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15分)(2018·河南郑州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钱镠(852-932年),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唐末,他靠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起家,曾多次用计击败对手,有勇有谋,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因吴越地区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钱镠始终依靠中原王朝。他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百姓都非常爱戴尊敬他,称其为“海龙王”。钱镠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两度订立治家家训。遵循钱镠的遗训,末代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使国家“不被干戈”,因此宋代所编《百家姓》钱姓被排在第二位。其后人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清乾隆帝御赐“清芬世守”匾额。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讲述了钱镠发家,最终封王建国的故事。至今,杭州还有很多他的传说,如“钱王射潮”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镠建立吴越国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镠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8分)
解析:(1)从钱镠生活的时代可知,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社会动乱,据此回答“时代背景”,结合材料信息“有勇有谋”和其政治策略等回答“个人原因”。(2)从材料中“他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百姓都非常爱戴尊敬他”“订立治家家训……代有人才涌现”,后代统治者的推崇和小说及民间传说的传播等方面回答“原因”。
答案:(1)时代背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社会动乱。
个人原因:其个人有勇有谋;能顺应时势采取高明的政治策略。
(2)原因:钱镠保境安民、修建海塘的政策和功绩;订立治家家训,使钱氏后人人才辈出;统治者的推崇;小说及民间传说等的广泛传播。
2.(15分)(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西后与荣禄等既布此天罗地网,视皇上已同釜底游魂任其跳跃,料其不能逃脱,于是不复防闭,一听皇上之所为……盖彼之计划早已定,故不动声色也。”(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总之,梁启超认为,慈禧太后允许光绪实行变法是企图废掉光绪的一个“阴谋”,让光绪瞎折腾一翻,再以此为由“斩立决”。
材料二 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就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就采纳曾国藩建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当光绪向她表示要推行“变法”时,她“为之动”,同意颁布变法的《定国是诏》,宣称:“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1898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一份谴责康、梁罪责的诏书,这表明慈禧太后无意从根本上否定维新的举措,而且还要以反康、梁乱政来“次第推广所有一切自强新政”。慈禧太后虽然镇压了维新运动,但并未将变法的新政统统废除,在变法过程中,慈禧
1
太后在一定程度上是赞成包括创办京师大学堂在内的兴学举措的,而且也支持振兴商务、发展实业的改革措施,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慈禧太后并非绝对的死守传统、顽固不化。
——摘编自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慈禧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慈禧评价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5分) 解析:(1)阅读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一认为“慈禧太后允许光绪实行变法是企图废掉光绪的一个‘阴谋’”,即慈禧是一个阴谋政治家,结合戊戌政变等知识回答“理由”;而材料二则认为,慈禧对旧体制进行了温和改良,从慈禧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态度等方面回答“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学家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运用史料和分析方法不同都会导致对历史人物有不同认识。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1)阴谋政治家:以戊戌变法为由,铲除帝党势力。
温和改良者:一定程度上肯定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并主持清末新政;但反对触动专制体制的改革,坚持“中体西用”。
(2)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不同;所用史料不同。
3.(15分)(2018·广东广州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鲁班复姓公输,名般,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有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建筑行业之神。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班神像,祭祀鲁班。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至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简析鲁班文化的影响。(9分)
解析:(1)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入手,结合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回答。(2)可以从鲁班发明诸多工具、注重实践等方面回答“精神内涵”。从有利于手工业发展、文化传承、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回答“影响”。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 (2)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重视创新、精益求精、注重实践、敬业专注。
影响:推动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
2
创新;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
4.(15分)(2018·山东菏泽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徽对《九章算术》进行了研究,并用中国传统作注的方式,对《九章算术》中的数学概念给予科学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中国传统数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他的思想又成为他数学创造的思想基础。他在《方程章注》中云:“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以正负以名之”“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他对待学术问题实事求是,从不虚夸。为了证明圆的面积公式和计算圆周率而创立了割圆术,不过这种拼割在有限中只能获得近似的结果,而命题最终成立是要通过无穷的极限过程来实现。《九章算术》包含了若干正确的概念和判断,然而却没有明显的逻辑推理过程,因而,他认为数学的真理性是需要论证的,而论证又必须建立在明白的、可靠的证据基础之上。他还以“规矩度量可得而共”为指导思想,把数与形巧妙地结合。刘徽的思想是深邃的、伟大的,他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在数学上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潘天骥《数学家刘徽的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刘徽的数学思想。(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徽及其数学思想。(7分)
解析:(1)提取材料信息,从“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无穷的极限”思想,“逻辑推理”思想,“把数与形巧妙地结合”等方面分析。(2)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刘徽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答案:(1)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极限的思想;逻辑推理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2)简评:刘徽在学术上坚持实事求是、古为今用原则;他采用的演绎逻辑证明的方法,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使中国数学真正建立起理论体系;其数学思想成为现代数学思想的主要源泉之一。
5.(15分)(2018·山西太原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埃德温·查德威克(1800-1890),英国公共卫生之父。起初在律师事务所学习并兼职做记者。1832年,加入英国皇家济贫法委员会,撰写的济贫法的调查报告直接促成1834年新济贫法的诞生。在济贫法委员会工作期间,建议进行死亡原因登记,后被采纳并于1838年成为法律。据此,人们清楚了不同疾病暴发的季节、区域分布情况。
1842年9月发表了著名的《关于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疾病是由肮脏、拥挤、供水不足、排水不畅、垃圾堆积等因素造成的,并提出通过管道供应清洁水用于生活、修建下水道排除污水和厕所排泄物等改革措施。这一卫生报告直接驱使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并依法成立了中央卫生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卫生标准,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卫生改革的管理。在查德威克之前,英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公共卫生机制,而现在国家的公共卫生组织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地出现在大众面前。
3
——摘编自冯娅《英国公共 卫生之父——查德威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埃德温·查德威克成为英国公共卫生之父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埃德温·查德威克的贡献。(7分)
解析:(1)可以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英国代议制的确立,联系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疾病流行和政府对卫生问题的态度等回答。(2)提取材料信息,从埃德温·查德威克的公共卫生思想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等方面回答。
答案:(1)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公共卫生问题严重(疾病流行);英国地方自治传统和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不利于有效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英国民主体制的保障。
(2)查德威克提出系统的公共卫生思想,推动了英国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对英国疾病防治产生了积极影响;改善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其主张和实践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相应问题提供了借鉴。
6.(15分)(2018·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9分) 解析:(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法的主旨是‘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认真贯彻执行”“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等信息概括。
(2)从“爱国必自兴民权始”等信息回答“民主思想”。联系晚清以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回答“背景”。
答案:(1)法治思想:为民立法;必须坚持实行法治;建立独立的立法机构;司法独立。 (2)民主思想:兴民权、实行民主政治。
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民主思
4
想的传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