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读韩氏医通有云:左寸指法,按如六菽之重。在指顶为阴,属心。在指节为阳,属小肠。余部仿此,此即两侧诊法也。但不言侧指内,侧指外,而言指顶指节,似从正面平按,未免蹈李氏扁阔两条之谓耳。
【十】脉有头本
(一)?内经曰:脉之动也,阳气前至,阴气后至。 ?辨脉曰:脉来头小本大者,名曰覆,病在表也。 一、上微头小者,则汗出。
二、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
三、盖脉之来也,自筋骨之分,而上于皮肤之际,乍击于指,此阳气之前至也,谓之头。
四、既应于指,而脉尚未去,横度指下,此阴气之后至也,谓之本, 五、有来之初势有力,而旋即衰弱,不见脉气之横趋者,此头大本小也, 六、有来之初势不甚有力,而旋见脉气涌涌续上者,此头小本大也。 (二)脉如曰:
?动前脉盛,气有余。 ?动前脉衰,气不足。 ?应后脉盛,血有余。 ?应后脉衰,血不足。 此正与头本之义相发明,故头本者,就脉来之际分前后,以别阴阳气血,非谓来为头,去为本也,旧说有指为寸尺,指为浮沉者,皆未合云。
【十一】脉有动摇
(一)此所谓动摇,是脉之本象,非如紧脉之因病而见也, (二)扁鹊曰:
?少阳之脉,动摇六分,正月二月王。 ?太阳之脉,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王。
?阳明之脉,动摇三分,其至跳,五月六月王。
?少阴之脉,动摇六分,七月八月王。 ?太阴之脉,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王。 ?厥阴之脉,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王。
此动摇之本于自然者也,夫常脉之动摇,人人所共有,亦人人所必有,必有动摇,而后见其气来之盛也,须于指下脉来应指初回之际,细审之,自见矣。
(三)泰西有审脉表,凡脉之起,而将落未落旋转之际,必有振撼之迹,此气之嘘力大盛,与吸力两相激荡之势也。
(四)若紧脉,热为寒束。其动摇,即在脉势初起之始,乃热力与寒相搏,脉形挺亘,故动摇之势益显,世遂以动摇专属之紧矣,更有: ?湿热痰盛,气郁而摇者,或不畅也,
?有肾热内沸,气喘而摇者,气不静也,有命火脱泄,气怯而摇者,气已无根,如人之力弱而举重也。
【十二】脉有俯仰
(一)平人之脉,寸浮尺沉,关脉在中,诊时,食指略轻,名指略重,此常法也。
?若所谓俯仰者,或寸沉尺浮,是前俯后仰也, ?或寸更浮,尺更沉,是前仰后俯也。 ?此三部之俯仰也。
又有一部二部,前后相为俯仰,此皆常有之事。 脉经曰: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阴维也,(尺沉寸浮)。动苦肌肉痹痒,僵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 ?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尺浮寸沉),动苦癫痫,肌肉淫痹,汗出恶风,前后俯仰之专脉也。
?二维有病,即见其脉,其实夺常诊脉,多用此法,以审气之升降强弱,奚必二维哉。
?又内经阴阳结斜,多阴少阳,其义亦可通,
?此谓尺寸脉紧濇而倾斜,前仰后俯,浮少沉多,所谓肝肾并沉为石水也,
?扁鹊曰:不俯不仰,不低不昂,此为平脉,此俯仰二字所本也。
【十三】脉有内曲外曲
(一)
脉要精微论曰: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所谓外者,脉外近臂前廉,手阳明大肠脉之部也。 ?所谓内者,脉内近大筋手厥阴心包脉之部也。 ?是脉形之弓曲,或外赢,或内朒也, 一、寒结之则脉形内曲。 二、热鼓之则脉形外曲。
三、与小儿诊三关脉纹内外之法,其义同。 (二)
阴阳别论曰: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向来注者,罔知斜曲之义,夫: ?结者,坚而濇也。 ?斜者,如弓之曲也。
?多阴少阳者,谓其斜之弓曲向内,近于少阴,而远于肠明也。 ?石水少腹肿,是为单腹胀,即心腹寒积之类也。
(三)张石顽诊赵明远曰:左手三部,弦大而坚,从人迎斜内向寸,是为三阳经满溢入阳维之脉也,当有颠仆不仁之虞。 所谓:
?斜内向寸者,必先外越,乃折而内向上寸也。 ?三阳满溢,即内经身热之类也。
(四)脉经曰:
?从尺邪入阳明者,大风寒热也。(大风厉风,亦曰寒热。详见风论)邪入少阴者。
?女子漏下赤白,男子溺血,阴痿不起,引少腹疼,是正气虚则内曲,邪气实则外曲也。 (五)扁鹊脉法曰: ?外句者,久澼也。 ?内卷者,十日以还,
?是又以内曲外曲,分食积之新久也。
?大抵脉之曲者,皆因于积,而又中气虚也。 ?偏于热多则外撑,偏于寒多则内倚。
(六)尝诊一妇,病胃脘痛,过服泄气之剂,右脉内倚,藏于筋下,左
手弦劲,问之曰左腹素有块也,用温元补中二剂,而脉复常。
【十四】脉有无数细丝
(一)此痰脉也,气过指下,似觉拖带粘涎,宛然中有无数细丝,此心包络,与肺胃之有痰也,必有嘈杂恼侬,呼吸不利之证。
(二)若平人常见此脉,且兼洪弦,又贪厚味,多房室,身肥、项短、时觉骨节不便,胸膈不舒,眼目少神,梦寐不安,久必有类中风证,此脉形势,介在滑濇之间,而实不可以滑濇名也。痰多气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势甚濇也。
(三)王叔和:以系水交驰为死脉,真阳尽,而脉中津液,悉化为痰也。系水者,悬水多股,即无数细丝,其丝忽断忽续而不聚,故遂主死矣。
(四)又有风驰脉,其气冲指而过,如大风驰骤状,此血虚而痰火相抟也,宜补血化痰主之。
【十五】脉有变易无定
(一)虚损久病,脉象早晚不一,时迟时数,时大时小,甚至起坐之间,举手换诊,亦有改变,此由元气不能自主,或痰饮尸疰所为。
(二)易思兰曰:久病气虚,早晚脉同,虽危可疗。
(三)韩飞霞曰:重大之病,一日三脉多变,难治沉苛。日日脉不移,亦难治。
(四)脉经曰:左手寸口,乍大乍小,朝来浮大,暮夜沉伏,住来无常者,榆叶枯落而死,
(五)慎柔曰:痨瘵脉,酉戌时洪盛,寅卯时细弱者,阳气虚陷也,忌用苦寒,当助阳以复其寅卯之位,微加泻阴火而已,此皆虚劳鬼疰之类。 (六)此外更见有两种:
?一种妇人,初孕一二月内脉来忽大忽小,忽如病危,忽如无病,其证亦时而逼急欲死,时而舒畅如常也,
?一种血虚内躁之体,火灼于内,湿闭于外,阴阳升降失度,腠理开合不时,心常懊侬,身常瘾疹,上下往来,游移无定,其脉或寸大尺小,
或寸小尺大,或左盛右弱,或右盛左弱,长短浮沉,逐日变易,连日诊之,无一同象,凡遇此脉,即宜细心察神审证,或是燥火内燔,或巳尸气内伏,一当养阴宣阳,一当理血杀虫也。
(七)大抵脉象无定,在困病,为阴阳之不交,在平人,为血气之不和,当求所以不交不和之故而治之。
【十六】脉有起伏中途变易
旧说脉之浮沉不同者,不过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滑沉濇,浮濇沉滑而已。未有于起伏之间,察其中途变易者也,近来诊视,曾见有两种脉: (一)一种其气之初起,
一、自沉分而至于中也,滑而踊跃有势,
二、及至中分,忽然衰弱无力,缓缓而上至于浮,形加泥浆,
三、其返也,亦自浮缓缓而下于中,由中至沉滑而有势,轻按重按,指下总是如此,四、其证身体困倦,终日昏迷,似寐非寐,心中惊惕,恶闻人声,目畏光明,面带微热,四肢微冷,不饥不欲食,但口渴索饮不止,
五、此卫湿营热,风燥在肺,痰热在胃也。身中伏有湿邪,而又吸受亢燥之新邪也,以:
?防风、果本、通卫阳,驱表湿。
?紫苑、白薇、杏仁、蒌皮,宣泄肺中浊气。
?焦查、竹茹、段石膏、段瓦楞子,降涤胃中热痰。 ?兼以自芍清肝。
?天竹黄清心而神清气爽,身健胃开矣。
(二)一种脉气正与此相反,
一、其初起:自沉而中也,艰濇少力,由中而浮也,躁疾如跃。
二、其返也:亦由浮而疾下于中,由中而沉,迟弱无势,轻按重按,指下总是如此,其人嗜好洋烟,饮食不强,阴痿不起,此表分病而里有痰饮。又上虚热,下虚寒也,治法当疏中温下。
三、此二脉者,皆古书所未言也,岂真古人未见此脉哉,见之而词不能达,徒以浮滑沉濇,浮数沉迟了之,不知浮沉之间,迟数不能有二,滑濇各自不同,与此之起伏中变者迥别也,故凡着医案,于脉证曲折处,必不惮反复犘绘,方能开发后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