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假如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能够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现在,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差不多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萧乾(1910~201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考虑: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如何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那就是愉悦与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能够说是采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与“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特别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个地方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如何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