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 )
①自产自销的粮食产品 ②赠送同学的礼物
③向地震灾区空投的援助物资 ④家庭用的自来水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2.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说明 ( )
A.金银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B.金银不是唯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金银和货币是同时出现的 D.金银是最适宜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2007年6月20日,央行发行第29届奥运会普通纪念币、贵金属
纪念币各一套。关于金属纪念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具有货币的职能 B.不具有货币的职能
C.是国家发行的 D.可以流通也可以贮藏
4.李某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一套6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16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44万元和利息10万元。在这一购房过程中,房价60万元,首付16万元,支付利息10万元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 )
A.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1
C.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5.在我国,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一切商品,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 ( )
A.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C.本质是商品 D.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6.如果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为5000亿件,平均每件价格水平为8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5次。那么,这一年里货币发行量应为 亿元。如果这一年实际发行了16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于 元,这会引起 。 ( )
A.8000 0.5 通货膨胀 B.4000 0.2 购买力降低 C.16000 2 纸币升值 D.2000 3 购买力提高
7.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的信用工具是 ( ) A.支票 B.汇票 C.信用卡 D.电子货币 8.“一卡在手,走遍神州”,这说明银行卡 ( )
A.可以透支,缓解暂时收入不足 B.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取款时没有任何限制 D.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9.外汇是用 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 。 ( )
A.外币 流通手段 B.外币 支付手段 C.本币 流通手段 D.本币 支付手段
10.2008年5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9895,较前一交
易日走高105个基点。这意味着 ( )
①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升高 ②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③美元兑换人民币增多 ④人民币兑换美元增多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11.下列函数图像描述的是某商品在半年中的价 价格
格走势,根据该图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2
①该商品很可能处于卖方市场 ②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一定有所减少 ③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生产者可能会扩大该商品生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以
同样的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这是因为 ( ) A.商品的价值量不同 B.商品的数量不同 C.劳动者素质不同 D.劳动生产率不同
13.在商品交换中,假如“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的原
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为原来的一半,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现在1双皮鞋可以换 件上衣。 ( )
A.2 B.4 C.8 D.16 14.由上题可知,某一商品生产者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额外收益,就应 ( )
A.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B.扩大个别劳动时间 C.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D.减少商品价值量
15.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等价交换是指 ( )
A.每次商品交换都必须是等价的 B.每次商品交换价格都应与价值相一致 C.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之中
D.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 16.《需求有弹性》说明了 ( ) 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 ②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③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大 ④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一种商品价格的提高,可能带来的影响是这种商 品的 ( ) ①需求量减少 ②供应量增加 ③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④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无法确定
18.影响消费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