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夸美纽斯
2.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华生
3.《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4.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是( )
A.弗洛伊德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5.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感受器、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6.下列各项选择中,哪一项不属于青少年主要的人际关系?( )
A.朋友关系 B.亲子关系 C.合同关系 D.师生之间的关系
7.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是( )
A.巴班斯基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8.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过程 D.学习过程
10.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他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1.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12.提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三大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奥苏伯尔 C.托尔曼 D.桑代克
13.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 )的通知。在世纪之交,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机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B.《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15.《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校园文化
3.发散思维
4.一般迁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2.联系实际,简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4.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学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谈谈其中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2.论述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14分,共14分)
根据下列案例回答问题。
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这位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A【解析】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2.C【解析】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B【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4.C【解析】人本主义被称为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力”。
5.D【解析】略。
6.C【解析】青少年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
7.B【解析】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8.A【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9.D【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揭示学与教之间的心理规律,因此,学习过程是其研究核心。
10.B【解析】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发表于1868年,该书认为心理学应成为教育学三大基础之首。
11.A【解析】教师和学生,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12.D【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的主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条。
13.A【解析】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4.A【解析】当地县教育局即可受理王某的申诉。
15.B【解析】略。
二、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2.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4.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3)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
(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
(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6)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7)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8)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1.(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2.(1)因材施教原则的内涵: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它是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2)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表现在: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战国后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具体教育思想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