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十二)仲景有:脉来头小本大,其病在表之谈,

后人有动前脉盛气有余,脉衰气不足,应后脉盛血有余,脉衰血不足之辨,是皆剖析微芒,脉学之上乘诊家之慧业也。

【五】微甚兼独

微甚兼独者,变脉之提纲,即体察形势之权衡也,凡物之轻重也,非特极轻极重之并处也,必有微轻微重者介乎其间,故微甚不可不知也。如难经所论一脉十变,与灵枢之论缓急大小滑濇,其义大矣。 19 第脉有以微见为善者,有以甚见为善者,固不尽微即皆轻,甚即皆重也,万象之变化无定也,形形色色,举在分分合合之中,故有一象而兼数象者,直须辨明主客,知其孰为正象,孰兼象气,庶几施治用药之轻重,乃有所准矣。

李东垣云:脉之相合,各有虚实,不可只作一体视之,假令: ?弦洪相合,弦主也,洪客也,子能令母实也,

?洪弦相合,洪主也,弦客也,母能令子虚也,余脉仿此。

可以类推,夫所谓主客者,脏府之病气,皆各有主脉,如: 肝脏与风气之病,其脉皆弦。 心脏与热气之病,其脉皆洪, 若其间有挟痰挟食挟血挟虚之异。即其脉之所见,必有兼象,所谓客也,是故脉

无单见,古人立二十八脉,亦不过悬拟其象,以明大纲,使学者有所据,以为讲明之地,讲明乎五藏六气之主脉,斯知脏脉之变有万,无非各主藏之脉所互乘也,病脉之变有万,无非各主病之脉所互乘也, 20 倘执着而不知会通,纸上之象,几无一合于指下之象,指下之象,更无一合于纸上之象矣,开卷了然,临诊茫然,是何为者, 况微甚有因兼独而分,兼独每因微甚而见,故: ?宽而兼厚,以实兼实,是甚实也, ?薄而兼窄,以虚兼虚,是甚虚也。 ?厚而兼窄,是微实也。

?薄而兼宽,是微虚也。

更有大谬之语,难为人道者,厚而兼薄也。宽而兼窄也,粗而兼细也,滑而兼濇也,长而兼短也,浮而兼沉也,迟而兼数也,于万万相反之事,而忽并于三指之下,此叉何说以处之,曰此必有一微一甚也,此必一见于形,一见于势也,亦有相间而迭呈者,即难经所谓阳中伏阴,阴中伏阳也,故常有于绵软之中,忽夹一至,挺互指下,

如弦之象,此: 有因气逆上冲, 有因气郁猝发,

有因气脱不返,宜察其脉之神而决之,此即来大时小,来小时火之类 又常有于迟缓之中,忽夹一至躁疾,上驰如射,此亦有:

郁气之猝发, 21 或伏热之乍升,

宜察其脉之沉分而参之,

脉经曰:尺脉上应寸,时如驰,半日死。此又气之脱也,

若沉分大而有神,只是气滞热伏耳,总之讲脉学者,先求脉在人身,为何等物,再将脉象之纲领条目,从自心中一一为之分析,不必倚傍旧说,而自推见本原,如位也数也,形也势也,此纲领也, ?位之在寸在尺在浮在沉也, ?数之为迟谓数为疏为密也,

?形之长短广狭厚薄粗细软硬坚松也, ?势之强弱高深也,此条目也,

于此各推求其所以然之故,了然心中,然后彼此参互,如微甚兼独之迭见者,亦皆有以得其变化之本,临诊自有条理,不致眩惑,大凡人之病也,邪甚脉甚,邪微脉微,不待言矣,而且两邪合病,则两脉并见,三邪合病,则三脉并见。 如仲景论脉诸文,所谓:

?脉弦而大,弦则为寒,大则为虚。

?脉浮而紧,浮为卫气实,紧为荣中寒, 22 是皆分析各脉之主证。而后合讧主病之正脉,故学者总须先求其分,再求其合。分者苟能剖析微芒,则其合者,特分者为之参错耳,若起手不知探原,拘泥文字,逐末忘本,即将脉名增为百数,亦不足以尽天下之

变矣,恐终身无见真之日也。

23

【卷下】

【一】独取寸口本义(附人迎气口本义)

难经首章,汲汲发明独取寸口之义者,以其法奇而旨奥也,寸口赅寸关尺三部言,其义本于内经经脉别论,第别诊之义,注重在得气之平,以此脉发源心肺,直达寸口,自首至尾,脉管之体无曲屈,无大小,嘘发之气,适得其匀,故曰气归于权衡,而又得程途远近之适中,故曰权衡以平也,

难经之义,注重在得气之全,以此脉发源心肺,直达寸口,心为百脉之根源,肺为宗气之蠹钥,故曰脉之大会。

自首至尾,无中途歧出以分其气,无他脉来会,以搀其气,完而不偏,纯而不杂,故曰手太阴之所终始也。

他部动脉,虽亦发源心肺,而或已贯他脏他府而来,或已分他经他络而去,气有偏至,故弗取之,分寸关尺者,经藏居上,其气前,至故诊于关前,经藏居下,其气后至,故诊于关后,

内经曰:手经之道近,其气至也疾,手足之经且然,况部位之高下乎,分左右者,心居中,而血发于左,肝居右,而气嘘于左,肺叶右大,脾即甜肉,右端亦大,故皆气行于右也,近日西人,以此脉为心肺之专,不能分诊五脏六府,圣人正以此脉得心肺之全,乃可偏诊五脏六府,妙识精微,下愚岂容轻议。

【二】三关脉体通考

(一)世谓寸口,正取无脉,覆手取之而得者,谓之反关脉。 (二)近武进费伯雄,又有斜飞脉之说。

(三)张石顽曰:脉之反关者,皆由脉道阻碍,故易位而见, ?有一手反关者, ?有两手反关者,

?有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 ?有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

?有六部如丝,而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 ?有诸部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

?所谓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外斜脉也。 ?所谓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内斜脉也。

?所谓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似反关而非反关也,谓之臂外脉。

盖诸处本有细络,与手太阴脉通,而手太阴之正管,实由寸部透于反背,出于阳溪,趋于合谷,正管有阻,其气不能直达,则散溢诸络,迂道而达,非正管移于诸处也。

(四)灵枢邪客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 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詹, 外屈,上于本节下,

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 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 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注】:此言手太阴脉,

?自大指外侧,内屈下鱼抵太渊,太渊者,寸口去本节甚远,但正直本节之后耳,复自太渊外屈,上于本节下,

?此节所说外斜脉,大指本节下合谷穴处也,自合谷内屈,会阴诸络于鱼际,伏行壅骨之下,壅骨大陵穴处也,

?外屈出于寸口者,自伏而出斜,行与前抵太渊者会,此即所谓内斜脉也。

?此脉与外斜之脉,出于合谷者,双歧如叉。

(五)脉经云:从寸口斜入上者,名曰解脉。

(六)王冰谓不合而歧出,如绳之解股是也, ?外斜脉,常与三关平等, ?而内斜脉常细,

?曾见有人,时而内斜脉盛,时而外斜脉盛,其外斜脉盛,无苦,而内斜脉盛,即苦气逆胸满。 ?盖尝思之,

一、其外斜脉盛无苦者,气行之正经也,

二、内斜脉盛即有所苦者,此与手心主相会之络也,络不当盛,必木火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十二)仲景有:脉来头小本大,其病在表之谈,后人有动前脉盛气有余,脉衰气不足,应后脉盛血有余,脉衰血不足之辨,是皆剖析微芒,脉学之上乘诊家之慧业也。【五】微甚兼独微甚兼独者,变脉之提纲,即体察形势之权衡也,凡物之轻重也,非特极轻极重之并处也,必有微轻微重者介乎其间,故微甚不可不知也。如难经所论一脉十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ezw71oo6h6et871e28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