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阳阳 李健雪
(江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海报;《环太平洋》
中图分类号: H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0028-03 当今社会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人们交际的模式不再仅限于言语形式,而是转向以视觉、听觉为中心的非文字形式(如图像、声音、动画、颜色等)。同时,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多模态话语在图像中的应用,尤其是图像在电影宣传海报中的使用。电影海报就是电影的一张名片,传达某种视觉信息,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尽可能多的观众与之产生共鸣。一张精致的海报除了产生极佳的视觉效果外,还能传递文化内涵、反映电影情节,与电影一起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因此,海报设计者往往独具匠心,通过多模态的手段导入文字、图像、颜色等社会符号,使其更具观赏性。观众提高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才能领会电影海报内涵。
本文以热映的3D科幻大片《环太平洋》宣传海报为例,从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深入解读其中的多模态话语,试图探讨电影海报是如何通过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共同作用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也希望这一研究能提高人们的多模态语篇识读能力。 一、多模态话语视觉分析理论
传统的语篇分析只从语言层面,即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进行单模态的分析。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语篇的数字化使其呈现多模态化,即由图画、声音、动作等各种元素构成的多模态语篇。那么,如何识别多模态语篇?朱永生[1]认为有两种判断标准。第一种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这是当前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标准。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单模态话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比如用可视电话进行交流,一边用耳朵听,一边用眼睛看对方的表情等等。第二种标准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如连环画虽然只涉及视觉模态,但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我们也把这些话语看作是多模态话语。由此可见,分析电影海报也是一种多模态话语解读。 二、《环太平洋》海报的微观意义建构
《环太平洋》是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一部好莱坞科幻电影,在中国内地公映以来,票房收入成功逆袭北美,成为首部内地表现完胜北美的好莱坞巨作。影片讲述在太平洋的海底突然出现一个虫洞,很多巨型怪兽通过这个虫洞来到地球,对太平洋沿岸的很多国家造成巨大的破坏,人们称这些怪兽为“Kaiju”,并制造了一群巨型机器人“Jaegers”对付它们。这部3D影片的宣传海报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效果,成为一大亮点,为影片的商业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海报中图文并茂,不同的文字、图像有不同的字体、颜色、位置和大小。下面将深入探讨《环太平洋》电影海报的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的建构。
《环太平洋》的宣传海报主要展示了两类参与者:一类是威猛的机甲战士,包括澳洲版的尤里卡突袭者(Striker Eureka)、美国版的危险流浪者(Gipsy Danger)和俄罗斯版的切尔诺阿尔法(Cherno Alpha);另一类是英勇的驾驶员,包括潘特考斯特将军(Idris Elba饰)、男主人公罗利(Charlie Hunnam饰)和女主人公麻子(Rinko Kikuchi饰)。海报中比较明显的是机甲战士与驾驶员的整体视线构成的矢量,属于反应过程,其反应者是机甲战士,被感知的现象是驾驶员。这个视线矢量将机甲战士完全拟人化,表现了机甲战士与驾驶员之间进行心理交流的必要性。迎战怪兽侵略者时需要双方通力协作,合为一体,因而机甲战士也是希望通过交流,给予驾驶员勇气和鼓励,消除内心的恐惧和顾虑,积极应战,尤其是一直挣扎在痛失至亲的悲恸中的男主人公罗利。而男女主人公可看作是相对独立的参与者,相互之间没有实施矢量连接,都是目光坚毅地望向胜利的远方,这也反映出了同心协力、共同保卫人类家园的状态。此外,男主人公正下方划出的一道金黄色的曙光,形成一个矢量,将整个
世界一分为二,底下是黑暗的怪兽虫洞,上面是光明的人类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很巧妙地再现了电影的剧情,展示了驾驶员们救世主的角色,冲破黑暗的虫洞,拯救人类,重返光明。整个海报通过矢量构图,准确地反映出了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实现了再现意义的构建。 2. 海报的互动意义。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6]互动意义主要由接触、社会距离、态度等要素构成。
接触是指图像中的参与者(通常是具有生命特征的人或动物)通过目光与图像的观看者建立一种想象的人际关系。如果参与者直视观看者,属于“索取”类图像;反之,则是“提供”类图像。[7]《环太平洋》海报中两类参与者机甲战士和驾驶员都与观看者之间有直接的眼神交流,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什么东西,存在想象中的人际关系,表明参与者想吸引更多观看者的注意,也体现了海报的宣传功能。
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取决于距离,图像镜头取景的框架尺寸也会体现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包括六种类型:亲近距离:只看得到脸部或头部;个人近距离:头部和肩部;个人远距离: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至少有四五个人的距离。[3]在这幅电影海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参与者的整个人像,并且他们周围有空间环绕,属于社会远距离。这种设计表明机甲战士及驾驶员与观看者之间是疏远的社会人际关系,营造出一种神秘的科幻色彩,恰好符合影片的题材,使观众能够客观真实地欣赏影片的剧情。同时这种朦胧的距离感反而把观众融入其中,带来感同身受的奇幻体验。
态度主要通过“视角”表达对图像参与者的不同态度,一般采用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中,正面角度能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斜面视角则将观看者置身事外;垂直视角中的俯视、平视和仰视角度则分别代表了观看者与参与者之间强势、平等及弱势的人际关系。[7]海报中机甲战士及驾驶员的正面角度给观看者带来一种亲临的感觉,好似进入图像中的战斗世界,准备与巨型怪兽生死一搏,誓死保卫人类家园。而从垂直的角度来看,海报中的参与者都是从观看者仰视角度描绘的,反映了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正是这种强势地位的显现,使观众对机甲战士及驾驶员产生崇拜感,仿佛置身其中,期待“救世主”能保护他们,这也更大程度上激发观众观看影片的兴趣。
3. 海报的构图意义。构图意义是指图像的整体构成(表现性与互动性元素彼此关系的方式)即通过各个构图元素的空间组合完成整体的布局,其三种主要机制是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8]
信息值是通过各元素在图像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来实现的,左边的代表已知信息,右边的代表新信息,上方的代表理想的信息,下方的代表真实的信息。整张海报从布局来分析,是上下结构的多模态语篇。上部分占三分之二的版面,主要是机甲战士及驾驶员的整体特写,还有一行标语“为了对抗巨兽,我们创造巨型战士”,代表着概括化或理想化的信息,简明有力地概括了影片的主题。下部分主要有文字及标题,占了三分之一的版面,展示更特定的细节或更实际的信息。特定文字“生存还是毁灭7.31 背水一战”准确地告知中国观众影片内地首映的日期,使观众倍感期待,同时又心惊胆战,仿佛能预知世界毁灭日(7.31)的到来。中文标题“环太平洋”对应“Pacific Rim”,巧妙的翻译展现了太平洋沿岸的很多国家遭受巨兽侵略的悲惨境遇,在机甲战士及驾驶员们的英勇作战下击垮巨兽,恢复了环太平洋地带的和平与安宁。这也与上部分参与者的特写及环太平洋地带的背景互相依托,成为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而其他一些影片相关的文字信息,如演职人员、制片商和发行商等,都以小字体的形式置于海报的下边缘位置,说明这些文字是相对次要的特定细节。 取景指的是有无取景手段(可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来实现),这些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表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还是不属于的。[4] 整幅海报背景呈
现两条分割线条,色彩对比鲜明,上面是墨绿色,展示机甲战士威武的形象和森林般的神秘感;中间是亮黄色,展现驾驶员们英勇的身姿,象征着光明而美好的人类家园;下面是暗黑色,隐藏着黑暗的怪兽虫洞,预示着一场恶战的来临。如此明显的分割线条,与色彩对比鲜明的背景相互衬托,再现了影片科幻的题材,使观看者顿时眼前一亮,为之震撼。 显著性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被放置的位置、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或色彩)、鲜明度的不同程度等来实现。海报中机甲战士及驾驶员占据了整个图像的三分之二,体现了他们作为“救世主”在影片中的重要性。美国版的机甲战士危险流浪者被置于中心位置,胸前的“火炮眼”尤其突显它的威猛,显著性最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似乎影片在做“看不见的宣传”,展现美国作为世界警察的角色,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和全球战略。此外,男女主人公坚毅的脸部表情凸显在亮黄的色调之下,与底下黑暗的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旨在唤起观众对影片中人物个性的关注,显著性较强。文字方面,标题《环太平洋》字体最大,其次是标语“为了对抗巨兽,我们创造巨型战士”,再次是特定文字“生存还是毁灭7.31 背水一战”,字体最小的则是海报最低端的文字说明,因而它们的显著性也是由强变弱。 三、《环太平洋》海报的宏观层面分析
基于以上对《环太平洋》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研究,结合这部电影本身,下面按照张德禄[5]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情境语境和媒体层面对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首先,多模态交际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层面,它决定了交际的传统、交际的形式和技术。离开了文化层面,情景语境就无法解释。文化层面包括意识形态和可以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过程。[5]这部电影属于好莱坞大片,隐含着美国式的意识形态,展现灾难面前美国挽救世界的剧情,这一点从美国版机甲战士被置于海报核心位置也能体现出来。好莱坞从来都是美国最好的宣传机器,对美国战略的领会深入骨髓。好莱坞许多大片在选材上下足功夫,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和全球战略。这部电影《环太平洋》在题材、剧情、外景、主角等选择上延续了好莱坞的一贯风格,与美国当下的亚太战略不谋而合,怪兽到底是什么不言而喻。[9]因此在文化语境层面,观看者要擦亮眼睛,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这部影片。其次,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受到语场、语旨、语式决定的语境因素制约。换言之,交际过程与体裁相适应,以相对固定的交际模式展开。[5]在情境语境层面,电影海报的语场(话语范围)、语旨(话语基调)、语式(话语方式)是通过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来一一对应表达的,这些内容已在上文中详细解读过。最后,在媒体层面上,不同模态的特点相互联系,共同来实现话语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各个模态都有其形式系统,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触觉系统等。[5]虽然这幅海报表面上看只呈现视觉系统,但透过海报深入到这部3D影片中,能无形中看到巨兽侵袭时人们惊慌狂奔的场面,听到高楼大厦瞬间坍塌的巨大声响,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同时,海报中男女主人公坚毅的神情则是身体语言的体现,这种无声的神情胜过有声语言,似乎在安慰惊慌失措的人们,稳定态势。这里视觉、听觉和身体语言形式同现,共同体现话语意义,激励机甲战士和驾驶员们奋勇作战,早日冲破黑暗的怪兽虫洞,重返光明。 四、结语
在电影海报这种多模态语篇中,图像、文字、颜色、字体等符号共同作用,构建电影主题,使海报能够向观众传达影片的情节,吸引观众的兴趣以达到宣传的效果。通过以上对《环太平洋》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研究和宏观层面分析,发现图像和文字一样也是社会符号,具有社会功能。此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多模态话语的理解,同时也希望能提高人们对电影海报类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