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素养
实践学写文学短评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其他 1.典例一:
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
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 待到春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点拨)这段文字是围绕《声声慢》中的哪一点进行评论的?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 2.典例:
这段话作为一篇文学短评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年。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因素。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选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衬托手法》)
3.典例三:
《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
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
(选自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这段文字是从几个方面层层推进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典例四:
为了描摹心中的英雄豪杰的英武形象,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更是精心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衬托:一是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用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二是指挥赤壁大战时周郎的仪态。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而不是周身铠甲、如临大敌,这样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三是战争的过程,本来是惊心动魄的一场恶战,而周郎却是在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曹军在周郎面前不堪一击,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这里通过美人、装束、言谈、战争的结果衬托出词人心中的风流人物——周郎。
(点拨)这段文字在评论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怎样运用的?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作文
5.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学短评。
江南烟雨
这被雨水浸融了的江南,/哪儿是桃花,哪儿是杨柳?/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
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在蒙蒙细雨中来往穿梭,/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
呵,燕子,你别再惆啾,/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已经把乳白的云慢染透!
三、材料作文
6.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首诗词,写一则鉴赏短文。
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叙议结合。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本文段是围绕《声声慢》的叠词之妙进行评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辞兼备,语言富有诗意,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特别华美,显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感悟:既然是评论,一定要精准抓住作品的要旨,而且,评论文字一点更要做到意佳词美。 【详解】
本题考查现实理解并评价文学短评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读懂文段,找到其表述中心。这段文字是以评议李清照《声声慢》的十四个叠词为线索,挖掘《声声慢》中词人的情感。彼时词人已经南渡,在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婚变(梅开二度那一次)之后,由先前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妇变成了一个孤苦无依、晚景凄凉的寡妇,她的内心是彷徨、凄怆、悲绝的,所以在《声声慢》中,她一下连用十四个叠词来表达其内心的这种情感。这段评论性的文字就是针对“叠词”进行评述的,作者的文学造诣极高,既精准地把握了诗旨,又用极富文采的语言把自己的解读流畅而精雅地表达出来了,评议末尾,还不忘再引一诗,对其进行总结点旨,可谓妙诀!在写文学短评的时候,注重对文本的精确解读很重要,但是语言表达的精雅同样重要,毕竟其属于对文学作品评论,而非一般普通的评论。 2.这段话开篇提出论点,即“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使读者对本文将要论述的问题一目了然。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语段内容特点的能力。
阅读语段内容,发现主要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题干提示这是“作为一篇文学短评的开头”,开头明确论点,清楚告诉读者论述的主要内容或论述方向,即论述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衬托手法。这样的开头,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从行文的构思来看,对叠词的分析更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论证方式多样,比如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假设论证,由浅入深,有深度与见地。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思路以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段文字围绕李清照《声声慢·秋闺》的妙处展开分析,从“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这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论点明晰,论证有条理性和逻辑感。采用多种论证方式,如对比论证,以男儿指粗心与女子之细腻作对比,论证此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