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1. 营养(nutrition)
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脑力与体力)等正常生理状态的总过程,即人体摄取并实现营养的过程。 2. 营养素(nutrients)
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3. 营养学(Nutriology)
就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营养改善措施的一门学科。
食品营养学就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及健康的关系;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方法;食物资源的开放;是营养学的分支学科。 4. 营养价值(Nutritional Value)
指食物中营养素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5.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营养素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等指标。
6. 健康与亚健康(health inferior health or sub-heanlth) 健康:指生理、心里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状况。 亚健康: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亦称“第三态”。 7. 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①供能②参与机体构成③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8. 宏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
①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因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称之为宏量营养素。 ②矿物质和维生素因需要相对较少,在膳食中所占比重也较少,称为微量营养素。
矿物质中有7种在人体内含量较多,叫做常量元素,有8种在人体内含量较少,称为微量元素。 9.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①蛋白质protein②脂类lipids③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④矿物质minerals⑤维生素vitamins ⑥水water⑦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 10.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亦称营养失调,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包括两种表现即营养缺乏(nutrition deficiency)和营养过剩(over nutrition)。 11. 平衡膳食(balanced diet)
是指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够满足机体每日需要的膳食,且膳食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有利于人体吸收。
12. 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
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和科学的烹饪加工,能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保持人体健康的营养。 核心:营养素要“全面、平衡、适度” 13. 为什么要合理营养?
答:营养失衡,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如饮食无度、营养过剩可导致:肥胖病、糖尿病、胆石症、高血压及其它心血管疾病,还可成为某些肿瘤和多种疾病的诱因,严重影响健康。
而营养缺乏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复杂、严重而深刻涉及优生优育、劳动能力、免疫功能、预期寿命等各个方面。
营养状况可决定人体的机能状态,关系到脑力、体力劳动能力、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感疾病,且病程迁延。
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2.1人体的消化系统
1.消化:食物通过消化器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即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的过程。
2.吸收: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不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2.1.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一条长而盘曲的肌性管道。
据位置、形态、功能不同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及肛门等。消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和肛门的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均由平滑肌组成。 特点: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富于伸展性,最长时可为原来长度的2-3 倍,如胃可容几倍于自己初始体积的食物; 3)有一定紧张性,各部分如胃、肠等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肌肉的各部分收缩均是在紧张性的基础上发生的; 4)进行节律性运动;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敏感,对内容物等的各种刺激引起的内容物推进或排空有重要意义。
2.消化腺: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和胰腺,是体内主要的消化腺;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腺都有导管与消化道相通,使分泌的消化液能流入消化道。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由水、无机盐和少量有机物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具有蛋白质性质的消化酶。
2.2食物的消化
1. 机械性消化:靠消化道的运动把大块食物磨碎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2.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及消化酶的作用把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叫化学性消化。
2.2.1各种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 Ⅰ 唾液
①成分:pH6.6-7.1,其中水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为黏液蛋白,还有唾液淀粉酶和少量无机盐(Na+、K+、Ca 2+、Cl-、HCO3-及微量CNS-),另有少量气体如N2、O2和CO2等。 正常人日分泌唾液1-1.5L。
②作用:湿润与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Ⅱ 胃液
①成分:主要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酸、胃蛋白酶、粘蛋白、内因子等有机物。纯净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
②作用:Ⅰ胃酸:激活胃蛋白酶原,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并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Fe 2+、Ca 2+的吸收。Ⅱ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为无活性的蛋白酶原,在HCl 作用下被激活(最适pH2),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能将Pro .进行初步水解。Ⅲ黏液: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分泌。主成分是糖蛋白,其次为粘多糖等大分子。可中和HCl和减弱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故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于受到HCl 和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同时,黏液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胃内容物对胃壁的机械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Ⅳ“内因子”:是分子量为53000 的一种糖蛋白,与VitB12 结合并促进其吸收。 Ⅲ 胆汁
①成分:胆盐、胆色素、磷脂、胆固醇及粘蛋白等,无机物除水外,有Na+、K+、Ca 2+、HCO3-。胆汁pH7.4 左右。一般认为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②作用:实现其消化机能,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Ⅳ 胰液
①成分: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主成分有NaHCO3 和各种消化酶。
②作用: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胰液含大量NaHCO3 能中和由胃进入小肠的盐酸,使肠内保持弱碱性环境,以利肠内消化酶的作用。 Ⅴ 小肠液
①成分:pH7.8 呈弱碱性。成人分泌1-3L/d。小肠中除含多种粘蛋白、肠激酶外,还含多种消化酶,此外还常混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
②作用:进一步分解肽类、二糖和脂类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物质。如蔗糖酶分解蔗糖;麦芽糖酶分解麦芽糖;乳糖酶分解乳糖。 Ⅵ 大肠液
①成分:分泌少量碱性液体,pH8.3-8.4,主成分为黏液蛋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②作用:含酶很少,没有明显的消化作用。大肠内容物主要受细菌的分解作用。细菌所含的酶能使食物残渣与植物纤维素分解。对糖类和脂肪进行发酵式分解,蛋白质进行腐败式分解。正常情况下,机体一方面通过肝脏对这些毒物进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大肠将这些毒物排出体外。大肠内细菌还能合成少量VitK 和某些VitB 族。其中一部分可被人体吸收,对机体的营养和凝血有一定生理意义。
2.2.2.各类食物的消化 Ⅰ 糖类的消化
正常人膳食糖类主要来源为淀粉,存在于所有谷类食物中,其次为蔗糖及牛奶中的乳糖。食物中糖类经消化道各种酶作用水解成单糖后才被吸收。消化过程如下:
Ⅱ 脂肪的消化
Ⅲ Pro 的消化
2.3营养物质的吸收
消化道内的吸收是指消化道内的物质,包括水分、盐类及食物的消化产物透过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2.3.1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①口腔:无吸收②胃:酒精、少量水分③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糖、蛋白质、 脂肪的分解产物④回肠:胆盐、维生素B12⑤大肠:水分、无机盐 小肠有利吸收的条件
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②含有多种消化酶,使食物被充分消化成小分子的物质; ③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
④绒毛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促进吸收。 2.3.2吸收原理
Ⅰ 被动转运:包括滤过、扩散和渗透等作用。 Ⅱ 主动转运
Ⅲ 胞饮作用:一种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将物质摄取到细胞内的过程。可使细胞吸收某些完整的脂类和蛋白质。也是新生儿从初乳中吸收抗体的方式。这种未经消化的蛋白进入体内可能是某些人食物过敏的原因。 2.3.3营养物质的吸收 Ⅰ糖的吸收
Ⅱ蛋白质的吸收
Ⅲ脂肪的吸收
须有胆盐参与,吸收部位:
1.长链脂肪酸及甘油酯-淋巴途径
2.中、短链甘油三酯水解产物-血液途径
Ⅳ水的吸收
各种溶质,特别是NaCl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吸收的主要动力。
Ⅴ无机盐的吸收 ①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