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忠誠朋友呀,我要這樣勸勉你們:
首先要學習邏輯。〕14
歌德之所以把邏輯學視作追求學問的始點,因為他把邏輯訓練視為一種學習嚴格思維的法門:「因為你們的心靈會因而得到訓練,猶如穿上西班牙式的長靴,使之深思慮地,依循思維的軌道。而非縱橫不羈,像鬼火般遊離浪蕩」15。
§2.12古代中國人對「邏輯思維」的自覺
§2.121
辯者惠施與公孫龍
在我國的學術思想中,有些論說確實有如歌德所謂「縱橫不羈,像鬼火般遊離浪蕩」,惠施、公孫龍之流,便是其中的典型。《莊子?天下篇》,講到惠施有所謂「卵有毛」、「雞三足」、「火不熱」、「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白狗黑」的論點。莊子這樣批評惠施:
「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
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16
〈天下篇〉大抵是莊子的後學所寫的,同時,〈天下篇〉也對公孫龍作了如下的評論: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
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17
公孫龍的部份論著仍存於世,這就是現存的《公孫龍子》,主要的論題是對「白馬非馬」、「離堅白」、「名實」及「指物」之辯,其中以〈指物論〉篇的語意最為艱澀18,這些都是「辯者」之言,這些言論對邏輯思維的倡導只有消極意義而沒有積極作用。因此,先秦學術與古希臘最顯著的差異之一,就是邏輯思辨在中國的學術傳統中並沒有充分發展。
§2.122力挽狂瀾的後期墨家
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力挽狂瀾,及時糾正了辯士們的思想紛亂。所以,
1415
較詳細的引文可參閱鄺芷人:《邏輯基礎》(文津,2001),pp.40-43? 引文可參閱鄺芷人:《邏輯基礎》(文津,2001),pp.41-42? 16
引自《莊子?天下篇》。 17
引自《莊子?天下篇》。 18
關於《公孫龍子?指物論篇》,可參閱鄺芷人:〈公孫龍指物論篇〉釋述〉,見《東海學報》第26卷(1995/6),pp.141-172。
德國哲學家丁勒(Hugo Dingler)指出:當辯士們提出紛亂的辯証時,亞里士多德則在思想紛亂的時代裡,確立起思維的法則,又釐清了辯士們的錯誤思維,進一步建立判決爭辯的方法19。與亞氏的情形相似,在我國的戰國時代,墨子的後學也起來,一方面批評了公孫龍等辯者的錯誤,另一方面又企圖建立正確的邏輯思維。例如,針對「白馬非馬論」,而提出:
「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
」
墨子的後學是把「馬」視為一個「集合」,其分子是白馬、黃馬、黑馬等,於是所謂「白馬是馬」,乃把「是」解釋為「屬於」,而把「非」解釋為「不屬於」。也就是把「馬」解釋為「母集合」,把「白馬」、「驪馬」等解釋為「子集合」。又譬如,公孫龍認為:從視覺只能辨別顏色,而不能辨別物體的「硬度」;從觸覺只能得知物體的「硬度」,而不能辨別物體的顏色。這個觀點稱為「離堅白」21。針對公孫龍的「堅白論」,墨子的後學提出「堅、白不相外」22,又謂「堅得白,必相盈」23。墨家所謂「相盈」,類似柏克萊(G.Berkeley)在批評洛克所謂「原性」與「次性」時,指出物體的「廣延性」與「顏色」不可分割24,只是墨家扣緊公孫龍的話題,是針對「硬度」而非「廣延性」而已。
25
墨子的後學所撰的《墨經》,是戰國時期一部偉大的邏輯學與科學的著作。在邏輯思維方面,公孫龍、惠施之徒致力於口舌之「辯」而歪曲事理。莊子非常
26
反對「辯者」之所為,故說「辯也者,有不見也」。墨家反對莊子的意見,並對「辯」賦予積極意義,這其實是企圖把名家詭辯之風導向正軌,故謂「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27。例如,墨家強調辯者必須遵守「矛盾律」及「排中律」28。但是,無論是從方法上、結構上及內容上說,《墨經》中的邏輯學是無法與亞里士多德的《分析前篇》比較的。因此,亞氏的邏輯學能解消辯士派的紛亂,而墨家的邏輯學卻未能喚起秦漢之後我
20
19
H.Dingler,Philosophie der Logik und Arithmetik(Μünchen 1931),S.21? 20
引自《墨子?小取篇》。 21
公孫龍主張「離堅白」,他的理由是:「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白者,無堅也。撫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引自《公孫龍子?堅白論》。 22
《墨子?經上》。 23
《墨子?經說下》。 24
“Not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colour or motion to exist without extension;……? ”G.Berkeley,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ed. by G.J.Warnock(Collins/Fontana,1977),p.48? 25
2627
這是指《墨子》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
《齊物論》。 《墨經?小取》。 28
《經說上》:「辯。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是不俱當。不俱當,或必不當,不當若犬」。這是說:「若論辯雙方,一人堅持說『這是牛』。但是,對方卻堅持說『這不是牛』。一物下能同時是牛及又不是牛,(是不俱當)。」這是針對「矛盾律」而言。 又:《經說下》:「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這是針對「排中律」而言。
國學術界對邏輯思維的重視。依《史記》的記述,則秦始皇焚書與禁書之舉,也必涉及墨家之邏輯學,因為墨家思想屬於「百家語」之列29。在這種種歷史的機緣下,中國傳統學術中便缺乏邏輯學的研究與思辨,同時又受了老、莊、儒、釋的人生觀和文化觀的影響,遂使到在這個文化傳統下生活的人,對各種事物的「合理化」要求表現出相對的弱勢30。
§2.2研究方法與方法論的自覺
§2.21亞里士多德的方法思維及其貢
「方法論」是對研究事物所採用的「方法」之「反思」,這種反思行為不但表現出思辨者對方法的關懷,同時也是一種要求「合理化」、有效性、及效率性的具體表現。對於「方法關懷」的問題,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淵源流長的歷史背景,因而對「合理化」要求的表現,西方文化便較任何其他文明古國的文化傳統更為突出31。吾人在〔§2.21〕中,已援引亞里士多德在其《形上學》中的記述,指出蘇格拉底已對研究方法的自覺,他發明了「引導性的証明法」及「普遍的定義法」。到了亞氏本人,他對「方法論」的思維有了系統性的研究。他的《範疇論》、《論解釋》、《分析後篇》、《詭辯之反駁》、《辯証三段論篇》及《分析前篇》等著作,後來的學者統稱之為「工具論」,而「工具」就是指認知和思維的方法。
亞里士多德在「方法論」上,對西方學術研究的影響是非常具體的。其主要貢有三:
〔1〕 他在《分析後篇》(Analytica Posteriora)提出演繹法:他的演繹法不僅是一般所謂推論,而是指公理系統及系統性的思維32。 〔2〕 提出以「歸納法」來建立演繹系統中的前提:亞氏在他的公理系統理論中,
提出系統理論中的前提必須是「最基礎的真命題」,而這種「基礎的真命題」,是藉著歸納法而得到的33。
〔3〕 提出「科學解釋」的概念(theory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在
29
《史記》記述當時禁書及焚書的政令:「臣請史官非秦史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諧守慰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引自《史記?李斯列傳第27》。 30
漢代學術思想以「陰陽五行」為基礎,「陰陽五行」論影響中國的傳統學術非常深遠。但是,「陰陽五行」論只是一種「質的推演系統」,且其理論基礎也缺乏嚴格的邏輯性。關於這方面,可參閱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第二版,(文津,1998)。 31
這裡所謂文明古國的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兩河流域文化、希臘文化及猶太文化而言。對於這些古典文化,本文撰者於本學期在哲研所開設的「宗教與宗教哲學」的課程有詳細釋述。 32
關於亞氏對演繹系統的建構,見於《分析後篇》Book I,§7,而對於這種方法的方法論意義,可參閱鄺芷人:《邏輯基礎》第六章:〈公理系統及其應用〉(文津,2001)。 33
見亞氏《物理學》,Bk.II,§1。 關於這方面,可參閱鄺芷人:〈亞里士多德的科學觀〉,見《中國文化月》第137期(1991),pp.53-81。
《物理學》提出所謂「四因說」,這是指從物質、形式、動力、目的四個層面,來解釋物理現象34。又在《分析後篇》中,他提出「科學研究的四大問題」35。這是「科學解釋理論」的雛型,因為現代的「科學解釋理論」36是以「假設」為基礎的,這是始於托勒密的《至大論》37。
正如上文所言,亞里士多德的「方法論」對西方學術研究的影響是深遠的,特別是他的公理系統方法(axiomatic method),影響了三方面學術研究:
〔1〕 歐幾里德把這種方法用來處理幾何學38,藉著這種方法,一方面能把當時
已知的幾何學之零散知識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又能把當時尚不知道的幾何學知識推演出來。
〔2〕 阿基米德39也使用這種方法來處理物理學問題。例如,他在《論浮體》及
40
《論平面的均衡》中,便先提出公理(axioms),或稱作設準(postulates),並以此為基礎而分析流體力學及靜力學41。 〔3〕在天學方面,托勒密42在其《至大論》(或稱《天文學大全》)卷一,一方面依
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進一步提出「假設理論」作為「科學解釋理論另一方面,他提出三角術及幾何學作為數學方法,來處理天文學問題43。 在西方哲學史上說,「方法」的自覺無疑是促進了西方學術的進步。十七世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笛卡爾,也對方法論提出反省,著有《談談方法》及《指導心智的規則》44,前者原名:《正確地依循理性及尋求各種科學中的真理之方法論說》(Discours de la Mèthode,pour bien conduire sa raison et chercher la vèritè dans les sciences)45。《哲學原理》(Principia Philosophiae)46是笛氏處理哲學問題的系統性論著,並用申論與演繹方式表述的47。斯賓諾薩採用歐氏幾何學的進路,重組了笛氏的《哲學原理》,其書名為《笛卡爾的哲
34
見亞里士德的《物理學》卷二,§§3-7。 35
原文見於《分析後篇》第一卷第一節。可參閱鄺芷人:〈亞里士多德的科學觀〉,見《中國文化月》第137期(1991),pp.53-81。
又請參閱鄺芷人〈運動概念與方法論的關係〉,見《東海學報》第27卷(1985),pp.89-126。 36
關於現代的假設理論,可參閱Henri Poincarè:La Science et L’Hypothèse?本書有盧兆麟譯的中譯本:《科學與假說》(協志,民國69年) 37
其名著Almagest英譯為Mathematical Composition of Claudius Ptolemy,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6(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5)? 38
見The Thirteen Books of Euclid’s Elements,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II(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5),pp.1-396? 39
Archimedes,287B.C.-212B.C.,古代偉大的物理學家,著作甚豐。。 40
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 , Bk.I and Bk. II , and On Floating Bodies, Bk.I and Bk. I,見The
Works of Archimedes including the Method, 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1(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52)? 41
可參閱鄺芷人:〈希臘時期的科學成就〉,見《中國文化月》第138期,pp.19-41。 42
Claudius Ptolemy,生卒年月不詳,約公元150年附近的人。 43
可參閱鄺芷人:〈希臘時期的科學成就〉,見《中國文化月》第138期,pp.19-41。 44
Regulae ad directionem ingenii?這是笛卡爾的一部早期著作。 45
本書有王太慶的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6
R. Descartes , Principle of Philosophy(Cambridge ,1955)? 47
請參閱鄺芷人:〈理性主的知識體系〉,《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二輯(1995),pp49-100。
學原理,依幾何方式証明》48。其後,斯賓諾薩也採用這種方法來表述他自己的《倫理學》。
§2.22培根的方法思維
「方法的自覺」也表現在培根的哲學思維,他效法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而著《新工具》,但是,他的目的之一卻在於反對亞氏的方法論,而其要旨是在於調歸納法49。法蘭西斯?培根50調實驗與歸納法,並認為:真正的科學家像蜜蜂,因為他們從花朵中吸收物質之後,把這些物質變成蜂蜜。科學家不是像螞蟻那樣,只懂得收集資料;也不像有如蜘蛛那樣的哲學家,只用邏輯來織網51。在這個比喻中,蜘蛛是指理性主義者,螞蟻指那些只會收集經驗資料的純經驗主義者。既然科學研究離不開經驗,那麼,經驗因素在認知活動中的角色如何?52這可從伽里略和牛頓對實驗的重視而見其端倪。例如伽里略於1610年自製一台望遠鏡,以觀測天體,從而發現木星有衛星,及銀河系乃由許多星星所組成等現像。伽里略有兩本著作傳世,其一是《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另一本是《關於兩種新科學的對話》。在後一著作中,伽里略論述力學問題,除了採用數學方法進行論証之外,更強調實驗方法的重要性53。牛頓有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就是:“hypotheses non fingo”(I frame no hypotheses,我不構造假設)。這是甚麼意思呢?他把「假設」界定為“whatever is not deduced from the phenomena is to be called an hypotheses”〔凡是不得自現象者便是假設〕54。牛頓在這裡是從「引力」這個概念出發,強調觀測和實驗在科學
48
本書有王蔭庭洪漢鼎的中譯本:《笛卡爾哲學原理》,北京商務,1997。 49
例如,他說:“The first work of legitimate induction , in the discovery of forms , is rejection , or the exclusive instances of individual natures , which are not found in some one instance where the given nature is present , or are found in any one instance where it is absent , or are found to increases in any one instance where the given nature decreases , or the reverse .”引自 Francise Bacon , Novum Organum , Aphorisms , Concern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and the Kingdom of Man , 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30(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52), p.149? 50
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哲學家,著有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學術的進展,1605),Novum Organum(新工具,1620),Sylva Sylvarum(林中林,1627) 51
“Those who have handled science have been either men of experiment or men of dogmas。 The men of experiment are like the ant; they only collect and use。 The reasoners resemble spiders, who make cowwebs out of their own substance。 But the bee takes a middle course;it gathers its material from the flowers of the garden and the field, but transforms and digests it by a power of its own。 Not unlike this is the treue business of philosophy; for it neither relies solely or choefly on the powers of the mind, nor does it take the matter which it gathers from natural history and mechanical experiments and lay it up in the memory whole as it finds it。 Rather it lays it up in the understanding altered and digested。”See Novum Organum,Bk. I,aphorism 95。 52
培根尚有許多人文論文,見《培根論文集》(北京?商務),1986。 53
Galileo Galilei ,Dialogues Concerning the Two New Sciences , 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28(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1952 ), p.149? 54
牛頓對這個論點的原文:“But hitherto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discover the cause of those
properties of gravity from phenomena , and I frame no hypotheses; for whatever is not deduced from the phenomena is to be called an hypotheses; and hypotheses , whether metaphysical or physical , whether of occult qualities or mechanical , have no place in experimental philosophy.”Sir Is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