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进行文学评论范文
粗览此诗,似乎有二条线索,梅花与伊人。读到第三段的“远山 远处”的意象,我明确了此诗是一首托物(梅)寓意的现代诗。
诗歌第一段,诗人用“伊水”描绘了河的那一方的情景,“瘦影”如梦中缥缈的身影,随即直抒胸臆,表达对“瘦影”的爱。“我的世界”既承上又有启下,表达了二层含义:一,我的世界全部都“爱上你”;二,我的世界里一颗爱你的心正如“青铜时代埋下的盅”。“我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要在“埋下的盅”里找答案。青铜时代的盅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颜色是青灰的;埋下的盅经历了四五千年,定是被腐蚀得斑驳不堪的。青灰与斑驳的意象是意蕴了诗人的“满是”沧桑的心。“满是”表明盅的数量,在诗人心中不是装有一个“盅”,而是有不少“盅”。每一盅有每一盅的故事,每一盅有每一盅的情绪。这里投射出诗人的人生也是有一番丰富经历的人。
人生无常兮,回归瘦影;道法自然兮,心向梅花。“无言”——“我”还能说什么呢?就让我 ___放下,陶醉于“秀丽的容颜”与“隐忍的媚”吧!“秀丽的容颜”不就是“花枝俏”( 注释1)吗?!“隐忍的媚”不就是“俏也不争春”( 注释2)吗?!解析到此处,诗人向伟人学习的心已昭然。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在其诗词里的梅花,被赋予了挺立风雪的俏丽形象、乐观的
态度、独特的性格和惊人的气度(注释3)。我们似乎找到了诗人的恋梅、咏梅、尚梅的情感源头!
诗人在《瘦影》的最后一段,以“脚下的杂石横生”的意象,隐喻着“与梅握手”面临的阻碍与无奈,于是那“瘦影” 飘渺若梦。诗人的恋梅、咏梅、尚梅感情尽管非常的强烈,而诗人自知之明的智慧深知,“欲望的手”难攀伟人境界的高度,“瘦影”的精神只能让人仰望。这似乎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消极情绪。
远山 远处
脚下的杂石横生
欲望的手
握不住你的飘渺若梦
远山的远处的瘦影,太高太远,“脚下杂石横生”。这里一语双关,虽系写景,亦包含着某种寄托或自况。逻辑上来说那“欲望的手”应该够不到“瘦影”的,既然够不到无从谈起“握不住”。“握不住你的飘渺若梦”的“握不住”值得推敲,我认为诗人可能已经跨过或是有这样的决心跨过横生的杂石的,否则就是“握不到
你的缥缈若梦”。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注释4)。诗人是客观的,更是有自知之明的。试问,世人可攀“瘦影”之高洁者有几人呢?只要有心所向、就能正确面对困难,排除障碍。突然发现,诗人“欲望的手”是难能可贵的,尽管握不住“瘦影”的缥缈,至少也是在奋力逐梦前行呀!
纵观此诗三个段落层次之分别,表达了诗人对“伊水瘦影”强烈的爱,满是沧桑的“盅”就是铁证;表达了诗人对“瘦影”的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思想的裸奔”是佐证;表达了诗人对“瘦影”的崇尚与仰望,“瘦影”虽高不可攀,诗人却有非凡的斗志。不知道是偶然,还是诗人的精心设计。诗歌三段,分别出现水、思、山的意象组合起来的意境耐人寻味。心(思想)在第二段,正好夹在山水之间,这不正呈现出人“行走在山水之间”的美好景象吗!其中深意尽在山水之间呀!这也是本诗中值得赞赏的艺术效果。
真可谓是:古有宋人汪藻在“梅影横窗瘦”(注释5),今有新时代袁书辉逐梦前行心成“盅”、为“影”“瘦”!
注释1: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中词句
注释2: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中词句
注释3:引自《解放日报》文章:毛泽东为什么偏爱梅花
注释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版本二)详见《老子校本》
注释5:“梅影横窗瘦”是宋人汪藻《点绛唇》里的句子:“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胡金全草评于2018年8月16日
诗评人胡金全简介: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作家网入驻作家,知名诗人与文艺评论家、书画名家与管理咨询专家。
上图:书画名家胡金全作品
附:诗歌《瘦影》
文/袁书辉
瘦影 伊水入梦 爱上你
我的世界
满是青铜时代埋下的盅
无言 任思想裸奔
秀丽的容颜
隐忍的媚
远山 远处
脚下的杂石横生
欲望的手
握不住你的飘渺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