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师谈话导入:盲姑娘安静用手触摸着春天,用心感受着这个美好的世界。要是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眼睛有关的文章《永生的眼睛》。
师板书课题: 18 * 永生的眼睛 2.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3.学生齐读课题,读出疑问。 二、检查字词,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
①课件分组出示词语。
(1)角膜 挚爱 给予 (2)溘然长逝 与世长辞 (3)热泪盈眶 天壤之别
②指名读,相机理解词语。
第一组
角膜 “角膜”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挚爱 你挚爱的人都有谁?这个词跟“热爱”有什么区别?
第二组
这两个词的意思都与什么有关?你还能说出一些表示“死亡”的词语吗?
第三组
天壤之别 “天壤之别”是什么意思?
③生齐读所有词语,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主要人物:父亲 “我”(琳达) 女儿(温迪) 主要事件:捐赠角膜
学法指导: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琳达和父亲、女儿温迪对捐赠角膜这件事情的态度一样吗?用刚才学的一个词叫——(天壤之别)。板书:天壤之别
2.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 ”划出写父亲态度的句子,用“ ”划出写琳达态度的句子,用圆圈圈出最能表现他们态度的词语。
3.全班交流。
师引导学生抓住“哭喊”和“平静”两个词重点探究,相机指导朗读。
研读重点:父亲为什么这样平静?他是怎样想的?
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4.学生讨论交流:都是爱,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
师小结:同样是爱,琳达的爱是独占,是拥有,是小爱;而父亲的爱是尊重,是成全,是一种大爱。与琳达的“哭喊”相比,父亲这种理所当然的“平静”更让我们感动!板书:大爱
5.还有谁跟琳达的爱也有天壤之别?指名读第8自然段。 6.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骄傲”重点研读。
7.在这里,温迪是“天”,琳达是“壤”,但是在父亲和女儿的感染下,琳达的想法是否会有所转变,她会不会蜕变成“天”呢?
①学生各抒己见。可以结合课题和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语句来感
受。
②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
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补充资料,学生交流。)
③师小结:对捐赠角膜这件事,父亲、琳达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同是14岁,温迪和琳达的态度也是天壤之别,就连琳达自己,前后的态度也有天壤之别。这种天壤之别,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认知差异。
8.学法指导:一个“天壤之别”,让我们读懂了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大爱。以后我们学习语文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抓住关键词重点研读的好办法。
9.讨论:课文为什么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四、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1.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2.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板书设计:
18 永生的眼睛 平 静 父 亲
捐 哭喊 “我” 天 赠 之 女儿 骄傲 (琳达) 壤 角 别 (温迪) 膜
大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