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①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②上无人处,使牧羝
③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①旃:通“毡”,毛织物。②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③羝(dī):公羊。④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⑤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绝不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C. 乃得归/微斯人,吾谁与归 D. 卧起操持/操蛇之神闻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武 留 匈 奴 凡 十 九 岁 始 以 强 壮 出 及 还 须 发 尽 白 (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D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B.吃的/喂养。C.回来/归依。D.都是“持”。 (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故句子划分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 故答案为:⑴D;
⑵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⑶ 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1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 ②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蔚然而深秀 B. 溪深而鱼肥 C. 泉香而酒洌 D. 而不知人之乐
(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茂盛的样子;聚拢;领会;以……为快乐
(2)①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②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3)D
(4)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解析】【分析】(1)第一句大意是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故“蔚然”的意思是茂盛的样子。第二句大意是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故“归”的意思是聚拢。第三句大意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故“得”意思是领会。第四句大意是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故第一个“乐”意思是以……为快乐。
(2)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意,情趣;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以,用。同时注意第二句是一个倒装句,正确语序是“醉能同其乐,醒能以文述者,太守也”。 (3)A,B,C都表示并列。D表示转折。故选D。
(4)这道题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却不甘沉沦,仍奋发有为,让百姓过得丰衣足食,并带领百姓一起游醉翁亭。欧阳修这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具备的。 故答案为:⑴ 茂盛的样子;聚拢;领会;以……为快乐
⑵ ①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②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⑶D
⑷ 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考生在平时言注意对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的领悟和语言的弊端,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