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这本教科书旨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中国古今小说的兴趣,了解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初步分辨不同时代、流派和风格的中国小说特征,养成鉴赏及批评的能力;借助细致的阅读,汲取艺术及思想养分,同时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获得某种写作技巧。这本教科书共9个单元,按照时间顺序,兼及小说体式。分别是: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每个单元包括选文、赏析、思考和链接四部分内容。
《中国小说欣赏》目录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1.《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 2.《水浒传》 李逵负荆
第二单元 谈神说鬼寄幽怀 3.《西游记》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4.《聊斋志异》 香玉 王六郎
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5.“三言” 玉堂春 6.《红楼梦》 情真意切释猜嫌 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 7.《儒林外史》 匡 匡超人
8.《官场现形记》 兄弟阋墙
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 9.《家》
祖孙之间 10.《白鹿原》 家族的学堂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11.《呼兰河传》 小团圆媳妇之死 12.《长恨歌》 围炉夜话
第七单元 情系乡土 13.《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节选) 14.《平凡的世界》 做客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15.《子夜》 吴老太爷进城 16.《骆驼祥子》 高妈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17.《红旗谱》 朱老巩护钟 18.《红高粱》
罗汉大爷
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中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在初中、高中阶段的中国小说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个不同,我们才能把握本门课的性质、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将选修与必修两类课程衔接起来。
本门课的主要特征: 一、阅读为主
这是本门课的主要特点,包含多重要素。 1.重视阅读
阅读是上好、学好本门课的基础。阅读是源,没有阅读,本门课就是无源之水。既然名
为“小说欣赏”,那么欣赏的客体对象就是小说,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体对象,也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多多阅读。欣赏需要深入、拓展,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谈不上欣赏。
2.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生有益的教诲。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现在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读书;电子游戏、非文字的漫画等的吸引,也使学生远离阅读活动。长此下去,阅读不仅在时间上成了空白,在意识与兴趣上也成了空白。选修本门课,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让学生修到一定的学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的阅读意识。让他们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这也是本门课的责任所在。
4.强调阅读快感
一味强调阅读,并不是本门课的宗旨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精神的愉悦中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快乐。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电子游戏、漫画等,虽然老师家长百般禁止,可是学生仍不屈不挠、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关键就是有快感。所以怎样使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体会到快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不仅靠教材,也要靠教师的引导。
5.注重具体阅读
本门课可以说因文解义,本身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因此无论是单元说明,还“赏析”“思考”“链接”,都是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中国小说,是本门课最大的目标。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小说史的概念,或是一个小说理论的阐释。这一点,我们是反复强调的,也希望老师在教学中,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和教材达到一定程度的默契。
6.与必修阅读的区别 本门课虽然有选文,但是不同于必修课中的精读。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某种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鼓励他们全方位、大容量地阅读。当然,这里所说的“开阔视野”,是需要契合同学们的阅读趣味的,是要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的,而不是以某种既定的模式或目标,限制甚至强迫学生进行某类的阅读活动。限制性甚至强制性的阅读,是有悖本门课的宗旨和特点的。
7.目标是有创意地阅读
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收获,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其阅读成果,并且加以鼓励,当然一定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也是要给予重视和体现的。其次是让学生能够使自己的阅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指量和质两方面。当然,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可能达不到量的目标,那就多在质上下功夫。
二、大致了解
本门课重在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重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精神的快乐,所以,决定了它不是某类严密体系的集大成者,也不是某种认知规律或知识总结的载体,它是一个自由的、散漫的结构或曰范围,让学生在其中大致了解中国小说的模样。因此,本门课的框架,如果非要说“框架”的话,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归纳 说“框架”,并不符合本门课的宗旨。框架是人为的一种构建。作为读物的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不待老师讲授,学生都可自行阅读。非要给一个“框架”,既限制了教材,也束缚了老师与学生。因此,本门课对所谓“框架”的理解,就是如何把学生(包括教师)在以往的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不同程度的感受,稍稍归拢,形成某种比较系统的印象。其意义在于,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中学毕业后,很可能就此告别语文课程,或走上社会,或转而专攻理工医农等专门学科。在此之前,了解一下中国小说的大致特征以及发
展脉络,以备日后自修之用,不无好处。因此,本门课只是对中国小说已经发生的现象,或曰存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归纳。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像必修像那样,追求某种严密的体系。
2.类型
既然是对中国小说存在的归纳,就需要有某种形式上的分类。这样的分类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前者呈现史的形态,如按时期划分;而后者呈现主题、流派和类型的形态。本门课不追求体系的严密,因此在历时与共时之间不做严格的取舍。按照宽泛的题材或主题类型进行划分,建构教材的结构。严格说起来,本教材的类型定义是“漏洞百出”的,所以说“宽泛”,为的是避免定义上无谓的争论,因为本门课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小说,引导他们阅读中国小说,其他都是次要的。
所以,我们前四个单元的主题为历史与英雄(历史小说和英雄小说)、谈神说鬼寄幽怀(神怪小说)、人情与世态(社会世俗小说)、从士林到官场(知识分子与官僚小说),虽然呈现的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好像是历时的,但并不是说,中国现当代就没有此类型的小说,如刘震云的“官人”小说系列,就和“从士林到官场”中所言及的官僚小说有血缘关系。反之,我们后五个单元都是现当代小说,但并不等于说,此种主题类型不存在于古代小说中。
“宽泛”的、“漏洞百出”的这样一个主题或题材类型的划分,对本门课的宗旨及其具体实现是适合的,是符合“课情”的,因此,不必探讨这样划分的绝对合理性和严密性了。
3.并不是史
九个单元的内容,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纵向的排列,并没有时间的顺序。这一点要注意,不要为头一眼的印象所蒙蔽。对此,有以下几点说明:
①本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不是“中国小说简史”。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小说历史发展的真正形态。所以当代的《长恨歌》在第六单元,而现代的《子夜》在第八单元。
②虽然单元说明表现此类型小说发展的脉络,但只是隐约呈现,并不做为历史线索,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是为学生阅读方便,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设计的。
③经典性与可读性的平衡,始终是本门课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就类型来讲,教材主要提供最能代表此类型的小说,而不是看它在小说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像《世说新语》、唐传奇等我们都没有选入。
4.不是为了对比
①每个单元选两篇小说,并不是为了横向的对比。
②这两篇小说,其实是“宽泛”的类型划分中的“子类型”,当然,这也是一个不严密的说法。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经典性。比如第五单元中的《家》和《白鹿原》,虽然同是讲家族历史,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其文体本身,关注对小说的阅读,而不是它们的可比性。当然,做进一步的探讨,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并不否定。如第六单元《呼兰河传》和《长恨歌》,更是特色各异,还是多在文本的解读上下功夫,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比的题目也许较大较重,只能做为某种深层次的尝试。
5.有知识,但不讲体系
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学过不少小说,也了解了小说主题、三要素等基本知识。必修课中有关小说的知识,可以说是成体系的。但这不等于说,在本门课中,我们就要沿袭必修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内容中,教材包含了以前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而不是刻意建构体系。所以,在教学时,还是要以阅读为主,知识只是渗透其中。作为学生阅读小说已有的积累与储备,直接运用于阅读中即可。如《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人物刻画,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赏析,但重点不是系统地知识学习。在教学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欣赏曹操这个人物,而不是利用曹操这个人物学习赏析人物的知识。
6.以点带面
每个单元,我们只选取了两部小说,在此类型小说中,它们是经典的。但并不等于说,除此之外的小说不值得我们去阅读、去赏析。希望教师在教学时,以点带面,以这两部小说的阅读,带动对此类型的小说的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此类小说,进一步探究此类小说。如乡土小说,我们可以阅读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乡土小说,也可以阅读当代作家个性迥异的乡土小说如刘绍棠的小说等。还可以视野放宽些,比如莫言以家乡山东高密为题材的小说,也可以归到乡土小说的行列。这样的阅读面就宽泛得多了。
7.衔接
作为选修课,本书要与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相衔接。
①学生无论是在课本和课外读本中,还是在自由阅读中,已经读过不少中国小说。选修本门课,除了本教材所选的小说外,也要把已有的阅读积累纳入“中国小说”的整体“框架”下,认真阅读、品味、思考这些作品。
②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已经学习过许多小说,其中很多是名家名篇,因此本门课不再重复过去学过的内容,尽量给学生全新的内容,以便调动和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如鲁迅的小说十分精彩,可语文课本多有选录,这里就不再选了,但是并不等于说,在阅读扩展中也不选择鲁迅的小说。
③选文基本上是长篇小说的片段。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中,也有过这些长篇小说的片段,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家》《呼兰河传》等。这些教学资源和阅读经验不要浪费,应该积极利用、沟通、衔接起来。
④学过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短篇小说居多,即使是中长篇小说节选,在内容上基本可以单独成故事。这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教学。而本教材,基本上是中长篇节选,而且故事、人物往往要靠全书的背景来支撑,才能更好地理解,如《长恨歌》中哪些悠闲的人们,必须靠没有在节选片段中交待的时代背景,才能让学生明白人物生活的实质;而《红旗谱》所选的片段只是小说的开始,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画卷才刚刚揭开一角。这样的安排更多的是为了阅读的需要,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建构。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内涵是有区别的,但也是有联系和衔接的,没有必修课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就没有选修阅读活动的基础。
使用说明 关于知识背景
1.本教材不讲授小说理论,也不印证在初中和高中学到的小说知识;对于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也不涉及。
2.不反对老师结合小说知识进行小说欣赏教学;相对于本门课,相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小说知识并不限于传统的小说理论如主题及小说三要素等,应该引进现代小说理论。现代小说理论不仅有创见,即使对传统小说理论也有新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小说理论方面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欣赏水平,可以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组编的《语文教师发展丛书·小说欣赏》。
关于单元说明
单元说明,包含两方面内容: 1.这一类型小说的特点。 2.这一类型小说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也要以这两点为中心,引导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 关于课文说明
介绍小说的主旨和形式特点。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可能与我们以前所见的理解不同,如《西游记》“修心”之说。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材的解读,因为篇幅所限,可能解说不很详尽,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解读,查找资料,补充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进行教学。当然,教材给了老师解读的自由与空间,也需要老师同样给学生解读的自
由与空间。
关于“赏析” 1.“赏析”重在分析选文中的人物、情节或叙述方法,如《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故事情节;或短篇小说的主题,如《香玉》《玉六郎》。
2.“赏析”仅仅对选文而言,只是切入小说的一个特定的角度。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深入拓展,还需要结合单元说明的大背景介绍。
3.“赏析”文字比较简略,只是就某一个方面生发,教师可以补充、扩展、深入,鼓励学生自己研讨。
关于“思考” 1.“思考”是对选文的分析研读。 2.“思考”不仅立足于选文,还要放眼全书。
3.要衔接高中必修教材,运用已经积累的相关知识,着重对人物、情节和语言进行分析。
关于“扩展”
1.共有三次“扩展”,所谓“扩展”,其实质是阅读综合性活动。
2.综合性学习,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都进行过多次,其理念、性质和活动方式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强调的是,这是围绕小说阅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由小说的阅读生发、扩展而来的。如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后的“扩展”,以小说阅读为基础,由三国英雄、梁山好汉引入,鼓励学生“为英雄演绎一个更好的版本”,是阅读的深化与绵延;又如第五单元的“家庭的记忆”后的“扩展”,虽然是由对家族的“听”“访”“叙”等实践活动进行,但是最后转到“完成了这些实践,再回来阅读有关家族的小说”上来,落实到“你是不是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理解呢?”这一终极目标上来。
关于延伸与拓展 1.延伸阅读
①教材因篇幅所限,除两篇短篇小说外,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要鼓励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阅读全书,以便全面、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
②根据单元说明,扩大视野,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同类型的作品。如“烽火岁月”单元,除了所选的两部小说外,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革命战争经典,如《林海雪原》《红日》等。当然不仅限于教材中所列出的篇目,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列出一份阅读清单。
2.拓展链接
“链接”的专著和文章,是让学生在有兴趣和余力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老师可以适当指导,主要以自学为主。并没有特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