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
*组织学绪论
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
放大1000~1500倍 分辨率0.2um 标本制作:切片法和非切片法 切片法:石蜡切片术 (1) 取材与固定: (2) 脱水与包埋:
(3) 切片与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特点: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 伊红特点: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 嗜碱性: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嗜酸性:细胞质基质、溶酶体、线粒体 嗜铬性: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 亲银性:硝酸银处理后呈黑色
嗜银性:若经硝酸银处理后,尚需还原剂才显色
异染性:肥大细胞中颗粒经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 (4) 封片:
非切片法:涂片、铺片、磨片
*上皮组织
1、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类型 主要分布 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 功能 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上皮组织中最厚) 复层柱状上皮 变移上皮 保持器官表面光滑有利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 于物质交换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的上皮、胃肠外表面 和液体流动;便于内脏器官活动 肾小管上皮、甲状腺滤泡、视网膜色素上皮、吸收和分泌 小叶间胆管等 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的腔面 呼吸管道等腔面 未角化: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面 角化:皮肤表皮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面 吸收或分泌 保护和分泌 机械保护作用 保护 保护
2、上皮细胞的侧面:
特化结构 细胞连接(特点、作用) 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一、紧密连接:
(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
(3)封闭了细胞间隙。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
(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 (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三、桥粒
(1)又称黏着斑,斑状,最牢固,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
(2)胞质中有许多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襻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3)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四、缝隙连接
(1)又称通讯连接,斑状
(2)在钙离子和其它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合,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分子量小于1500k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均得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
(3)此种连接电阻低,在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之间,可经此处传递电冲动。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3、外分泌腺的腺细胞类型
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外分泌腺的腺细胞分为蛋白质分泌细胞和糖蛋白分泌细胞两种。 (1)蛋白质分泌细胞(浆液性细胞)
细胞呈锥形或柱状,核圆,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含许多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HE染色呈红色。 功能:分泌含各种酶的稀薄液体,即浆液。 (2)糖蛋白分泌细胞(黏液性细胞)
细胞锥形或柱状,核扁,居细胞基底部;顶部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HE染色切片中,分泌颗粒溶解呈空泡状或泡沫状),PAS法染色(阳性)时,颗粒着色深。(PAS反应:反应阳性部位表示多糖存在之处,形成紫红色反应物)
功能:分泌含糖蛋白的黏稠液体,即黏液。这两种腺细胞可分别组成浆液性腺泡和黏液性腺泡。
(混合性腺泡:浆液性细胞和黏液性细胞共同组成)
*固有结缔组织
细胞、纤维、无定形基质 其中细胞是重点 疏松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纤维数量少,排列疏松,基质丰富,细胞种类多。
(一)细胞(光镜、电镜、结构特点、标志功能) 1、成纤维细胞 最多
光镜下:胞体较大,多扁平或梭形,多突起,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
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合成蛋白质功能旺盛
功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生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 合成和分泌糖胺多糖和糖蛋白等基质成分。
纤维细胞:功能静止状态下的成纤维细胞 细胞小、长梭状,胞质少,嗜酸性,核小,着色深。
2.巨噬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内巨噬细胞数量多而且分布广 来源: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
光镜下:游走的巨噬细胞常呈圆形,或因伸出伪足而呈不规则形。核较小,圆形或肾形,着色深,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
电镜下:巨噬细胞表面布满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和皱褶、小泡,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饮小泡、吞噬体和残余体,近细胞膜的胞质内还有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的变形运动。
组织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主要功能有: ? 吞噬作用
? 趋化性和变形运动(趋化性: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趋化因子)的病变部位) ? 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抗原提呈作用(捕捉、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 分泌功能(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3.浆细胞
光镜下: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偏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呈粗块状沿核膜上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核旁浅染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中心体。
功能: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多分布在淋巴器官、消化管和呼吸道黏膜的结缔组织内
4、肥大细胞
光镜下:分布于小淋巴管和小血管周围。细胞较大,为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多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较粗大的嗜碱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具有异染性和水溶性,可被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HE染色不显色。
电镜下:表面有微绒毛和颗粒状突起,颗粒圆形或卵圆形,有单位膜包裹。
功能: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持血管通透性、平滑肌张力;参与过敏反应;参与并介导炎症过程。
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参与变态反应);胞质含有白三烯和组胺,引起过敏反应。肝素有抗凝血作用。
(二)纤维(特点、光镜) 1、胶原纤维(白纤维):数量最多,电镜下胶原纤维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组成
胶原纤维呈粗细不等波浪形,交织成网,嗜酸性,HE 染色,染成
红色,化学成分为胶原蛋白(主要成纤维细胞分泌) 胶原原纤维:有周期性横纹
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较差。
2、弹性纤维(黄纤维):由弹性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HE染色淡红,折光性强 弹性纤维较细,分支交织成网,末端常卷曲,染成紫色(醛复红染色)
特点:韧性差,弹性好,与胶原纤维交织在一起,是结缔组织既有弹性又有韧性,有利于器官和组织保持形态位置的相对恒定,又有一定可塑性。
3、网状纤维(嗜银纤维):细,由III型胶原蛋白组成,有周期性横纹,分支多,交织成网。 用银法染成黑色。嗜银纤维,HE不显色
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如上皮的基膜。在造血器官、淋巴组织也有分布。
(三)基质: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具有一定的黏性。
分子筛:透明质酸是一种曲折盘绕的长链大分子,由其构成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其他糖胺多糖则与核心蛋白相连,构成蛋白多糖亚单位,通过连接蛋白与透明质酸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的蛋白多糖聚合体曲折盘绕,形成多微孔的筛状结构,称为分子筛。分子筛只允许小于其空隙的水和溶于水的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通过,便于血液与细胞间物质交换,对大于其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等则具有屏障作用。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机制防御屏障,致使感染和肿瘤浸润扩散。
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液体,由水和一些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葡萄糖、气体分子、电解质等)组成。
*软骨与骨
1、软骨的分类: (一)透明软骨
分布较广,分布于关节软骨、肋软骨、气管和支气管等处。 纤维:胶原原纤维,无胶原纤维
(二)弹性软骨
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特点:含有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富有弹性。 (三)纤维软骨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处。 特点:含大量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HE染色成红色,细胞小而少,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2、骨组织的细胞:(成、破骨细胞形态、功能、电镜,成骨、破骨细胞是重点) (一)骨祖细胞:位于骨组织表面
形态:骨祖细胞胞体较小,呈梭形,核椭圆形,细胞质少,弱嗜碱性。 功能: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参与骨组织生长、改建、修复 (二)成骨细胞:位于骨组织的表面,单层排列
形态:细胞具有许多细小的突起,与邻近成骨细胞或骨细胞形成缝隙连接,胞体较大,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质嗜碱性。核圆,核仁明显。 电镜:发达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合成和分泌骨胶纤维和基质合成类骨质,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的钙化。
(三)骨细胞: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
形态:胞体小,扁椭圆,有许多细长的突起,弱嗜碱性。胞体位于骨陷窝,突起位于骨小管,相邻骨细胞的突起形成缝隙连接。
功能:骨细胞对骨质的更新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轻度溶骨,升高血钙。
(四)破骨细胞:多核大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位于骨组织表面的小凹陷内 形态:多核2~50个,胞质嗜酸性,贴近骨质侧有纹状缘,电镜下为微绒毛,成为皱褶缘,皱褶缘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和吞饮泡。
功能:溶解和吸收骨质,参与骨组织的重建和维持血钙平衡。
前三者负责骨形成,后者负责溶解吸收
3、长骨的结构:
长骨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关节软骨及血管、神经等组成。 骨密质:分布于骨干及骨骺表面
骨密质内骨板的排列方式有三种:环骨板、骨单位、间骨板
(1)环骨板:环绕骨干的内、外表面,分别称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 外环骨板较厚,分布于长骨骨干外侧面,环绕骨干排列,10~40层 内环骨板较薄,分布于长骨骨干内侧面。排列不甚规则。
穿通管是穿过内、外环骨板并与中央管相通的横行管道,它把血管、神经、组织液输送到中央管。
(2)骨单位:又称为哈弗系统。呈筒状,纵向排列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哈弗骨板及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哈弗骨板有10-20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中央管内含组织液、血管、神经。
(3)间骨板:位于骨单位间,是骨单位破坏吸收后的残留部分。
4、骨的发生与生长:
骨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骨发生的方式有两种: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1) 膜内成骨: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成为胚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骨化成骨。
如:顶骨、额骨、枕骨、锁骨。
膜内成骨的具体过程是:在要形成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分化为骨祖细胞,后者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并将自身包埋其中,类骨质钙化后,形成最早出现的骨组织;最早形成骨组织的部位称骨化中心。随后,成骨细胞和骨祖细胞不断向周围成骨,形成初级骨小梁,进一步构成初级骨松质;初级骨松质周围的间充质转变为骨膜。此后便进入生长和改建阶段。
2)软骨内成骨:人体的四肢骨、躯干骨、肢体骨及部分颅底骨等大多数骨,均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发生。软骨内成骨是先形成软骨雏形,然后软骨逐渐被替换成骨。(初:骨干中心 次:两端)
骺板:又称生长板。骺板是在长骨生长发育时期,骨骺与骨干之间的一层透明软骨。骺板是长骨生长的结构基础。骺板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生成新的软骨,并不断形成骨组织,使骨不断加长。到成年时,骺板停止生长并被骨组织代替,在骨干和骨骺之间留下一条线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