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A(规范性附录) 车站规模指标的量化方法
车站规模指标包括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发车班次、发车位数等
A.1 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 A.1.1 遵循原则
A.1.1.1 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是反映车站建设规模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各类设施规模和评定站级的主要依据。。
A.1.1.2 确定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符合规模经济原则,即坚持车站规模收益递增原则,使车站建设规模适度; b)满足所在地社会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
c)选用适当的预测方法,使预测值与实际情况偏差最小。 A.1.2 预测方法
A.1.2.1 根据车站服务区域道路旅客运输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分析。最后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确定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 A.1.2.2 定量预测方法,主要有增长率统计法、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法、弹性系数法和 灰色模型等。
预测方法和常用模型可按表A.1选取
A.1.2.3 定性预测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交叉影响法、类比法、比例法等。 A.1.2.4 综合预测法:
对同一预测对象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并对预测结果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预测值的预测方法。
Wi,计算综合
Y=
?Wi×
Yi
(A.1)
式中:Y——综合预测值,即经组合处理后的最终预测值;
Yi——第i种预测方法获得的预测值;
Wi——第i种预测方法赋予的权重系数,?Wi=1。
表A.1 预测方法和常用模型 预测方法 数学模型形式 yt=y0(1?r)t 字母含义 n——统计期年数; 增长率统计法 y0——基年统计值; ??y0?1??ny?rt=?t?1??×100% yt——t年预测值; yt?1 ——t-1年统计值 y——预测对象 一元回归 回归 分析法 多元回归 y?a?bx x——预测变量 a、b——回归系数 x1、x2、…、xn—与不相关的各个预y?b0?b1x1?b2x2?????bnxn 测变量; b0、b1、b2…、bn——回归系数
表A.1(续)
预测方法 ?1?数学模型形式 字母含义 ?Mt?1?1——第t次周期的一次移动一次移动 1Mt?1??yt?1?yt?2?????yt?n?n 1?1???yt?yt?n?MT?Mt?1??1n 平均值; Mt?2?——第t周期的二次移动平均值; 移动 平均法 二次移动 2?Mt?2??Mt??1?1?Mt?1??Mt?1?nn ??yt——预测对象时间序列数据 n——计算移动平均值所取的数据个数 yt?T?at?bt?T ?yt?T——第t?T周期的预测值; ?at——预测模型的截距; bt——预测模型的斜率 一次指数平滑 指数 平滑法 ?St?1??ayt??1?a?St?1?1 2?St?2??aSt?1???1?a?St??1 yt——预测对象在第t年的统计值; a——权系数,一般在0.01~0.3之间,可由经验给出。当历史数据发展平缓时取高值;反之取低值; 二次指数平滑 Yt?T?aa?b1?T ?at?2St?1??St?2? a?bt?St?1??St?2??1?a 3?St?3??aS1?2???1?a?St??1 yt?T?at?btT?CtT2 三次指数平滑 ??St?1?1——第t-1年的一次平滑值; at?3St?3St?St abt?22?1?a?[?6?5a?St?1??2(5- ?2??3?4a)St??4?3a?St] ?1??2??3?St?1?,St?2?,St?3?——第t年一次、二次、三次平滑值; at——预测模型的截距; bt——预测模型的斜率,即每周期 ct?a22?1?a?2?S???2S???3S???1t2tT31预测 值的变化量 yt——未来第t第预测值; 弹性系数 i?i?ESq?qq? 其中:?yt?y0?1?i? y0——基年统计值; t——预测期年数; i?——统计期增长率; q?,q——分别为类比变量基期和预测期年均增长率(%) GM(1,1)模型: 灰色预测 x ??1?dx?1??ax?1??udt x?t?1?——表示预测计算值; t——为时间序列; u——灰变量的发展态势反映量; ??t?1???x?0??1??ua?e?ak?uaa——灰作用量 A.2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A.2.1 根据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计算
根据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D?a?F(A.2)
式中:D——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人;
F——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人次; a——计算百分比,其大小可按表A.2选取。
表A.2 计算百分比的选取 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 计算百分比 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 发送量(人次) (%) 发送量(人次)
计算百分比 (%) 20~15 30~20 50~30 ?15000 10000~15000 5000~10000 8 10~8 12~10 300~2000 100~300 <100 2000~5000 15~12 A.2.2 根据同期发车数量计算 根据同期发车数量,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M——设计年度车站一次最大发车数量(即发车位数),辆;
D?k?p?M
p——客车平均定员人数,人/辆;
k——综合系数,一般取1.5~2.5。
A.3 日均发车班次
日均发车班次可按下式计算求得:
N??(A.4)
式中:N——日均发车班次,班次;
F?1???p?
?——不均衡系数,一般取1.15;
?——过站车载乘率,指过站客车载客量与车站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之比;
P——客车平均定员,人; ?——始发车合理乘载率。
A.4 发车位数
发车位数可按下式计算求得:
M?式中:M——发车位数,个;
D?1???knp?
k——考虑到达客车和进站客车停靠需增加车位的系数,即增设系数,一般取1.2;
n——营业时间内平均每小时发车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