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何理解“认识过程是一个而且继续是一个振荡的过程”这一论断? 这说明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曲折的、前进的过程。(1分)人的认识不是直线,(1分)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1分)每一个新的圆圈运动都伴随着更大的精确性和正确性。(1分)把认识过程看作一串圆圈,是认识辩证发展的过程。(1分)
5、为什么辩证法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无比丰富的内容?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的认识,(1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1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1分)其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1分)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1分)
6、马克思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是如何分析两种发展观的?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1分)辩证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1分)前者,否认“自我运动”,认为发展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这种观点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1分);后者将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因而是活生生的。(1分)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区别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1分) 二、辨析题
1、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 这是形而上学发展观的错误观点。(1分)形而上学把事物发展看作是数量上的增减,简单的重复,(1分)否认质变,否认“自我运动”,认为发展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1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1分)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是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1分)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1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活生生的,(1分),能够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1分)因此,是否承认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区别形而上学发展观和辩证发展观的重要标志。(2分)(答对源泉和动力得1分,全部答对得2分) 2、个别就是一般。
这是列宁对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表述,但还不够全面。(1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分)个别与一般是有区别的,个别是具体事物、事物的过程的特殊性。(1分)一般是同类事物、事物过程的基本的共同性。(1分)“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个方面或本质”,(1分)而不能包括个别的一切特性。因此,一般比个别抽象和深刻。(1分)“个别不能完全进入一般”,即个别的本质特征进入了一般,个别还留有具体的特性,(1分)个别比一般生动具体。(1分)个别与一般相联系:一方面,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它是许多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因而它存在于个别之中,又通过个别表现;(1分)另一方面,个别不能脱离一般而孤立存在,它是同其他事物相联系而存在,它本身就必然具有一般事物的共同本质。(1分)因此,任何一个简单的认识命题和任何事物都必然包含着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3、哲学唯心主义是没有根基的,是一朵无实花。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1分)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它的根基就是人类认识。(1分)唯心主义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它是人类认识之树上开放的一朵花。(1分)但是,由于唯心主义只抓住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某个片段,(1分)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1分)因而把这个片段夸大到脱离、变成神话了的绝对,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客观世界本身。(1分)因此,哲学唯心主义既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也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1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分)片面性、主观性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1分)唯心主义一旦从认识中产生,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是唯心主义的阶级基础。(1分)
第五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一论断? 这句话说的也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的原理。(1分)社会存在是根本的,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1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2分)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对经济基础是如何表述的?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1分),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
11
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分)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1分),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分) 3、简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阐释。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2分)它“是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即所谓的部落生活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1分)市民社会的内容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1分) 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1分)
4、简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的人类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亚细亚的(原始公社制)、(1分)古代的(奴隶社会)、(1分)封建的(1分)和现代资产阶级的(1分)生产方式是人类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1分) 5、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是什么?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分)关于地产析分的辩论;(1分)关于摩塞尔记者的辩护;(1分)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护;(1分)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工人运动。(1分) 6、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原理;(1分)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1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原理;(1分)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1分)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原理。(1分)
第六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简答题
1、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谓“生产一般”的观点是如何分析的? ①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的标志、共同的规定。(1分)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是一个合理的抽象。(1分)②生产一般“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 (1分)③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之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1分)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应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是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物质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1分) 2、简述生产和分配的辩证关系。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1分)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1分)分配包括产品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1分)生产要素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由生产方式决定。(1分)同时,分配的方式,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对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1分) 3、简述对“生产和消费相互生产、创造对方”这一论断的理解。
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创造着生产。一方面,消费创造出生产的需要、目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动力,创造出在主观上的生产对象;(1分)另一方面,消费完成生产行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其为现实的产品,才实现生产的目的,才使物质生产活动过程“终结”。(1分)生产从三方面生产、创造消费。一是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1分)二是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方式,(1分)三是生产把消费的动力和能力当作需要创造出来。(1分) 4、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是如何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差别和对立的? 其一,“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1分)其二,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活动是实际的起点,“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也就是说,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支配消费。(1分)其三,“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的关系”。 (1分)产品是否回到主体,主体是否直接获得产品,以及获得产品的多寡和方式,都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1分)即取决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1分) 5、简述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政治经济学研究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这一完整的研究方法。(1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既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分)也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思维方法。(1分)(2)政治经济学研究应遵循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1分)逻辑思维的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基本一致。(1分) 二、辨析题
1、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
12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2分)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2分)任何进行生产的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之中,同其他个人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才能进行生产。(2分)个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无法进行生产,从而也就无法作为人而生产下去。(2分)因此,无视或抹杀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把生产理解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把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当作出发点的观点是错误的。(2分) 2、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正确。(1分)这个命题表明,要认识人,就必须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分析,(1分)而不能脱离社会和国家来抽象地考察人。(1分)同时它也表明社会性是人的重要属性。(1分)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分)(只答“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1分)即使人天生不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1分)资产经济学家所说的“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是根本不存在的,(1分)实质上是指摆脱了封建制度的资本家。(1分)“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较为正确地洞见了人的社会历史性,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1分) 3、分配就是产品的分配,并且由生产决定。 不完全正确。(1分)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1分)生产要素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1分)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生产的结构并决定产品的分配,(1分)但生产要素的分配本身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决定于生产方式。(1分)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1分)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1分)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1分)就对象而言,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1分)尽管历史上存在分配先于生产的情况,但归根结底是包含在生产之中,并由生产决定的。(1分) 三、论述题
1、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问题。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2分)所谓“生产直接是消费”,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既要消费原材料和消磨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又要消耗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而在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生产的过程中既要消费生活资料,又要消费学习资料等生产资料。(2分)所谓“消费直接是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既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发展自己的能力的过程;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同时也是劳动者恢复和增长体力、脑力的过程。(2分)
②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2分)一方面,生产是消费的中介,它创造出消费的条件和材料,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1分)另一方面,消费也是生产的中介,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需要和内在对象;消费为产品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完成,所以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1分) ③生产和消费相互生产、创造对方,“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2分)一方面,消费创造出生产的需要、目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动力,创造出在主观上的生产对象,促使生产行为完成;(1分)另一方面,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创造出消费的方式,并最终把消费的动力和能力当作需要创造出来。(1分)
在现实社会中,理顺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关系,对于我们正确对待生产、消费行为有着重大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意义。(1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