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挑起法律保护伞
一、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
内容标准
一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意义,加深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内容的理解,体会今天的我们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二) 能力: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提高辨别是非以及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
(三) 知识: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是第七单元第十六课“撑起法律保护伞”的第一个项目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我们需要特殊保护”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认识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受到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是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还不成熟,辨别能力不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不够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二是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长关系重大,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这都说明未成年人是需要法律予以特殊保护的群体。而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第二层次“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的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只有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做出的明确规定,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享有哪些权利,受到哪些保护,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项目内容以法律内容为主,同时渗透了国情教育等内容。涉及的领域也
很广泛,主要是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本项目内容也是第十六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只有让学生明确在现实生活中都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保护,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自己过健康安全的生活。所以这一项目内容为学好下一项目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学中应多举事例、案例,多让学生参与,采用正面教育的原则,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原因以及有关案例;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渠道了解司法保护的内容。
教师准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这两部法的主要内容;搜集相关的典型事例及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环节一:情景导入,自主感悟
展示课件:我思我悟
材料一:据统计,近年各类未成年人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每年我国有近2万14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40至50万儿童受到车祸、中毒、他杀、自杀等意外伤害,未成年人已成为危险环境的受害者。
材料二:2013年3月26日,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在北京市回民学校共同举办了以“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为主题的第17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启动仪式。配合这一活动,各地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观看专题片、主题班会、知识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
看完这这两段材料后,自己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同学们可以感悟到,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也是复杂的,我们的周围也可能出现各种侵害我们权利甚至生命的情况。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受到了国家的关爱。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肯定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关爱、社会的呵护……
可同学们想过没有,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以及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话题。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展示课件:大家谈
1. 为什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2. 试举一个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国家两个角度分析回答并分别举例,并适机评价、点拨)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及所举的事例很有说服力。我国法律规定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生活经验不足,各个方面都还不够成熟,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出现问题。二是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由于这些青少年自身的原因,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另一方面,从国家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能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因此,也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事例说明了这一问题。
展示课件:相关链接一
2013年1月10日,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建立16周岁以下学龄儿童留守登记制度,以保证将其纳入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关链接二
2012你12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首次提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总目标;格外强调着重培养学生应对失败和挫折能力。
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确实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和引导,国家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活动五:展示课件:小童的故事(第三集)
郁闷的小童开始放纵自己,经常旷课、逃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童被网吧老板“招呼”到网吧,从此,迷上了网络游戏……
1. 网吧老板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2. 小童这样发展下去会怎样?
3. 自己学校周围是否存在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现象?能否就治理学校
和环境,并为之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活动二:展示课件:考考你
3.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都受到了来自哪些方面保护?是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呢?
4.未成年人受到了哪些法律的保护?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有哪些?
(学生查阅教材后回答,知道了自己受到哪些法律的保护,明确了专门法律是指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师引导:为了更好地理解法律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作用,让我们走小童,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活动三:展示课件:小童的故事(第一集)
小童上七年级时,父母离异,与没有经济来源的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再婚后,对小童不管不问,小童的成绩直线下降。为了学费,小童第一次从亲戚家偷了500元钱。父亲知道后,和继母一起对他大打出手……
1. 小童父母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 设想长此下去,小童会出现哪些情况?
3. 小童的父母应该怎样履行好家庭保护的职责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机评价、点拨)
教师总结:小童父母的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同学们设想的种种危害中,我们看出了家庭保护的重要性。小童的父母应对小童尽到监护和抚养的义务,不能虐待、遗弃;应尊重小童受教育的权利;应以健康的思想、品行、适当的方法教育小童。遗憾的是小童的父母并没有这样做。不幸的小童在学校又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活动四:展示课件:小童的故事(第二集)
老师对成绩直线下降的小童也是越来越反感。有一次,他因为陪奶奶去看病没有背会课文。放学后,老师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和其他不会背课文的同学一起反锁在教室里……
1. 老师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2. 学校应怎样履行好学校保护的职责呢?3. 小童应如何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机点拨)
教师总结: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但也有一些言行违背了法律的有关规定。学校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诸方面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人格尊严;给学生提供安全的教育教学设施等等。
学校应依照法律规定,尽到学校保护的职责。学生也应该体谅老师的苦心,尊重老师,认真刻苦学习,以使自己健康茁壮成长。可是小童又是怎样做的呢?
周边环境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结合实际思考回答,教师适机点拨)教师总结:社会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做了许多努力,可正如同学们所说,社会中确实还存在一些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现象。如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一些不健康的书籍、音像制品充斥市场,一些商家、工厂招用童工等等。这些都是违背了社会保护的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同学们提的建议很合理,很有创意且有可行性,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有明净的天空而共同努力。
网吧老板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自暴自弃的小童真的被我们不幸言中了,小童的结局到底如何呢?法律又是如何对待他?
活动六:展示课件:小童的故事(第四集)
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小童和另外几个“朋友”手持匕首对同学威胁、敲诈,共作案19起,抢得现金380元及一部手机。在小童又一次作案时,被警方当场抓获。
由于小童是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对外没有透露其姓名,法院也进行了不公开审理……
1. 小童违法了,可国家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2. 根据课前的搜集、了解,说一说司法保护的内容有哪些?(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回答)
教师点拨: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重要保障。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我们更是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办理他们的案件时,实行不同于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制度等等,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使他们早日改过自新。
教师引导:通过小童的经历,我们共同探讨了四大保护的有关知识,体会到了四大保护的重要性。为了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健康地成长,让我们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三:回归生活,拓展升华
展示课件:案例评析
开学已经3天了,初中生刘某仍没到校上课。经了解,原来是打工去了。班主任李老师找到刘某打工的地方。阴暗潮湿的卷烟作坊中,呛人的烟味让人无法忍受。李老师警告作坊老板,招收童工是违法的,老板不得不辞退了刘某。走出作坊,刘某突然哭了。她告诉老师:“我还是不能回去读书。父母嫌我是家里的负担,已经给我订了亲,让我先打工挣钱后嫁人。”李老师感到问题的严重,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学校作了汇报。由校长出面,会同镇民政办公室、派出所的同志和村干部来到刘家,并把“婆家”的人也找来,对家长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当场解除了“婚约”。刘某终于在法律的保护下返回校园。
1. 请对上述案例进行简要评析。2. 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机点拨,引导学生知道家长、老板分别违反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有关规定;学校、民政办公室等分别尽到了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职责。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懂得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引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讨,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环节四: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展示课件:我的收获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教师寄语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春天,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国家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方面为保护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这四道保护防线体现了一种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愿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在这种深情和厚爱的保护下,幸福愉快地生活,健康安全地成长。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有很多原因,如果从自身来说主要是( )
①他们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 ②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 ③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教育无方 ④社会法律不是十分健全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2、下列属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是( ) A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 C 劳动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威海市在网吧终端全部安装了“净网先锋”管理软件,这是在实施( )
A学校保护 B 家庭保护 C司法保护 D社会保护
4.武汉市一名小学生夏某因贪玩逃学,被父亲捆绑悬吊致死,说明他父亲未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二材料分析题
5.材料一:2012年12月24日,河南信阳光山县男子闵永军持菜刀闯入陈鹏村小学,砍伤20多名小学生,后被赶来的老师和附近的村民制服,警察将其带走。 材料二:2012年10月,太原市蓝天幼儿园,一位5岁的女孩,一位不会做一道数学计算题,被老师李竹青连续打了十几个耳光,令人震惊。事件曝光后,女教师被拘留15日,幼儿园因非法办园被取缔。
(1)上述小学生和女孩收到的侵害分别来自哪一方面?这些侵害对他们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请你观察,校园隐患还有哪些?
(3)请你从学校的角度为平安校园献计献策。参考答案:
1. B 2.D 3. D 4.A
5.(1)分别来自社会和学校方面。这些侵害不仅会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可能导致厌学的心理,也不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2)校园体育设施陈旧;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混乱、饮食摊点食品安全无保证;个别教师教学手段粗暴。
(3)开设安全教育课,教给学生必要地必要地自救自护常识;完善和落实学校园安全措施,防止来历不明人员进入校园;坚强对老师的管理和教育,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课外作业
1. 搜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侵害的典型案例,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2. 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这部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教后反思
1. 本课堂教学设计整体上脉络清晰。“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走进生活”、“收获背篓”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贯穿全课,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 在活动设计、选择案例、选用材料上,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力求在生活、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3. 为了尽可能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本设计前一部分列举了大量事实,不仅引领了全课且使第一层次内容的教学水到渠成;第二层次的内容,以系列故事为主线,将四大保护的内容有序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四大保护的内容有一个明确、全面的了解。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有机统一,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