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定位为:
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指向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2. 课程改革指向:
(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
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6)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单元、模块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
教学要求。
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等组成:
(1)在保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认知为原则,降低基本知识的量和难度,降低掌握要求;适当扩大了解的知识含量。 (2)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学。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的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尽可能减少理论内容,回避未定论的理论知识;
能力训练体系-----由资料体系、学习指导等组成: 1)训练阅读财经新闻、政策资料能力;(潜移默化) 2)专业分析和认知能力 3)实现仿真训练
4)实现开放式思考能力的训练; 5)解释佐证专业知识。
3.按照“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开发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具有先进性。
4.建议本课程实行模块化学分结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项目的模
块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
5.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认知”、“理解”、“能”、“会”等用于来表述。“认知”用于表述事实性现象或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和“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6.参考学时:72学时、4学分 二、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认知税收的定义;税收基本特征;税收要素与分类;中国现行税制
3.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4.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