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 时期理学的诞生;想;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文学成就和书法、绘画艺术。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的学说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
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
(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
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1
老子不是道教创始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但道家不等于道教,故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二、百家争鸣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
(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
(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
(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2
?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思考] (1)你如何认识史料一中司马迁的观点?
(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古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影响。
[解读] (1)史料一解读要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解读注意史料一中的关键词“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的内涵。
(2)史料二解读注意标点符号是解读史料的重要依据,依据史料中的分号划分层次可知,诸子百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试答] (1)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不可易”,墨家的“强本节用”“不可废”,法家的“正君臣上下”“不可改”。
(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古代中国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