佬族、水族、回族和白族。排在前四位的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因此选A。 11.B。解析:每年春天,施洞清水江边的河滩上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姊妹饭节”,被好事者叫成“东方情人节”,在整个黔东南地区很有名。 12.E
13.C。解析: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又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噶听称声音大歌,噶嘛称柔声大歌,噶想称称伦理大歌,噶吉称叙事大歌。 14.D。解析:古瓢琴是黔南苗族的一种传统舞蹈乐器。
15.B。解析:反排木鼓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 16.D。解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17.B。解析: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
18.B。解析:形声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文或字主要是起标声作用的造方法。选项中只有B符合。 19.B。解析:佛教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道教兴起于东汉中后期。
20.A。解析: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21.C。解析:儒、佛、玄、道在魏晋南北朝时,相互吸取,相互融合,推动着中国文化系统产生出儒、释、道“三教调和”的理论。“三教调和”论的最早提出者乃东汉末年的牟子。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老子》,右手执《小品》、山东公务员考试(http://www.sdsgwy.com)《法华经》”,可谓“三教调和”之典型象征。
22.D。解析: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23.A。解析:《山居秋暝》为王维所作。
24.D。解析: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5.A。解析: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
26.B。解析: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27.C。解析:北宋东京,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市内。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定都开封,改名东京,历时167年,极盛时人口达150万上下,是全国第一大都市。 28.B。解析:齐白石作画的精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9.D。解析:“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是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30.A。解析:如题。 31.D。解析:《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 32.A。解析: 33.B。解析:“两门抱”是戏曲术语,指的是演员能扮演两种不同行当的角色或某一出戏中的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的演员来演。
34.D。解析: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35.A。解析:《打渔杀家》原剧梗概讲的是,梁山老英雄阮小七易名萧恩获得一颗宝珠,顶在头上入水,可以避水开路。后来成为萧恩的女儿萧桂英与花荣之子花逢春订亲的信物。萧恩与众兄弟分手后,带女儿在江边打鱼为生。遇故人李俊携友倪荣来访,同饮舟中。因天旱水浅,打不上鱼,欠下了乡宦丁士燮的渔税,丁自燮遣丁郎催讨渔税,李、倪斥之。得罪了丁府。丁府派教师爷率家丁锁拿萧恩,萧恩忍无可忍,将众人打得落花流水。而后萧恩又上衙门,状告渔霸丁士燮,但丁府与官衙
勾结,县官吕子秋反将萧恩杖责四十,且逼其过江至丁处赔礼。萧恩愤恨之下大发英雄神威,带着女儿黑夜过江,以献宝珠为名,夜入丁府,杀了渔霸全家。 36.A。解析: 37.B。解析:《翠湖春晓》是聂耳根据云南昆明洞经音乐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曲。 38.B。解析: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德国戏剧家),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39.C。解析: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 40.A。解析:《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
41.ABCD。解析: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里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42.ABCD。解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3.ABC。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44.BD。解析:
45.ABC。解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包括: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三、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四、中国画的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五、诗书画印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特征。
46.ABCD。解析:贵州著名的民间工艺品有:播娜摩簸箕画、大方漆器、贵州布依地毯、贵州蜡染、贵州芦笙、遵义丝织品、玉屏箫笛等。
47.AC。解析:在贵州省的行政区划中,属于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 48.ABCD。解析:如题。
49.ABC。解析: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50.AD。解析:易卜生的作品包括《凯蒂琳》《觊觎王位的人》《爱情喜剧》《布朗德》《塔尔·金特》《皇帝与加利利人》《卡提利那》《人民公敌》等。《亨利四世》为莎士比亚所著历史剧。《雷雨》为我国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
51.A。解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2.B。解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3.A。解析: 54.B。解析: 55.B。解析: 56.A。解析: 57.A。解析:5月5日,由国家旅游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贵阳市委、贵州省文化厅、省旅游局承办的“中国.贵阳避暑季暨第四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开幕式”在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文化广场隆重开幕。 58.A。解析:
59.B。解析:贵州省花灯剧团成立于1956年5月。剧团创作演出的《七妹与蛇郎》,从50年代一直演到90年代,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
1 A。解析: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它包含:①和弦,是和
声的基本素材,由3个或3个以 和声上不同的音,根据三度叠置或其他方法同时结合构成,这是和声的纵向结构。②和声进行,指各和弦的先后连接,这是和声的横向运动。
61.(1)答: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山东公务员考试(http://www.sdsgwy.com)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音阶就是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顺次排列的一串音。基本音阶为C调大音阶,在钢琴上弹奏时全用白键。音阶分为“大音阶”和“小音阶”,即“大调式”和“小调式”。大音阶由7个音组成,其中第3、4音之间和第7、8音之间是半音程,其他音之间是全音程。小音阶第2、3音之间和5、6音之间为半音程。
6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基本特征。 答: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胡锦涛主席部署文化工,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其基本特征包括:
(一)鲜明的时代性。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浓郁的民族性。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体现主流文化的电影《云水谣》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民为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高度的民主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承优良民主传统,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五)深广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六)勇于改革的创造性。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市场空前繁荣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