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27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神经损伤组:大鼠右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右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地塞米松组:于神经损伤后局部肌肉间隙内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d);生理盐水组:在神经损伤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术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各组动物L4~L6节段脊髓,制做石蜡切片,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态及数量的变化。结果 神经损伤组可见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变小,尼氏体数目减少,模糊不清。地塞米松组神经损伤后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尼氏体的形态明显改善,数量增加。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可改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恢复蛋白质合成功能。

【关键词】 坐骨神经;创伤和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地塞米松;尼氏体;大鼠,Wistar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发生损伤反应,有一定数量神经元胞体死亡并且局部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1,2]。临床资料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要明显差于感觉功能的恢复[2]。姜保国等[3]将甲基泼尼松龙用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其在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的作用,证实甲基泼尼松龙全身应用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本实验经定位、定量压挫坐骨神经,造成非离断性损伤,通过石蜡包埋,苏木经伊红(HE)染色观察地塞米松在受损神经元恢复和再生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选用体质量为180~2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27只(由青岛市药检所提供),随机分成4组,神经损伤组、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8只,正常对照组3只。

1.2 实验方法

用10 g/L戊巴比妥钠以4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无菌条件下右下肢股部纵行切开约3 cm,梨状肌下暴露坐骨神经,固定钳钳夹5 s,造成宽约1 mm损伤区,该处神经纤维断裂,但有神经膜连结。经HRP逆行神经示踪法证明受损神经失去传导功能,表明动物模型可靠(神经损伤组)。地塞米松组于术后每天术侧局部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共3周。生理盐水组于神经损伤后用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地塞米松术侧局部注射,共3周;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1.3 石蜡切片的制备和HE染色

术后第1、2、3周将大鼠麻醉后沿坐骨神经迅速取出脊柱L4~L6节段,放置于40 g/L甲醛固定液中固定24 h后取出脊髓。常规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横向切片,片厚5 μm,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 1.4 数据处理

各组随机抽取15张切片,计数脊髓L4~L6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尼氏体着色呈紫蓝色虎斑状的阳性细胞数目,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以±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

正常对照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较大,伸出多个突起,细胞核较大而圆,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中尼氏体丰富而粗大,呈斑块状。术后1周,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数目较正常对照组减少,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呈粗颗粒状;地塞米松组运动神经元数目较正常侧稍减少,但较生理盐水组伤侧运动神经元的数目增加,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清晰(图1)。术后2周,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的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呈细颗粒状;地塞米松组神经元数目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但较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呈粗颗粒状(图2)。术后3周,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多数神经元胞体较小,轮廓不清,尼氏体模糊,不易分辨;地塞米松组运动神经元数目较正常组减少,但较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多数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较清晰,呈粗颗粒状(图3)。

图1 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清晰 HE染色×400(略) 图2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呈粗颗粒状 HE染色×400(略)

图3 多数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较清晰,呈粗颗粒状 HE染色×400(略)

2.2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比较

坐骨神经损伤后,于术后1、2、3周取L4~L6脊髓节段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下计数尼氏体呈深蓝紫色虎斑状的前角外侧核大、中型神经元的数目,以实验组损伤侧与正常对照侧以及神经损伤治疗侧与正常对照侧同类神经元的比率作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术后1、2、3周,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随着损伤时间延长,神经元存活率逐渐下降,而地塞米松组较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增多,存活率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F=165.63~292.00,q=27.12~28.78,P<0.01)。

表1 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周数脊髓L4~L6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比较(略)

3 讨论

神经损伤与再生是神经科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除了受内在周围环境影响外,最主要决定于神经元胞体的功能恢复状态。神经元胞体是神经细胞代谢、营养中心,是轴突生长发育所需要蛋白质及其他功能物质的主要合成部位。坐骨神经损伤后不久再生轴突不能到达远端神经,以至经逆行轴浆运输至胞体的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他营养物质明显减少,导致神经元形态结构及功能等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部分神经元死亡而消失,存活的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4,5]。尼氏体为神经细胞体内的特征性嗜色质,正常状态下一般都有固定形态,当神经元受损伤时,尼氏体即出现形态学的改变,甚至溶解消失[4]。因此,可借助尼氏体的改变来辨认或鉴定神经元的存在和它们的分布以及是否发生病理变化[6~11]。脊髓L4~L6节段前角外侧核大、中型神经元的轴突大多数进入到坐骨神经中,因而观察这些核团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基本能反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退变情况。本实验观察到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尼氏体模糊,不易分辨,尤以损伤后第3周改变最为明显。说明随着坐骨神经损伤时间的延长,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或退变逐渐增加,这与其他学者报道的结果相一致。

地塞米松是一种合成的类固醇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在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及炎症时经常使用[6]。类固醇激素已在临床上用于脑和脊髓损伤的早期外科治疗,但其对神经元修复作用的研究报道甚少[7]。贺建文等[6]用

Wistar系大鼠,采用定量、定位和定时的方法压挫坐骨神经后,局部给予治疗剂量的地塞米松,观察再生神经纤维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反应变化及轴突、髓鞘的形态学变化的恢复过程。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对AchE活性的恢复有促进作用。RIVA等[12]报道,地塞米松可明显提高神经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mRNA的合成,对损伤神经发挥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再生。杨军良等[13]研究证实,在大鼠坐骨神经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时出现痛觉反应,电镜观察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雪旺细胞变性,轴索和髓鞘结构消失,神经内可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方法27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神经损伤组:大鼠右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右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地塞米松组:于神经损伤后局部肌肉间隙内注射地塞米松0.5mg/(kg·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ejja190fp9jajr88ky455t2h95xc900w8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