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文地理学070502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文地理学(070502)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和应用型地理科学人才,为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政治素质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从事地理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也为企事业单位和各级行政部门培养德才兼备和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沉潜务实的学术风范、返本开新的求索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治学作风;(2)具有坚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3)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独立的学术人格;(4)具有学术诚信和严谨的科学判断能力。

二、研究方向

1.人文地理专业·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方向

该方向旨在开辟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现有导师队伍具有多学科的学术背景,并兼任地方政府咨询委员和在中国地理学会等相关学术团体任职。长期来,注重依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和规划部门、依托相关研究领域的中外知名学者群、依托现有的武汉城市圈研究院和湖北省人文地理重点学科等平台,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以及行政和企事业管理培养高级实用性人才。现已形成“区域经济”、“城乡发展”和“人居环境”等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和比较优势。(1)注重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以两湖平原和武汉城市圈为特色地理单元,在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空间创新、空间优化及空间网络分形演化等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开创了“空间经济学”研究新领域。(2)倡导城乡关联发展研究。在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课题的支撑下,秉承“Rural-urban Linkage Approach”的科学发展思想,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地理关系研究阵地。(3)注重人居环境研究。在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研究,并遵循“乡村人地关系—乡村住区系统—乡村人居环境”的逻辑主线,以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等特色区域为地域组织单元,重点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演化及优化问题,确立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地理范式。

2.人文地理专业·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方向 该方向旨在古今贯通,将时间与空间、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有机结合,探求环境演变的历史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以及环境变迁的健康效应的研究;(2)突出长江中游地区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的研究;(3)突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理论研究及其决策咨询作用。

本方向在历史医学地理、历史旅游地理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已经形成如下优势:(1)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多学科联合攻关形成的文理交融的优势。长期以来,先后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疫

1

灾历史地图集研究与编制》在内的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确立了中国历史医学地理研究的国内和国际领先地位。(2)以长江中游为重点区域,理论与实际结合形成的突出的地域研究优势。本方向以长江中游地区环境变迁与健康效应为研究主题,广泛开展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历史地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形成了突出的地域特色,确立了长江中游地区历史地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领先地位。(3)以服务地方为目标,彰显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本方向一直将湖北省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重点,重视学术研究与参政议政的结合,努力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政府的决策建议,利用政府、政协、党派多种参政议政平台建言献策,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彰显了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

3.人文地理专业·国土资源利用与信息管理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为导向,长期聚焦于长江中游和两湖平原发展过程中的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问题,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1)提出了提高区域土壤性状空间变异拟合精度和优化采样方案的土壤调查技术体系。(2)系统构建了定量化、多目标的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的模型和方法体系。(3)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与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时空演变的动态监测体系。(4)率先研发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系统。(5)首次建立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专家系统原型,实现了中国土壤分类与国际接轨。

本研究方向是我国中部地区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应用的重要学术基地,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分类与土壤地理、土地景观与生态安全、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应用实践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决策咨询服务等确立了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地位和比较优势。国内同行专家评价某些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在定量化和多目标土地评价模型簇,构建适用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专家系统原型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人文地理专业·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

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大,引发了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地区性环境污染和全球性污染物扩散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该方向涉及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及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点。湖北省是我国中部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武汉更是中部地区的龙头城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资源环境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好的区域特色与示范效应。与此同时,要解决好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还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角,长期以来,该方向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吉森大学以及格鲁吉亚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等国外学术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本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导师指导组成员由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

2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博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总学分16-18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年(课程学习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博士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具体课程信息见《地理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实践环节

根据教学、科学研究和博士论文写作等培养过程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参加6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含科研考察和学术会议等)。校内外学术活动应有文字记录,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应在开题报告后半年之内,就毕业论文内容做一次学术报告;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和导师组对其考评,其成绩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并记4个学分。

六、科学研究

倡导博士生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和善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把良好的科学训练作为学习阶段的重要经历和奋斗目标。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博士生必须按学校规定发表学术论文。鼓励博士生探索学科前沿问题,从事原创性科学研究,在学期间至少在全国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署名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篇,或署名第二作者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必须为该生的博士生导师),以上署名单位均必须为华中师范大学。加强科研实践能力锻炼和注重阅读经典文献,鼓励博士生参与科研项目立项和撰写科研项目建议书。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根据二级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选题,倡导小题大做、小题精做,鼓励探索性和原创型研究,注重选题的学理意识、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与前沿动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预期成果以及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导师组根据开题报告的质量作出同意开题或重新开题的决定。同意开题者需经导师组多数成员签字认同。开题不合格者,需在3个月之后重新开题。

3.中期考核: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博士生要接受一次由导师组和研究生管理工作部门组织的考核检查,对博士生生的综合能力、学位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核,重点检查学位论文的写作进度和写作质量。考核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考核不合格者,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具体改进并接受下一次考核。中期考核距离申请答辩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3

4.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阅和学位论文答辩:在毕业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3个月内进行预答辩,重点检查学术诚信和学术创新问题。导师组根据预答辩情况,提出同意按期答辩或延期答辩的决定。该决定须由导师组多数成员签字认同。学位论文必须在答辩日期一个月之前寄给答辩委员,其余按教育部和学校相关规定运作。

八、培养方式

1.导师全面负责与专业指导组负责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专业指导组吸收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相关学科正高级职称的校内外科研教学人员参加,充分发挥学术团队作用,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2.博士研究生自学与导师学术指导相结合: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治学能力,引导博士生关注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充分调动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行导师学术指导和发挥博士生个人学业专长相结合的训导机制。

3.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探索适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专题教学、经典阅读、学术论坛和科研工作等多种路径,培养博士生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科学素养及创新精神。

4.校内专业学习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提供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和实习平台,倡导博士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握学以致用和实践成才的基本导向。

九、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格式见《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其他规定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至少3门,考试须与硕士研究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在职攻读的博士生,应至少有两年的脱产学习时间。

3.每位博士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并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4.本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作为审定博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依据。

4

人文地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00000000000103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1 备注 全校博士生必修 全校博士生必修 公共 必修 课程 或者00000000000104 00000000000101 65000705020103 650007050201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第一外国语 当代地理科学理论 当代地理科学方法 人文地理学进展与前沿 人文地理经典文献研读 经济地理学前沿问题 环境变迁理论与前沿 城市与区域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前沿 旅游地理研究进展与前沿 土地科学进展 土地信息系统 64 48 4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4 1、2 3 3 2 2 2 2 2 2 2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2 学 位 课 程 一级 学科 必修 课程 二级 学科 必修 课程 65000705020109 65000705020108 …… 65000705020105 65000705020104 65000705020101 选修课程 65000705020106 65000705020107 65000705020110 65000705020111 说明:1.一级学科必修课程开设2-3门,至少必修1门,2-5学分。

2.每个二级学科必修课程开设1-2门,至少必修1门,2-5学分。 3.选修课程开设不少于3门。

4.“备注”栏标明各门课程的修读对象。

5

人文地理学070502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学(070502)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和应用型地理科学人才,为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政治素质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从事地理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也为企事业单位和各级行政部门培养德才兼备和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沉潜务实的学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ff392uimu0zn011oo6h6et871df8g0197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