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07 城市与地理环境
〖难点解读〗
不同地域的乡村和城镇,虽因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地域文化等差异而各具特色,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成为共同的追求。工业革命以后,城镇化逐渐成为全球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集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于体的城镇,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题内容在浙江高考地理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浙江高考地理考查的难点内容之一,难点主要集中城市理论和城市化问题上,主要考点有中心地理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等知识点,该专题内容的考查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涉及。
〖典例探究〗
(2018·浙江高考真题)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的城市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2.C 【分析】
1.由材料可知,读图分析可知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的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读图分析可知,④城市的四个指标是最高的,因此判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故选D项。
2.读图分析可知,③和④在创新带动能力指标上是最高的,说明两城市在高科技发展方面更具有优势,故选C项。
3.(2016·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城市风向频率与工业区、居住区的布局图。完成下题。
图中布局合理的是( ) A.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的主导风向有南风和北风,工业区会对居住区造成污染;②的主导风向有北风和东南风,北风可能会对居住区造成污染;③的主导风向有东北风和东南风,工业区同样会对居住区造成污染;④的主导风向有西北风和东南风,工业区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居住区污染小,故D正确。
(2016·浙江高考真题) 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下图为其理想模式(实线圆圈表示不同等级城市)。完成下列各题。
B.②
C.③
D.④
4.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城镇总体规模 C.提高城镇人口密度
B.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D.改善城镇交通联系
5.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 A.中原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答案】4.B 5.D 【分析】
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工协作,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城镇人口密度增加,交通改善,不是主要目的。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科技水平高,是产业总部所在地,负责研发环节。
4.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工协作,促进城镇协调发展,B对。建设城市群,没有扩大城镇总体规模,A错。城镇制造业发展,能够提高城镇人口密度,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城镇交通联系,不是发展城市群的主要目的,C、D错。
5.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科技水平高,是产业总部所在地,负责研发环节,D对。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市群、成渝城市群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科技水平较低,不适宜负责产业的研发环节,A、B、C错。
6.(2019·浙江高考真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
B.长株潭市群 D.长三角城市群
材料二:下表为1975~2014年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单位:km2)。
197年份 5 水域面积 0 3950 5 3840 5 3840 2 4059 7 4182 4 449198199200200201(1)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甲是_________,该主体工程工程的资源输出地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_。
(2)影响图中乙段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制约因素是_________。
(3)南昌作为所在省的中心地,其服务范围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省内其他城市,便利的交通有利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的集散,促进南昌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4)说出21世纪以来鄱阳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这种变化对湿地生态功能的有利影响。 【答案】(1)西气东输 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 (2)社会经济 地形
(3)大于 人流 商品(物资) (4)原因:退田(耕)还湖。
影响: 提供蓄洪能力增强;提高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力;增强净化不中污染物能力。 【详解】
(1)甲线为南北走向,且经过南昌,据此推测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该主体工程的资源输出地为新疆,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交通建设的主导因素,乙段高铁需穿越武夷山,地形是该段高铁建设的主要制
约因素。
(3)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南昌等级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因此其服务范围大于其他城市。市场和交通是开展商业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人口和物资的集散,从而促进南昌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4)从表中数据可知,21世纪鄱阳湖面积有增大的趋势,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湖。湿地具有调蓄径流、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功能,湿地面积增大促使其蓄洪能力增强、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力提高、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增强。
7.(2016·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略图。2015年中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材料二 淮河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1)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 (2)图中资源调配工程的名称是________工程,该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________问题。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________气候区的南界,该界线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区。 (4)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________,下游________。 (5)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分析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1)提高 (2)南水北调 水资源短缺 (3)温带季风 东部季风
(4)修筑水库(水利设施) 开挖(疏浚)入海河道
(5)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
【解析】 【详解】
(1)京津冀协同发展,把北京过多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到河北省的周边城市,廊坊因距离北京、天津都很近而可以优先接收这些功能,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功能,从而提升了廊坊的城市等级。 (2)图中工程是沿着太行山麓从丹江口水库向北到京津地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3)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气候上,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南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和北方是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4)淮河上游发源于山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很多,其中有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建设各种生态防护林)、工程措施等,工程措施在上游主要是修建水库蓄水拦洪,对于河道弯曲的中下游河段以加快泄洪为目的,可以疏浚河道,增加新的入海河道,也可以裁弯取直,对堤岸加固,束缚河水,还可以建设分洪区、滞洪区。
(5)该题实际上是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太行山麓多冲积平原,地形比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相对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可以为城市的形成、发展提供必要的粮食、副食品。 8.(2017·浙江高考真题)读北部湾城市群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城镇等级越高,城镇数量越______,服务范围越______。
(2)甲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聚落空间分布相对_____(填“集中”或“分散”)。图示地区易受台风影响,按自然灾害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台风属于_____灾害。
(3)北部湾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_____地区,其西北部山地丘陵坡度_____,土层浅薄,南部肥沃的耕作土壤为_______。
(4)从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角度,说明北部湾沿海地区大
【答案】(1)少 大 (2)分散 气象
(3)南方 陡(大) 水稻土
(4)地形平坦,利于城市建设;交通便利;利于农业发展;海岸线长,利于港口城市发展。 【解析】
整体分析:第(1)题考查中心地理论,第(2)题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分类,第(3)题考查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第(4)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 (1)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等级越高,城镇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2)看图可知,甲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相对分散。按照自然灾害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3)我国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湾城市群位于南方地区。其西北部山地丘陵坡度大。南方的自然土壤为较贫瘠的红壤,经人类活动改造成肥沃的水稻土。 (4)北部湾沿海地区为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沿海平原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平原地形利于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的农业基础好;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漫长,有优良港湾,利于港口城市发展。 【点睛】
城市的等级不同,城市的职能、服务范围、数目也不同,具体如图所示:
〖备考秘技〗
城市化及其影响是近年高考常考点,试题多以区域图、统计图切入,考查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以城市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或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等。因此,在备考复习时,应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特点、出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最终落脚到人地协调这一发展理念。根据考纲和考情分析,针对本专题的难点,要求掌握中心地理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掌握城市相关理论,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来总结和概括其联系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基础知识〗
难点1、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 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 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 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 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 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难点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
难点3、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
发展 阶段 初期 阶段 中期 阶段 特点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城市化水平比较后期 阶段 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问题 趋势
国家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国家 发达 国家
难点4、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城市起步 发达国家 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发展中国家 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多在75%以上 合理性
〖难点突破〗
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①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 数目较少 数目较多 相距较远 相距较近 等级较低的城市 ②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2、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
城市按规模和等级来看有大小、高低之分,一般规模大、等级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比规模小、等级低的城市大,而规模和等级相当的城市的服务范围需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现从单一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如下:
影响因素 原因分析 地理位置优越,如沿海地区,便于对外联地理位置 系,服务范围广;相反如处于内陆或地形不利的地区,其服务范围小 实例 上海市 乌鲁木齐市
资源丰富的城市如矿业城市,或特种资源资源条件 城市如旅游城市,以资源为依托,可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提供服务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借助便捷的交通,可为更远的地区提供服务 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的地区,较小范围内的人口与消费活动即可使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达到饱和,同种服务的范围相对人口密度小、消费水平低的地区要小 大同市 黄山市 湖南株洲市 人口密度 与消费水平
上海市 3、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2)交通的通达度:城市不同区域,交通的通达度不同,土地租金存在相应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下图所示: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
5、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也称过度城市化)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
(2)滞后城市化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随堂演练〗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2020·浙江宁波市·高三一模)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
1.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2.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可能分布在该城的( ) A.西北方向 【答案】1.C 2.B 【分析】
1.根据材料可知,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它是一个比值,是分数,分母越大比值越小。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市中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流通人口多,因此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C正确;根据题意,商业区地租指数与商业区地租以及人口流量直接相关,与城市中心环境质量、商品流通量以及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并不直接相关,A、B、D都不是影响商业区地租指数的主要因素。故选C。
2.读图可知,在东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高,住宅区地租指数较低,说明东北方向工业企业数量多,环境质量差,不适宜于高级住宅区分布;而在西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低,住宅区地租指数最高,说明西南工业企业数量少,环境质量优美,适宜于高级住宅区分布。故选B。
【点睛】本题要看清楚图中的方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图例及其在图中所占的比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2020·浙江宁波市·高三一模) 至2020年,长江三角洲“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毫州以外的总共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3.长江三角洲地区( )
A.高等级城市数量较多,低等级城市数量较少 C.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4.下列对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集聚,地区内部竞争激烈
B.交通线的建设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B.等级最高且服务种类最齐全的城市是南京
D.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C.城镇体系建设的目的是扩大上海城市规模 D.交通一体化先行,跨省交通突破行政边界 【答案】3.C 4.D 【分析】
3.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提供的服务种类越齐全,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A错误;长三角地区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且服务种类最齐全,B错误;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C正确;长三角城市化速度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D错误。故选C。
4.区域内部分工协作增强,生产规模扩大,同外部的竞争能力增强,A错误;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错误;城镇体系的建设目的不是为了扩大某一个城市的规模,而是为了使一个地区的不同规模、不同级别、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交通一体化先行,跨省交通突破行政边界,D正确,C错误。故选D。 【点睛】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0·浙江衢州市·高三一模) 下为新西兰南岛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5.新西兰地震多发是因为地处( ) A.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 C.印度洋大洋中脊,属板块生长边界
B.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张裂地带 D.太平洋大洋中脊,属板块消亡边界
6.新西兰南岛东侧比西侧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因为东侧( ) A.降水均匀丰富 C.河流航运发达 【答案】5.A 6.D 【分析】
5.结合板块构造相关知识判断,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发生频繁。故选A。
6.读图,根据水系分布可判断,新西兰南岛地势大致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平坦开阔,更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D正确;西侧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更丰富,A错误;新西兰南岛位于板块交界处,西侧和东侧地壳运动都比较活跃,B错误;河流短急,不便于发展航运,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和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解答本题关键在于通过图中水系的分布判断地形特征,再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判断。
下表为2018年美国、(2020·浙江高三月考)中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 中国
印度 沙特阿拉伯 美国 B.地壳稳定安全 D.地势平坦开阔
城市化水平(%) 59 34 83.8 3341万(其中2077万沙特人,82 人口 14亿 13.53亿 1264外国常住人口) 3.27亿 7.四国中,城市化水平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的是( )A.中国 B.印度 C.沙特 D.美国
8.下列因素中,与沙特阿拉伯的外国常住人口占比高(近40%)相关最密切的是( ) A.宗教信仰 【答案】7.C 8.D 【分析】
7.考查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沙特阿拉伯与中国、印度、美国相比,沙特阿拉伯地区位于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生存环境恶劣,对城市化的发展影响较大,C正确,而中国、印度和美国几国生态环境较好,资源丰富,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ABD错误,故选C。
8.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材料可知,沙特阿拉伯地区位于波斯湾沿岸,石油资源丰富,由于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致使外国常驻人口比重多,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020·浙江高三期中) “钟摆城市”是指既与本省的中心城市相距较远,又暂时没有能力自立门户形成区域中心的城市,这类城市往往摆向省外相距更近的区域中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钟摆城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B.文化教育
C.经济水平
D.资源开发
9.与①城相比,②城( ) A.服务种类多
B.城市等级高
C.门槛人数少
D.辐射范围广
10.与③城相比,④城吸引⑤城“钟摆”的优势是( ) A.空气质量更好
B.交通成本更低
C.经济水平更高
D.基础设施完善
【答案】9.C 10.B 【分析】
9.读图可知,①城为河南省的省级行政中心郑州市,②城为山东省的地级城市菏泽市,与①城相比,②城城市等级低,提供的服务种类少,辐射范围小,门槛人数少。故选C。
10.结合材料分析,⑤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能力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与本省(山西省)的省会城市③城相距较远,交通成本高;但是距离临省(内蒙古)区域中心④城较近,交通成本低,因此⑤城与④城联系更为密切而摆向④城,B正确;④城和③城都是省级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相差不大,不是导致⑤城摆向④城的主要因素。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城市体系,答题时需要结合材料和图中的信息及城市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2020·浙江宁波市·高三一模) 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仍然实行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下图为某工业集中区的“城中村”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1.甲、乙、丙表示的劳动力就业部门分别为( ) A.农业、工业、商业 C.商业、工业、农业
B.工业、商业、农业 D.商业、农业、工业
12.该“城中村”居民就业方式的变化是( ) A.农民全部转化为工人 C.体力劳动者比重降低
B.建筑工人比重不断上升 D.从事商业活动人数减少
13.2002年后,该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 A.处于“虚假城市化”发展阶段 C.处于城市郊区化的发展阶段 【答案】11.A 12.C 13.B 【分析】
11.由图及文字材料可知,在土地征收之前的第一阶段,当地村民的就业结构以农业耕作为主,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农民所占比例较高,即甲代表农业;第二阶段主要随着工业区的建设,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工人所占比例较高,即乙代表工业;第三阶段城市建设相对平稳,丙代表的部门村民就业占比增加,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占比达到最高,应为商业,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12.读图可知,随着城市化发展,城中村居民就业方式,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演变为第二产业为主,进而发展为第三产业为主。并非农民全部转化为工人,部分转化为商人,A错。在城市建设相对平稳阶段,就业方式在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第二产业占比降低,且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员也不均是建筑工人,B错。随着 城市化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体力劳动者比重降低,C对。从事商业活动人数上升,D错。故选C。13.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居民的就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从事农业为主演变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结合该区域乡村转化为城区的过程,说明该地区发展过程应该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人们就业方式的影响,提取信息是解题关键。
(2020·浙江衢州市·高三一模) 下图是英国城市化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D.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14.英国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英国城市空旧房增多、失业率增高现象显著的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4.C 15.D 【分析】
14.读图可知,①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②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这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完成,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③为成熟阶段,此时出现了城市群快速发展,④为逆城市化阶段,故选C。 15.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①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②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这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完成,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③为成熟阶段,此时出现了城市群快速发展,④为逆城市化阶段,城市空旧房增多、失业率增高现象显著,故选D。
【点睛】逆城市化是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2020·浙江高三其他模拟) 下图表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品、服务联系及其两者的差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 C.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
B.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 D.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17.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其主要原因是( ) A.第二、三产业不断衰退
C.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 【答案】16.D 17.C 【分析】
B.大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下降 D.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16.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因此城市景观比乡村景观复杂,A选项错误,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因此城市功能多样,乡村功能相对单一,城市为乡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故B、C错误。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故D选项正确。 17.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图车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C对。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高;第二、三产业并没有衰退,而是不断发展;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ABD错。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差别的理解和掌握。
(2019·浙江温州市·高三一模) 城市化过程中,常住人口出现持续流失的城市称之为“收缩型城市”。“制度响应”是指当地政府针对社会经济状况采取的应对措施。下图为收缩型城市成因四种模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8.20世纪五、六十年代鲁尔区部分城市的衰落与图示四种模式类似的是 A.模式Ⅰ
B.模式Ⅱ
C.模式Ⅲ
D.模式Ⅳ
19.关于四种收缩型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模式Ⅰ—城市等级下降 C.模式Ⅲ—服务范围扩大 【答案】18.A 19.B 【分析】
18.鲁尔区以中小城市为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煤炭和钢铁工业衰落,整个区域许多城市都出现了资本和人口向外转移的现象,与模式Ⅰ特征相似,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鲁尔区部分城市的衰落与模式Ⅰ类似,选项A符合题意。鲁尔区没有一个整个区域中心城市,因此模式Ⅱ不同,排除B。鲁尔区的衰落不是当地政府针对社会经济状况采取的应对措施失败导致的,因此与模式Ⅲ不同,排除C。鲁尔区衰落不是由于附近大都市的崛起,吸引当地人口和资金而导致的,与模式Ⅳ不同,排除D。
19.模式Ⅰ表示收缩型城市部分人口和资本向外转移,但其服务范围并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城市等级下降
B.模式Ⅱ—交通拥堵改善 D.模式Ⅳ—产业结构优化
的可能性不大,A错误。模式Ⅱ表示部分人口和资金向周边新城、副区和工业区转移,使得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压力减小,交通流量可能减小,因此交通拥堵改善,B正确。模式Ⅲ表示因制度响应失败导致社会经济状况变差,使得部分人口和资本向其它地区转移,当地对周边地区吸引力减小,因此服务范围不会扩大,C错误。模式Ⅳ表示大都市吸引中小城市的人口和资金,导致中小城市的收缩,劳动力和资金流失不利于当地产业结构优化,D错误。
20.(2020·浙江嘉兴市·高三月考)图为某地区某类商业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该地区( )
A.各中心地的等级相同B.各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同C.西南部经济水平较低 D.东北部门槛入口较高 【答案】A 【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区各中心地的等级相同(图中中心地“点”的大小相同),A正确;东北部中心地的服务范围B错;较大,西南部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较小,该区域西南部各中心地分布更为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东北部各中心地分布较为稀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门槛入口较低,CD错。故选A。 21.(2020·浙江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局部区域图。
材料二∶新西兰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75%以上。新西兰农业收入情况统计图。
(1)指出甲地目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说出新西兰农业收入结构的特点,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城市化水平高;增长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慢;大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恶化。
(2)特点∶以畜牧业收入为主。原因∶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草地广布;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合牧场生长;纬度高,气候较冷湿,光照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分析】
本题考查美国城市化特点及新西兰的农业特点。主要考查知识的调用和运用能力。 【详解】
(1)甲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其城市化特点可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进行回答。主要特点∶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对城市的推动作用弱,且大城市
中心区的环境恶化,导致人口外流,出现逆城市化。
(2)从图2可以看出,新西兰农业收入中乳制品和畜产品占较大比例,可知其农业以畜牧业收入为主。原因∶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以草地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适合牧场生长;纬度高,气候较冷湿,光照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故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22.(2020·浙江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京津唐城际铁路开通后,唐山将正式纳入京津“半小时经济圈”,为京津地区产业转移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并能保证产业多样性。下图为京津冀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下表为河北省县域(河北省的县级市和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宽劳带国内生 产总 值(亿元) 固定资产 投资(亿元) 消费品 零售(亿元) 动接力 入 (万人) 户) (万公路密度 (km/km2) 财政支出 (亿元) 2005 7148.82 2882.99 1936.07 - - 0.70 436.03 (1)图中城市等级最高的是 ,大多数沿 分布。
(2)根据材料二,归纳河北省县域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社会经济条件。 (3)简析唐山市成为打造北京市异地养老首选地的区位优势。 【答案】(1)北京 铁路线(交通线)
(2)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信息等基础设施改善;政府调控能力增强。
(3)交通便利,便于亲属探望;地价较低,劳动力成本低,运营成本低;气候相同,民俗相近。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等级与城市分布、影响产业转移的社会经济条件、服务业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详解】
(1)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在图中城市等级最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城市大多沿铁路线分布。 (2)根据材料二可知,2005年河北省县域国内生产总值较高,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消费品零售值较高,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市场规模较大,有利于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作为河北省县域城市,劳动力丰富;公路密度相对较大,宽带接入数据虽并未显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北县域城市信息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2005年河北省县域城市财政支出436.03亿元,政府调控能力增强,有利于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
(3)本题可从地理位置、交通、地价、劳动力、气候、习俗等角度分析。唐山靠近北京,且两地之间交通便利,便于亲属探望;相比而言,唐山市地价较低,劳动力成本较低,发展养老业的运营成本较低;唐山与北京两地空间距离较近,气候相同,且习俗相近,所以唐山市成为打造北京市异地养老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