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金属材料学考试题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钨:W在工具钢中形成较稳定的碳化物,阻止钢的过热,保证晶粒细化,有利于提高钢的耐磨性。

V:V比其他元素更为有效地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降低过热敏感性 预备热处理-球化退火

为了使渗碳体呈球状并均匀分布,必须进行球化退火,球化退火的加热温度范围一般为730-800℃。 最终热处理

碳素工具钢正常淬火加热温度为A3+30-50℃,属于不完全淬火,加热温度比碳工具钢稍高些,可用油、熔盐等较缓和的淬火介质,淬火后应立即回火,回火温度因工具的种类与用途而稍有差异。刀具通常采用180-210℃,螺纹工具(如板牙)采用200-250℃ 最终热处理后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和一些球状碳化物。

3、简述高速钢的二次硬化现象

答:高速钢淬火后必须马上回火,回火温度在500-600℃之间,此时钢的硬度、强度和韧性均有提高,而在550-570℃时可达到硬度、强度的最大值,在此温度区间,钢中残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自马氏体中析出弥散的(钼)及V的碳化物(W2C,Mo2C,VC)使钢的硬度进一步提高,这种现象为二次硬化。

4、请描述高速钢的铸态组织,并设计改变其碳化物形状和分布的方法 答:高速钢的铸态组织很不均匀,大量不均匀分布的粗大碳化物,将造成温度及韧性的下降,这种缺陷不能用热处理工艺来矫正,必须借助于反复压力热加工(锻、轧),将粗大的共晶碳化物和二次碳化物破碎,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基体内。

钨系高速钢的始锻温度为1140-1180℃,终锻温度为900℃左右 钨钼系高速钢的始锻温度要低些。

5、请以一种高速钢为例,介绍最终热处理工艺和特点 答:高速钢的优越性只有在正确的淬火及回火之后才能发挥出来,其淬火温度较一般合金工具钢要高得多。

因为温度越高,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的数量越多,淬火之后马氏体的合金浓度越高,只有合金含量高的马氏体才具有高的红硬性,对高速钢红硬性作用最大的合金元素-W、Mo及V只有在1000℃以上时,其溶解量才急剧增加,温度超过1300℃时,各元素的溶解量还有增加,但奥氏体晶粒则急剧长大。所以,在不发生过热的前提下,高速钢的淬火温度越高,其红硬性越好。

由于高速钢的导热性差,而淬火温度又极高,故常需分两段或三段进行加热,淬火通常在油中进行,或采用分频淬火法,钢的正常淬火组织是碳化物+马氏体+残余奥氏体(30%左右) 为了消除淬火应力稳定组织,减少残余奥氏体的数量,达到所需要的性能,高速钢一般需进行三次650℃保温1h的回火处理,正常回火后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

6、合作模具钢(Cr2MoV)的一次硬化法和二次硬化法是怎么回事?它们工艺以及性能有什么区别?

答:a 一次硬化处理(低淬低回)

这种方式是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并进行低温回火。选用较低的淬火温度,晶粒较细,钢的强度和韧性较好,通常Cr12MoV钢选用980-1030C淬火,如希望得到较高的硬度,淬火温度可取上限。回火温度一般在200C左右,回火温度升高时硬度降低,但强度和韧性提高,

.

.

一次硬化处理使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较小的热处理变形,大多数Cr12型钢制作冷变形磨具采用此工艺。

b 二次硬化处理(高淬高回)

这种热处理方式是在较高的温度1030-1075℃淬火,然后进行多次高温回火,以达到这种二次硬化的目的。这样可以获得高的回火稳定性,但稍降低钢的强度和韧性,二次硬化处理适用于工作温度较高(400-500℃)且受荷不大或淬火后表面需要强化的模具。

7、请以一种热作模具钢为例,介绍其成分特点 答:一种典型的铬系热变形模具钢-4Cr5MoSiV钢,这种钢含有大的5%Cr,并加入W、Mo、V、Si。由于Cr含量较高,因而有高的淬透性,加入1%Mo时,淬透性更高,故尺寸很大的模具淬火时也可以空冷。这类钢具有高的强度和韧性,抗氧化性较好(由于含Cr和Si),Si、Cr还提高钢的临界点,有利于提高其抗热疲劳性能,加入V可加强钢的二次硬化现象,增加稳定性。

第九章 不锈钢

1、请举例3种工程上常见的腐蚀类型及腐蚀过程 答:常见的金属腐蚀类型有以下几种: 1、均匀腐蚀

均匀腐蚀又称一般腐蚀或连续腐蚀 2、晶间腐蚀

一般晶界较晶内具有较大的活性,晶界、晶内电位差加大,这时则会引起晶界的深腐蚀,称为晶间腐蚀 3、点腐蚀

点腐蚀又称缝隙腐蚀、孔蚀,是发生在金属制件上极局部区域的一种腐蚀形式 4、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在静拉伸应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材料发生破裂的现象 5、磨损腐蚀

在同时存在腐蚀和机械磨损时,两者相互加速的腐蚀称为磨损腐蚀。

2、合金元素提高钢的耐蚀性途径有哪几种?

答:a、使不锈钢对具体使用的介质具有稳定钝化区的殃及极化曲线

b、提高不锈钢基体的电极电位,来降低原电池电动势 c、使钢具有单相组织,减少微电池的数量

d、使钢表面上生成稳定的表面保护膜,如钢中加硅、铝、铬等,在许多腐蚀和氧化的场合能形成致密的保护膜,提高钢的耐蚀性。

3、请分析碳在不锈钢中对组织的影响的双重性

答:碳能强烈地稳定奥氏体,稳定奥氏体的能力均为镍的30倍

同时,碳又是不锈钢强化的主要元素

碳与铬能形成一系列碳化物,使不锈钢的腐蚀性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碳使不锈钢的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变坏

4、请简述铬、碳、镍、锰、鈦、铌与不锈钢耐蚀性的关系 答:a、铬

.

.

铬是决定不锈钢耐蚀性的主要元素

当铬含量(原子比)达到1/8,2/8时,铁的电极电位就跳跃式地增加,耐蚀性也随之提高 铬元素是a稳定化元素

铬的氧化物比较致密,可以形成耐蚀的保护膜 b、碳

碳能强烈地稳定奥氏体,稳定奥氏体的能力均为镍的30倍 同时,又是不锈钢强化的主要元素

碳与铬能形成一系列碳化物,使不锈钢的耐蚀性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碳使不锈钢的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变坏 c、镍

镍是不锈钢中的一种重要元素,能提高耐蚀性

镍是γ稳定化元素,镍能有效地降低Ms点,使奥氏体能保持到很低的温度 d、锰

锰是镍的代用品,是γ稳定化元素

锰在奥氏体钢中部分替代Ni,2%Mn相当于1%Ni e、鈦、铌

鈦、铌死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可优先于铬同碳形成碳化物,防止晶间腐蚀,提高耐蚀性

5、什么是不锈钢中的n/8定律?它与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有什么关系? 答:钢的电极电位随铬的变化规律是:在铬达到12.5%原子比(即1/8时),电位有一个突跃升高。当铬量达到20%原子比(即2/8时),铁的固溶体电位又有一次突跃升高,这一现象称为二元合金固溶体电位的n/8规律。假如钢中虽含有12.5%的原子比的铬量,但因一部分铬和钢中的碳化合固溶体中实际含铬量低于12.5%,则钢的耐蚀性不能得到突跃提高。

6、请概述常见不锈钢类型和性能特点 答:沉淀强化不锈钢强度最高

马氏体不锈钢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即较高的强度和一定的延展性 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较高,延展性也较好

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性能相近,但后者的延展性能较其他各类不锈钢为高

7、请举一种Cr13型不锈钢制作机械零件或工具,并制定热处理工艺

答:Cr13型马氏体不锈钢能在淬火过程中发生马氏体转变,可以获得热处理强化,所以这类钢可进行多种热处理,以控制和调节这种相变,满足不锈钢性能要求。 a、调质处理:

一般不锈钢结构件采用调质处理,以获得高的综合机械性能 b、淬火低温回火

Cr13、3Cr3Mo、4Cr13的热处理通过淬火+低温回火,可获得高硬度和耐磨性。

3、总结铬镁钼奥氏体不锈钢作用的成分特点和热处理方法

答:奥氏体不锈钢是以18%Cr-8%l为典型成分而发展起来的,18%Cr-8%l合金正好处于奥氏体有利于形成的成分范围。

同时,铬、镍含量总达75%时不锈钢的腐蚀性电位接近n/8规律中n=2的电位值,这样既获得了单相奥氏体,又得到好的钝化性能,使耐蚀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28-8的成分才成为国际奥氏体不锈钢的主要成分。

.

.

18-8型奥氏体钢平衡态时为奥氏体+铁素体+碳化物足相组织,实际的单相奥氏体是通过固溶热处理的配合获得的。

3、分析18-8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和阻止方法

答:工程上为防止奥氏体钢晶间腐蚀现象,可采取如下措施: a、降低钢中碳含量

b、在钢中加稳定碳化物形成元素(Ti,Nb),与碳综合析出特殊碳化物,消除晶间贫铬区 c、钢经1050-1100℃加热淬火,保证固溶体中碳和铬的含量

d、对非稳定性钢进行淬火,使奥氏体成分均匀化,消除贫铬区;对稳定性钢将铬的碳化物转化为鈦、铌的特殊碳化物,保证耐蚀所需的固溶体含铬水平。

第十一章 铸铁 1、请简述铸铁的分类

答:铸铁是碳含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其中的碳有以化合态的渗碳体Fe3C析出,也有以游离态的石墨析出。根据铸铁中的碳在结晶过程中的析出状态以及凝固后颜色的不同,状态可分为三大类:

白口铸铁;麻口铸铁;灰口铸铁

白口铸铁-碳除少量溶于铁素体外,其余全部以化合物状态的渗碳体析出,凝固后断口呈白亮的颜色,故称白口铸铁。

麻口铸铁-碳即以化和状态的渗碳体析出,又以流离状态的石墨析出,凝固后断口夹杂着白亮的渗碳体和暗灰色的石墨,故称为麻口铸铁。 灰口铸铁-碳全部或大部分以游离状态的石墨析出,凝固后断口呈灰色,故称为灰口铸铁。 灰口铸铁按石墨的形状和大小又可分为: 灰铸铁-石墨为片状;(常被称为灰口铸铁) 球墨铸铁-石墨为球状 可锻铸铁-石墨为团絮状 蠕墨铸铁-石墨为蠕虫状

2、铸铁的成分与钢有何较大的区别?

答:普通铸铁的化学成分一般为2-4%碳,1-3%硅,0.02-0.25%硫,0.05-1.0%磷,铸铁与碳钢相比较,除了有较高的碳、硅含量外,还有较高的杂质元素硫和磷。

3、铸铁的组织和钢有何较大的区别? 答:铸铁中的碳主要有如下三种分布形状

a、溶于铁晶格的间隙中,形成间隙固溶体,如铁素体、奥氏体 b、与铁生成化合物,如Fe3C碳化物(渗碳体) c、以游离的石墨形式析出

由于铸铁中的碳主要是以石墨的形式存在。所以,铸铁的组织是由金属基体和石墨所组成的。

铸铁的金属基体有珠光体、铁素体、铁素体+珠光体,经热处理后有马氏体、贝氏体等组织,它们相当于钢的组织

铸铁的组织特点,可以看成是在钢的基体上分布着不同形状的石墨

4、铸铁的性能与钢有何较大的区别

.

.

答:铸铁的性能取决于铸铁的组织和成分,因此,铸铁的机械性能主要取决于铸铁基体组织以及石墨的数量、形状、大小及分布特点。石墨机械性能很低,硬度仅为BB3-5,抗拉强度为20MPa,延伸率接近零。

石墨与基体相比,其强度和塑性都要小得多,石墨减小铸铁件的有效承载截面积,同时石墨尖端易使铸件在承载时产生应力集中,形成脆性断裂。 因此,铸铁的抗拉强度、塑性和韧性要比碳钢低。

一般说来,石墨的数量越少,分布越分散,形状越接近球形,则铸铁的强度、塑性和韧性越高。

虽然铸铁的机械性能不如钢,但由于石墨的存在,却赋予铸铁许多为钢所不及的性能。如良好的耐磨性、高的消振型、低的缺口敏感性、以及优良的切削加工性。

5、请分析影响铸铁石墨化的诸因素 答:

a、化学成分的影响: 碳和硅的影响

硅和碳都是强烈促进石墨哈的元素

石墨来源于碳,随着碳含量的提高,铁水中的碳浓度和未溶解的石墨微粒增多,有利

于石墨形核,从而促进了石墨化

硅与铁原子的结合力大于碳与铁原子的结合力,硅溶于铁水和铁的固溶体中,由于削

弱了铁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而促使石墨化。 锰的影响:

锰能溶于铁素体和渗碳体,其固定碳的作用,从而阻碍石墨化。 硫的影响:

硫阻碍碳原子的扩散,是一个促进白口铸铁的元素。 磷的影响:

磷是一个促进石墨化不十分强烈的元素 b、冷却速度对铸件石墨化的影响

铸件的冷却速度对石墨化过程也有明显的倾向,一般来说,铸件冷却速度越缓慢,即冷却速度较小时,越有利于按照Fe-C系状态图进行结晶和转变,即越有利于石墨化过程的充分进行,反之,铸件冷却速度快,就不利于石墨化的进行。

6、请制定铁素体基体的可锻铸铁热处理工艺,并说明理由。 答:可锻造铸铁石墨化是由白口铸铁较长时间石墨化退火而研制的,在退货过程中主要是发生石墨化。

如果白口组织在退火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石墨化充分进行,则退火后得到铁素体基体加团絮状石墨的组织,称为铁素体可锻铸铁 如果退火过程中经第一阶段和中间阶段石墨化后,以较快冷却速度冷却,是第二阶段石墨化未能进行,则退火后的组织为珠光体加团絮状石墨的组织,称为珠光体可锻铸铁。 当原始组织为珠光体加共晶渗碳体的白口铸铁缓慢加热到900-1000C时,其原始组织便转化为奥氏体加共晶渗碳体。 第一阶段石墨化

第一阶段石墨化是发生在900-1000℃的高温长时间保温过程中,共晶渗碳体分解为奥氏体加团絮状石墨,此过程温度越高,渗碳体分解速度越快,退火周期越短,但是,退火温度过高,还引起石墨团和奥氏体晶粒钝化,故第一阶段石墨化温度一般应控制在900-1000℃,

.

金属材料学考试题库

.钨:W在工具钢中形成较稳定的碳化物,阻止钢的过热,保证晶粒细化,有利于提高钢的耐磨性。V:V比其他元素更为有效地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降低过热敏感性预备热处理-球化退火为了使渗碳体呈球状并均匀分布,必须进行球化退火,球化退火的加热温度范围一般为730-800℃。最终热处理碳素工具钢正常淬火加热温度为A3+30-50℃,属于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eow23md151xu1x81dzc4m0xd0pw4b00nj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