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音乐的审美
瞿维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取材于北京天安门前的人们英雄纪念碑,作品中的几个主题是对革命先烈光辉业绩的回忆,以及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等交响曲和《艾格蒙特》序曲等英雄性格的作品,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里面的主题离不开人民群众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的内容。
我们的音乐鉴赏不能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要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扩大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如: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个性,作品的时代和民族特性,音乐语言的表达功能等,甚至还可以适当学习写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声学等基本知识,这样,音乐鉴赏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第二章 音乐的鉴赏
不同题材能体现不同的特性,如夜曲、小夜曲、无歌词等通过歌曲性旋律直接抒发感情的体裁,都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各种民族舞曲、进行曲和部分特性乐曲从不同侧面反映民间生活习性,因而都具有风俗性的特点;而叙事曲、交响曲、序曲、奏鸣曲等体裁常常表现出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所以具有不同程度的戏剧性特征。
音乐作品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能过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展现民族风貌。音乐鉴赏是审美活动的体现,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一个方面。音乐鉴赏主要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以及阅读相关背景资料来完成的。在鉴赏的过程中,不断领悟音乐的真谛,并得到精神愉悦,获得美感的享受。鉴赏者的音乐知识、音乐实践和音乐才能的准备程度,对音乐鉴赏活动的深度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具备较敏锐的听辨能力外,如果还能掌握较丰富的音乐知识,比如音乐理论、音乐史、以及相关音乐资料等,都会对鉴赏者产生较多的感受,并能得到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平常对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对音乐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很重要的左右。对于喜爱音乐、但是暂时还打不到这样的程度的鉴赏者来说,不必过多担忧,只要能够坚持学习、不断积累,鉴赏水平会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断提高。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因此,在反复聆听相关音响资料、不断加深印象的基础上,适当阅读一些如何鉴赏音乐的书籍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阅读: 张前 《音乐欣赏心理分析》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音乐鉴赏手册》 美 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
第三章 近现代中国音乐家简述
略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
推荐欣赏:
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五哥放羊 辽阔的草原 我的花儿
民族器乐曲:古琴曲《广陵散》、《平沙落雁》 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古筝曲《渔舟唱晚》 唢呐曲《百鸟朝凤》、《一枝花》 笛曲《五梆子》 二胡曲《良宵》
曲艺: 京韵大鼓《林冲发配》、《剑阁闻铃》 苏州弹词《秦香莲》、《杜十娘》 山东琴书《梁祝下山》 河南坠子《俞伯牙摔琴》 北京单弦《王佐断臂》
戏曲: 昆曲《六月雪》、《焚香记》 京剧《罗成叫关》、《击鼓骂曹》、《四进士》 豫剧《破天们》 黄梅戏《纺线纱》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声乐作品简介
推荐欣赏:
独唱: 聂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 任光《渔光曲》 郑律《延安颂》《延水谣》 生茂《马儿呀,你慢些走》 石光楠《周总理呀,您在那里》
合唱: 黄自《长恨歌》 刘炽《祖国颂》 刘敦南《密林深处的歌声》 秦永诚《海燕》
通俗歌曲:一无所有 亚细亚的孤儿 一样的月光 龙的传人 橄榄树 明天会更好 大约在冬季 似是故人来 信天游 外婆的澎湖湾 故乡的云 乡间的小路 一剪梅 万水千山总是情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梦醒时分
第六章 中国的西方乐器音乐选介
略
第七章 中国歌剧
《白毛女》选段:《北风吹》《千里风雪一片白》《我要活》《恨似高山仇似海》 《刘胡兰》选段:《数九寒天下大雪》 《红霞》选段:《凤凰岭上祝红军》 《红珊瑚》选段:《珊瑚颂》
《伤逝》选段:《紫藤花》《风萧瑟》《金色的秋光》
《芳草心》选段:《小草》《星星之歌》《看窗外洒满五月的阳光》
第八章 中国舞剧
《鱼美人》第二幕 《小刀会》第二、六场 《丝路花雨》、《野斑马》
第九章 外国音乐家
现代西方音乐流派众多,音乐家队伍人才济济,相关资料也很多,建议能够读一些西方音乐史类的书籍,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和西方个历史时期的代表音乐家都有所了解,提高对西方音乐的鉴赏水平。 《简明牛津音乐史》 杰拉尔德~亚拉伯罕 《西方音乐是》 唐纳德~杰~格劳特
推介视听:
阿隆~罗桑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全集;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 玛丽莲~霍恩:演唱的罗西尼《塞密拉米德》《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莫扎特《蒂拖的仁慈》 马勒:《第十交响曲》唱片,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指挥家塞蒙~莱托
瓦格纳《众神的黄昏》,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合唱团和管弦乐团演奏,汉斯~科纳佩尔茨布指挥
第十章 外国声乐作品选介
推荐欣赏:
拉赫玛尼诺夫《丁香花》《小岛》
格林卡《北方的星》《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
布拉姆斯《五月之夜》《徒劳小夜曲》《在幽静的夏季田野》《严肃的歌四首》 拉威尔歌曲集《马达加斯加岛之歌》《希伯来曲调两首》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
第十一章 外国民族音乐
第十二章 外国钢琴与小提琴作品选介
小提琴:
科莱《佛利亚主题变奏曲》 马斯涅《沉思》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哈巴涅拉》 德沃夏克《幽默曲》 帕格尼尼《摩西主题变奏曲》 肖松《音诗》 拉威尔《茨冈》
钢琴曲: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 舒伯特《音乐瞬间》 柴可夫斯基《四季》 德彪西《版画集》《意象集》
第十三章 外国管弦乐曲
推荐欣赏:
亨德尔《水上音乐》《焰火音乐》; 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序曲》(作品九); 比才《阿莱城姑娘》; 布拉姆斯《学院节日序曲》(作品80); 圣桑《动物狂欢节》; 夏布里埃《西班牙狂想曲》; 理查~劳特劳斯《蒂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作品28)、《英雄生涯》(作品40); 斯克里亚宾《狂喜之诗》(作品54)
第十四章 外国交响乐
参考阅读:
《世界名曲欣赏》杨民望 上海音乐出版社 《欧洲古典名曲欣赏》马慧玲编著 北京出版社 《音乐欣赏教程》王伟任 王顺通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怎样欣赏音乐》艾伦~科普兰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推荐欣赏:
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第101交响曲》(“时钟”)、《第104交响曲》(“伦敦”) 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K.550)、《C大调第41交响曲》(K.551)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作品8)
门德尔松《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品90)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作品14a) 布拉姆斯《e小调第4交响曲》(作品98) 马勒《大地之歌》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7交响曲》(“列宁格勒”,作品60)
第十五章 外国歌剧
由于歌剧集音乐、诗歌、舞蹈等诸艺术要素于一身,所以鉴赏歌剧的内容也就十分丰富多彩。鉴赏以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影响鉴赏的效果。如果预先能够阅读一些有关内容的参考资料,如作曲家和作品的介绍(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描写的内容等),如果可能,读读剧本,较详细了解具体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后,再去建设有关的音响资料,这样的效果肯定会好一些。由于歌剧的篇幅普遍都较大,因此鉴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开始时不必求“大”求“全”,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即先听一些著名的、熟悉的片段,这样有利于理解。也可以按不同的表演形式如独唱、重唱、合唱或前奏曲、间奏曲等来鉴赏,然后再整场、整幕乃至全剧。也可以先统览全篇,然后再细细消化······
推荐欣赏:
莫扎特《魔笛》 罗西尼《威廉·退尔》 多尼采蒂《爱的甘醇》 贝利尼《诺尔玛》 瓦格纳《罗恩格林》 威尔第《阿伊达》《奥赛罗》 比才《卡门》 查理·施特劳斯《莎乐美》 柴可夫斯基《叶甫根尼·奥涅金》 普契尼《托斯卡》 巴托克《兰胡子公爵的城堡》 格什温《波吉与贝丝》
第十六章 外国舞剧
推荐欣赏: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火鸟》《彼得卢什卡》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
第十七章 外国通俗音乐 附录
音乐常识:
主题:乐曲中具有特性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音调。它具有鲜明的性格和一定的概括性,独立性较强,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常常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死。有的乐曲只有一个主题,有的作品则往往有若干主题。
美声: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特点是音色优美、发声自如、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盛行于十七八世纪。美声演唱风格对意大利乃至全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副歌:在某些分节歌中,有一个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词不同,而另一部分则每遍相同,这个词相同的部分即为副歌。副歌通常出现在二段式歌曲中的第二段,它在节奏、速度、调式、调性等方面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并集中概括全曲的中心思想。 二段式:一种常有的乐曲结构。有两个明显的乐段构成,也叫“二段体”,前后两段互相对称或对比,用图示“A+B”表示。 三段式:乐曲结构形式之一。有三个段落组成,其中第三部分重复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与第一、第三部分形成对比,第三部分带有再现性质,通常用图示“A+B+A”表示。
配器:器乐合奏曲中各种乐器的配合。其内容主要包括:各类乐器的性能、音色对比和音色组合、乐曲的音量平衡和音响同意效果等。配器对乐曲的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有直接的影响。
叙事曲:源自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游吟歌手表演的一种民间歌舞。14世纪以后,逐渐演变成只歌不舞的叙述性独唱歌曲,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地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总称。至19世纪则指取材于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具有诗史、幻想和戏剧性特征的音乐作品。如舒伯特的叙事性歌曲《魔王》、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钢琴叙事曲等。 谐虐曲:又称诙谐曲。通常是一种生动活泼、诙谐戏虐的三拍子器乐曲。速度较快,节奏活跃,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意外的快慢转折等手法造成突兀嬉戏的效果。常用在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以取代小步舞曲。19世纪后,出现了独立的器乐谐虐曲,如舒伯特、肖邦、勃拉姆斯等人均作有钢琴谐虐曲;而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马勒等的交响曲中的谐虐曲则突出了三拍子的局限;某些标题交响音乐因其内容的谐虐怪诞】富于幻想,也采用谐虐曲体裁形式,如迪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
奏鸣曲:一种多乐章的器乐曲,也称奏鸣曲套曲。16、17世纪时泛指各种器乐曲。17世纪后则指类似组曲的器乐合奏套曲。18世纪后半叶起,系指由三、四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曲或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其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通常为:第一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三段式或奏鸣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虐曲,用复三段式;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有时省略第二或第三乐章,形成三乐章结构。
前奏曲:前奏曲一词Prelude来自拉丁文Prae(意为“前”)和ludus(意为“表演”)。15、16世纪的前奏曲是指即兴演奏的一段引子,具有视奏乐器、活动手指和准备乐曲进入等作用。17世纪以后发展成为结构完整的独立乐曲,常放在赋格、组曲、奏鸣曲、众赞歌等乐曲前面,仍保留着引子的作用。自肖邦创作24首钢琴前奏曲起,众多音乐家均作有地里的钢琴前奏曲。 随想曲:17、18世纪是指用复调手法写成的器乐独奏曲。19世纪后,成为一种曲式结构自由、技术艰深、性质不定的即兴演奏曲。
狂想曲:始于19世纪初的一种结构自由、具有史诗风格的器乐体裁。常以民间音乐的音调为基础,运用系列变奏和主体发展的手法,结合欢快的民间舞曲,形成感情奔放的风格特征。
幻想曲:一种形式自由、情绪奔放、带有即兴表演风格的器乐曲。最初是指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18世纪末叶起,成为独立的器乐曲。
即兴曲:原指一边构思一边演奏的即兴创作。具有结构完整、形式简洁、曲调抒情、篇幅不大等特点。大多为钢琴独奏曲,舒伯特和肖邦最早采用了这种体裁。
幽默曲:一种节奏鲜明、曲调短小、风趣或愉悦的器乐曲。舒曼首先运用于他所作的钢琴曲,德沃夏克的钢琴小品幽默曲流传极其广泛。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三拍子,曲调流畅,分快慢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17、18世纪流行于城市社交舞会,速度渐快,19世纪风行于欧洲各国。其特点为节奏明显、轻快、旋律流畅、热情,三拍子的第一拍子重音较突出,伴奏部分的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 和声:同音高的乐音同时发声。
组曲:由若干首乐曲按照互相对比的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
《音乐鉴赏》第二版 赵鸿光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