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 作者: ———————————————————————————————— 日期: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1
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鄺芷人?
§1.0 引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意義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乃是現代文明的兩大支柱。「科學精神」表現
於「科學方法」與「科學思維」。從「發生意義」2來說,由於人們先欲認識或了解客觀世界,便不得不開始思維,而「科學思維」基本上是一種調「合理化」的思維。除了「思維」之外,研究者還必須考慮處理事物的合理方法,從而遂漸形成所謂「科學方法」的問題。
「人文精神」表現於「人文關懷」與「人文主義」。在最廣義上說,「人文關懷」的出發點是美化人類的生活方式、提昇人類的福祉、確定價值的規範及追求人生的意義等。「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並不是對立的,因為無論是人類的福祉,或是價值的規範,最終總是離不開「科學精神」的「合理化」活動,而「合理化」的要求正是「科學精神」的本質。吾人不妨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集合體,稱之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Faust)是歌德在《浮土德》一書中的主角,他是文藝復興的一位人文主義者3。他好學多聞,滿腔熱誠追求知識,但卻仍感足。他為了追求知識,把自己的靈魂賣給惡魔梅非斯特(Mephisto -pheles)。《浮土德》第一卷的開端,浮士德自歎說: 「哲學呀,法律呀,醫學呀,
甚至於連神學的一切學問, 如今啊!我已努力鑽研過。 從頭到尾,窮心盡力,
1
本文題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內容基本上是整合敝人的《邏輯、方法與數學的思維》及《哲學思維與人文關懷》二文而改寫,以提供參加中興大學於2003年3月28日之「通識講座」的同學參考。 2
所謂「發生意義」(genetic meaning),是指相關的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它通常是相對於「本質意義」而言。 3
作為歷史人物的浮士德,名為基毆?浮士德(Georg Faust),於1520年間教班柏(Bamberg)的王子算命,又以J?rg Faustus之名在海德堡占卜,於1528年被驅逐出Ingolsatadt,1532年又被驅逐出紐倫堡(Nuremburg)。在歐洲受宗教裁判所的影響,凡是支持非正統派的觀點,被視為危險人物,或被指控為巫師,會招致殺身之禍。第一本為浮士德平反的民間書籍出現於1587年,名為《約翰?浮士德博士的歷史》(或稱《浮士德書》),作者不具姓名。書中的浮士德是一位出色的算命師,他為了滿足知識的好奇而背離宗教信仰,轉向魔法和醫學,用他的靈魂向惡魔梅非斯特來換取知識及權力。後來,他與情婦海倫生了一個兒子,當浮士德去世時,海倫帶著兒子消失於Wittenburg城。 約於1590年,《浮士德書》的英譯Christopher Marlowe另作《浮士德博士悲劇性的一生》,把主角浮士德詮釋為一個投身於魔法而賦予權力與榮譽的人,又得到梅非斯特的照顧。他從
Wittenburg往羅馬,化身隱形人戲弄教宗。1750年,雷莘(G.E.Lessing)把浮士德另作劇本,把浮士德視為因為對真理和知識之愛而得救贖。以上資料參閱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10.有關Faust。
到如今,依然是一個可憐的愚人。
雖然被稱為導師,被叫做博士, 十幾年來指引一群學生,
像盲人牽瞎象,甚麼也不能如願。 我心焦欲燃,究竟所知有限!」4
如果浮士德是一個普通人,便會故步自封,以為自己博學多才。但是,如此博學的浮士德,面對無窮與浩瀚的宇宙和無涯的知識,卻內心感到非常焦慮與傍徨。在《浮士德》的「悲劇第二部」裡,浮士德不斷地追求世界的知識,直至他人生的晚年,仍不改初衷。這時候,浮士德雖然眼睛已失明,但仍覺得每天都需要增加新知識,否則人生便得不到「自由」5。浮士德這種熱烈求知的態度與期待自由的心態,與康德在其〈甚麼是蒙運動〉一文中所謂脫離「不成熟的狀態」相似6。二十世紀的波柏(Kartl Popper),也提出所謂「通過知識獲得解放」(the emancipation through knowledge)7,正是浮士德精神的繼承。浮士德原本就把自己的靈魂賣給惡魔梅非斯特,但是,雖然到了晚年,他卻不願意讓他的靈魂被帶走,因為他仍覺得壯志未酬,還想繼續不斷地追求知識。最後他的生命結束了,惡魔梅非斯特要求把他的靈魂帶走,此時,天神因為浮士德在世時已充分使用他的生命,遂因而宣告特許他贖回他的靈魂:
「天使們〔在高空中飄浮著浮士德的靈魂〕: 靈界尊貴的人,
已經脫離惡魔的手掌, 『凡是自不息的人, 我們終必將他拯救』, 又有愛自天上來, 將他庇祐,
得救的人們又相遇, 誠懇地表示心悅而接受」。8
歌德把浮士德視之為「尊貴」的靈魂。這種自不息的生命活動,就是充分展現當時浪漫主義思闡的激情。斯賓勒格(Oswald Spengler)在其《西方的末落》一書9中,把浮士德這種渴求知識而動盪不安的激情,視作西方文化精神的像徵。這種文化精神是思維、懷疑、研究、批判、反思、創新,及再思維、再懷疑、再研究、再批判、再反思、再創新,從而不斷獲得新知。這其實就是生命的自強不息的
45
歌德著,海明譯:《浮士德》(遠景出版,民國77年),p.21。 關於此處所謂「自由」,請參閱本文§4.0之(5)。 6
見康德:〈答覆這個問題:甚麼是啟蒙主義運動?〉收入《歷史理性批評文集》,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p.22. 7
見Karl Popper, Emancipation through knowledge,中譯本:《通過知識獲得解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pp.178-194。 8
歌德著,海明譯:《浮士德》(遠景出版,民國77年),p.540。 9
Der Untergang des Abendl?ndes(1918),是一本著名的歷史哲學的著作。
表現。
§2.0 科學精神的概念 §2.1 邏輯思維的自覺
§2.11古代希臘人對「邏輯思維」的自覺
古代希臘人對研究問題的「方法」關懷,已深刻地表現在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的「問答法」中。例如,在《森爾美德》篇,柏拉圖記述了克里提亞基斯(Kριτια?)這樣回應蘇格拉底的講話:
“ ’Αλλ? π?νυ συγχωρω ,εφη , κα? παραδ?χομαι”10? 這句話的譯文是:
「他說:『這點我完全承認,並且也接受這個(定義)』。」
事實上,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總是要求釐清概念,而對概念的釐
清的工作,乃是一種「邏輯思維」的自覺。對於蘇格拉底的思維,亞里士多德在其《形上學》裡清楚地說:
「有兩方面要歸功於蘇格拉底:其一是藉著引導性的証明法,其二是普遍的定義法,這兩者皆為知識(科學)的始點。11」
其實,「邏輯思維」的要求,不僅是對理論思辨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要求,同時也是科學的基本條件12。亞里士多德是天才的邏輯學家,他的《範疇論》、《論解釋》、《分析後篇》、《詭辯之反駁》、《辯証三段論篇》及《分析前篇》,開創了西方的分析哲學與邏輯研究之途徑13,豐富了西方文化中對「合理化」的理論思維。
歌德在其名著《浮士德》裡,藉著密菲斯圖飛利斯(Mephistopheles)之言,指出邏輯學對學問思辨的重要性:
“Mein teurer Freund, Ich rat’ Euch drum,
Zuerst Kollegium Logicum?”
10
Χαρμιδη?(Charmides),162-e,in Plato , in twelve Volumes , XII(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p.40? 11
見亞里士多德:《形上學》M4,1078b,28-30? 12
關於本文撰者對「科學」的定義,可見鄺芷人:〈實有與性空〉,見《東海大學哲學系第二次「哲學與中西文化:反省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8-9? 13
關於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的貢獻、邏輯學的簡史及邏輯學的內容,可參閱鄺芷人:《邏輯基礎?緒論》(文津,2001),pp.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