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一、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一)掌握

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社会建设为重点是相对于经济建设为重点而言的。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根源。

“党和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日益强调要将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标志着中国正在经历第二次转型,迈入了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 (一)掌握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重要理论工具。” (二)理解

1.什么是社会结构?

“所谓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其实质是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

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化 (一)掌握

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社会整合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生存活动结构以及社会地位结构等五个方面。 四、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掌握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 互为因果关系 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推动着经济发展 2、就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配置合理化

3、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4、城乡结构调整,资源与机会空间配置的聚集效应得到发挥

5、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显现 五、社会结构变动滞后: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掌握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的表现及后果。

标题 “社会机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 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经历的三个转换点

“首先是产值结构的转换点,即非农业产值占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85%以上; 其次是城乡结构的转换点,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

第三是就业结构的转换点,即非农业从业人员上升到全部从业人口的70%以上。”

“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现代化国家或地区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还要有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同时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要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带来社会各个群体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才能带来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理解

1.社会结构滞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对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不足

2、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经济体制改革了,社会体制还没有相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

.

六、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 (一)理解

1.为什么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 中国所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结构调整

调整社会结构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调整社会结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 七、社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一)掌握

社会结构调整的原则、社会结构调整的目标。

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是资源与机会配置的再调整。

加快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局面,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调整的目标。

(二)理解

1.社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1)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3)规劳动力市场,治理劳资关系,调整就业结构

(4)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进一步形成 2.社会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建议有哪些?

(1)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普惠水平

(2)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户口、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3)不断加大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序 (4)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第一章 人口结构

自学要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结构的含义、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表现、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人口结构调整的对策。理解人口结构变迁的社会动因及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社会动因

(一)掌握

人口结构的含义、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表现。

“一般来说,人口结构是指一定地域空间、一定时期,人口总体中不同属性或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人口结构是资源和机会配置在人口属性或要素上的反映。从狭义上讲,仅指人口的自然属性;广义上讲,还包括素质、空间分布、族群、职业分布等社会属性结构。”

联合国界定社会老龄化的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超过7%或60岁以上超过10%。 (1)人口年龄结构正值成年型而性别结构异常 (2)人口素质结构逐步改善和人口资源强国初现

人口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能人力资源比重增幅较大 中国目前是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

(3)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流迁梯度化和二元化

目前我国是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城市化不仅仅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关键是人口的质性变化,即人本身的城市化问题。

(二)理解

1.人口结构变迁的社会动因是什么? (1) 人口增长压缩转变 (2) 生育观念悄然变化 (3) 巨大人口市场化流动

.

.

人口生育更替水平

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他们本身

第二节 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及其社会影响

(一)掌握

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二)理解

1.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1)生育率过低与未来人口结构图景 (2)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及其社会影响 (3)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及其社会后果 (4)人口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 (5)人口流迁分布的质性结构差异及其双重影响

人口质性的区域梯度化差异显现地区发展资源和机会的非均衡性 人口质性的城乡二元化差异严重剥夺农村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人口流动对于资源和机会配置具有双重影响 人口出生性别比 正常围

每出生100个女婴,男婴出生的数量为103——107

第三节 中国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

(一)掌握

人口结构调整的对策。

目前中国人口总量控制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结构不合理,结构问题大于增长问题。

中国也并非因为人多而落后,历史上人口众多的大清帝国也曾经创造过经济发展位居世首的“康乾盛世”图景。 对策:

(1)树立科学人口发展观,推行弹性生育制度。

(2)发展社会事业,以公平机制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3)平抑老龄化的负面效应,确保社会“老而不衰”。 (4)从根本上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确保“人口生态安全” (5)盘活公共资源和机会,努力消除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

第二章 家庭结构

自学要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结构变迁的表现、家庭关系模式变迁的表现、家庭结构发展趋势。理解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正功能、家庭功能变化对社会结构再造的不利影响、应对家庭结构变迁的对策。

第一节 家庭成员构成变迁

(一)掌握

家庭的含义、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结构变迁的表现。

家庭是以婚姻、血亲和供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共同组织而形成的稳定的家庭构成形态,主要指“一个家庭里包括哪些成员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了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代际和权利关系等因素。

变迁的表现: 家庭规模小型化

核心家庭占有绝对多数 家庭类型多样化

城市家庭类型多样化: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城乡经济差距使城乡居民对单身家庭选择的自由度不同,城市的单身家庭虽然不完全是自主自愿的选择,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单身家庭是自主选择。而农村则不同,农村的单身家庭大多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

.

农村家庭类型多样化:隔代家庭比例上升;分离的核心家庭增加(留守儿童分析是了解分离的核心家庭的一个角度);漂泊家庭的出现(一批无固定居所的农民工家庭的出现)。

注意不同家庭类型的含义

第二节 家庭关系模式变迁

(一)掌握

家庭关系模式变迁的表现。 (1)家庭部关系平等化

代际关系、夫妻关系的平等化 (2)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

所谓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指几个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组成的网络。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在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使社会结构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弱组织和强网络的特点。我们很难评价这种作用究竟是积极的多还是消极的多。

(3)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减弱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功能

(一)理解

1.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正功能是什么? (1)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 (2)改变社会结构,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3)降低改革成本,促进社会整合

2.家庭功能变化对社会结构再造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1)从家庭人口再生产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人口生产的逆选择问题,加大了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的城乡差距和阶层结构合理化的难度。 (2)从家庭人口受教育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家庭经济实力不同 对城乡结构、阶层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的均衡发展不利 (3)从家庭人口养老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带来的最大问题不是城市而是农村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掌握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

核心家庭将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其作为家庭结构主要形式的地位; 主干家庭仍将继续存在;

流动漂泊家庭、隔代家庭和分离家庭将随着城市化进程而逐步趋于减少; 空巢家庭和单亲家庭将占有一个相当的比例并缓慢发展; 丁克家庭的比例也会缓慢增加; 联合家庭将慢慢趋于消失;

非婚家庭形式更复杂、数量更多,可能涉及青年试婚、中年婚外同居、丧偶老人同居、同性恋同居等等。 (二)理解

1.应对家庭结构变迁的对策有哪些?

(1)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养老功能,应对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挑战 (2)加大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应对不完整家庭的心理问题

(3)利用家庭组织的社会资本,制定和实施扶持家庭功能的社会政策 (4)制定平衡发展的社会政策,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

第三章 就业结构

自学要求:通过阅读本章,学生需要了解就业结构的含义、就业结构的历史分析、就业岗位的变化、劳动关系紧的表现、劳务派遣的现状、社会排斥的含义。理解就业结构的分析框架、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市场经济中“鱼塘困境”的表现及社会缺位与就业结构问题的关系。

.

.

第一节 制度变迁:行政主导,市场自发,社会缺位

(一)掌握

就业结构的含义、就业结构的历史分析。

所谓就业结构,就是不同社会成员间的就业组合规则和就业关系形态。 中国的就业结构史分为四个时期:

(1)奴隶和封建时期; 极端性雇主点 (2)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极端性雇主点 (3)计划经济时期;极端性雇员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二)理解

1.就业结构的分析框架是什么?

两个层面:制度层面,就业结构的组织规则;形态层面,就业结构的关系形态。 就业组合规则:就业岗位生产;就业岗位配置;就业关系调节。

就业关系形态:权力分配;就业稳定;劳动强度;劳动保护;工资福利;

以上五项中每一项都可视为一个连续性的谱系。雇主和雇员的位置处于谱系的某一点上。有利于雇员的点,称为“雇员点”;有利于雇主的点,称为“雇主点”。相应的,对于十分有利于雇员或雇主的点,称为“极端点”。

第二节 就业岗位生产:数量增加,外生长,层次提高

(一)掌握

就业岗位的变化。

(1)就业岗位的体制外生产; (2)就业岗位的全球化 (3)就业数量的较快增长 (4)就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5)职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6)职业类别的复杂化 (7)就业流动的自由化 (8)就业区位的集中化

第三节 关系形态的紧:质量降低,外差异,冲突酝酿

(一)掌握

劳动关系紧的表现、劳务派遣的现状、社会排斥的含义。 关系形态:极端性雇主点 (1)权力分配 (2)就业稳定 (3)劳动强度 (4)劳动保护 (5)工资福利

注意各自的表现形态 劳务派遣的现状

由于派遣公司和用人单位的合谋运作,劳动者处于极端性雇主点上

(1)权利的克减 (2)雇佣关系的超灵活性 (3)劳动强度的超弹性 (4)劳动保护的超低水平 (5)工资的二次压低 (6)权利救济的真空 社会排斥的含义

所谓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些社会成员被中断了全面参与社会的方式,而这种被中断是由另一些社会成员或群体的行为造成的。

(二)理解

1.如何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一)掌握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社会建设为重点是相对于经济建设为重点而言的。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根源。“党和政府在坚持以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fjph0auib9pugm7qnnb9acj39qq6000ej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