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区市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暮色压顶的时刻,我在山脚前来回(徘徊/徜徉),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_______。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
泓/一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博和呼吸,挂着吟笑和娇嗔,千年不枯。_____,笔触奔放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会合),.流泄到了石窟的洞壁。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密?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撼 娇嗔(chēn) B.脉博 骠(biāo)壮 ..C.流泄 撷(xié)取 .
D.奥密 风靡(mǐ) .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徘徊 一道 会合 B.徜徉 一道 会合 C.徜徉 一泓 汇合 D.徘徊 一泓 汇合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吹得脸颊发疼 C.吹得脸颊发疼
1
色泽浓沉得如同立体 如同立体的浓沉色泽
B.脸颊被吹得发疼 如同立体的浓沉色泽 D.脸颊被吹得发疼 色泽浓沉得如同立体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六小龄童没有上央视猴年春晚的话题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众多网友高呼,没有“美....猴王”的春晚还是猴年春晚吗?
B.重奖优秀诗文的做法当然是不容置喙的,但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文章有无获得重奖的资....格,获奖能否让大众信服,又是另外一回事。
C.近年来,随着“微信”这种能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软件被广泛应用,曾是“香馍馍”的综合服务软件“飞信”已成明日黄花。 ....D.整个赛季下来,“小飞侠”罗本只有2个进球6次助攻,对于世界超级边锋来说,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差强人意。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严密的权力运行机制,形成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的良好机制,从而推动基层风正气清的政治生态。
B.企业为了避免因生育二孩而可能出现岗位人力紧缺的问题,制定“员工生育时间表”,这既不合理又不合法更不合情。
C.欧洲2015年迎来了超过一百多万的难民,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为逃避战乱而背井离乡。
D.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成功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测,打开了天体物理研究的又一扇大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形式,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以感性直觉为基础的构成形态。因此,在研究艺术形式的时候,首先需要对感性直觉有所了解。
按照柏格森的说法,直觉是指一种挣脱了理性分析而能直捷、整体、本能地把握世界精神和人类意识的能力。柏格森为了醒目地抬高直觉的地位而构成了对理性精神的轻视,但我们不应矫枉过正,因他的某种偏颇而抹煞了直觉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一切忽视艺术形式的主张,几乎都根源于对艺术直觉的轻视。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的直觉,初一看,确实显得匆促、偶然、草率、任性、莫名其妙。一下子满眼明亮,一下子满耳轰鸣,无端的厌恶,瞬间的倾心,这常常使人疑惑:这种直觉感受是不是真有价值?这种本能性的勃发是不是真有深加重视的意义?于是,处于直觉的迷醉之中的人也就惶恐地拔身而出,力求使自己清醒冷静一些,设法借助理性分析的武器,把直觉解剖开来。一时解剖不了,则干脆把直觉赶走,认为那是理解不了的东西。这样,艺术便在整体上退化成了以理性分析为经纬的严密实体,一切感性直觉只有经得起清晰明白的理性分析才能取得存身的权利。虽然这样的艺术也有形式,但那只是理性分析的消极呈示。
我们强调开掘艺术意蕴、人生意识、哲理品格和深层心理的重要意义,但这种强调本身也包含着忽视直觉形式的危险。实际上,这种开掘实在像是在“露天煤矿”上的操劳:每时每刻离不开外显,离不开直觉。因此,我们所追求的艺术的深刻性,也就应该永远是一种可以直觉的深刻性。
2
当我们在旅游中突然遇到一个美景时,总是立即地、整体地、本能地直觉到它的美之后,才会慢慢作一些分析。而无数次经验证明,这种分析常常是苍白乏力的,而许多特别美妙的部位则又往往是无可评说、无法分析的。
对一个陌生人的直觉更是如此。即便是心灵深处的神秘,也希望能从他的气度、势态、神色、谈吐中来寻找踪迹。艺术主要靠这一途径来把握人,而不是靠那种查出身、履历、籍贯等一系列外在分析方法。诚然,也有人会伪善地遮盖自己的真相,但伪善本身也可以体现为直觉。
我们更加关心的是艺术欣赏中的直觉。不管哪一种文艺演出的评奖活动,比较合理的做法应该是精心选择一批有可靠的艺术感受力的评奖委员,让他们在看完演出的当时,不受任何干扰地打下“直觉分”。有人总嫌这种即时打分法太草率,喜欢在演出后反复组织评奖委员讨论,甚至请来创作人员座谈,多方征求意见。这种做法看似细致、周到,实际上却必然导致最大的不公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割碎了最可珍贵的直觉。 对艺术来说,一切理解都溶化在感觉之中。评奖委员们的即时直觉,实际上已经包含着他们的全部理性能力。让评奖委员们搁置直觉而进行反复讨论,实则是要他们搁置生命化、本能化了的理性能力而撤退到浮悬于生命之外的理论分析之中。无疑,这是一种倒逆。
(节选自余秋雨《艺术创造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感性直觉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构成形态,在研究艺术形式之前,得先具有对感性直觉的相关认识。
B.对艺术形式的把握离不开感性直觉,欣赏者追求的艺术深刻性,应该是一种可以直觉的深刻性。
C.对艺术直觉的轻视,使欣赏者设法借助理性分析赶走直觉,使艺术欣赏变成理性分析的消极呈示。
D.艺术欣赏者搁置直觉而反复讨论,实质是撤退到浮悬于生命之外的理论分析之中的倒逆行为。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伯格森为了抬高直觉的地位而轻视理性精神,对他这种带有某种偏颇的认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
B.艺术欣赏者常常疑惑本能性的直觉是否真存有价值,但当他们从直觉中拔身而出后,艺术也就失去了其价值。
C.面对突然而至的美景,我们会立即、本能地直觉到它的美,而之后理性的分析常常显得苍白乏力。
D.文艺演出的评委们打下的“直觉分”,也包含着他们的理性能力,所以认为评委打分太草率是有失公允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次相见彼此就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是他们从对方的容貌、气质上直觉到的。
B.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面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景,作者最终发出“信
3
山东省青岛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