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插叙
锦上添花,帮他一把──插叙
[基础知识]
叙事时,你也可以运用插叙的手法。所谓插叙,指的是在原本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中插入一些能对主要情节起衬托和补充作用的成分,以使文章的中心意思更加明确;同时,也能使行文有张有弛,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
在主要故事情节中插入叙述,是“插叙”最大的特征。插叙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你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事件的过程中,可以暂时中断叙事线索,插入自己或主要人物的一段往事,用以丰富故事的内容,帮助主要情节的展开,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插叙结束后,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情节或事件。如《三国演义》叙述曹操因杨修误传撤军命令杀死他最后导致兵败的过程时,插入了有关杨修的六段往事,当然,如果没有插入那六件往事,曹操因杀杨修而兵败的故事仍然完整。我们将这种插叙称为“插叙一”。“插叙一”也称为“补叙”。
插叙还有一种情况,你在叙述主要故事情节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段对别人的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在这里,我们将它称为“插叙二”。如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尽情描写百草园无忧无虑生活时插入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增加了百草园的趣味性,有效地突出了文章讨厌封建教育、向往自由生活的中心意思。
你也可以“插”得复杂一点(无论是“插叙一”还是“插叙二”),先将主体故事和被插入的故事各自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将被插入故事的各个部分分别插入主体故事各部分的“缝隙”中。这就是所谓的“分层插入”。再复杂一点,你甚至可以将主体故事或被插入故事作倒叙安排。
粗看,插叙和倒叙都涉及对往事的追述,但是,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去掉追述部分,已经没有了主体故事,这是倒叙;如果去掉追述部分,主体故事基本完整,那就是插叙。如果把倒叙中的追述称为“雪中送炭”,那么,插叙中的追述就是“锦上添花”。你究竟是作“雪中送炭”还是作“锦上添花”,要根据叙事的需要。
你“说话”时运用插叙,必须注意两点:所插入的内容必须与主要情节相关或相连,这是其一;除去插入部分,主要情节仍大体完整,这是其二。
[例文赏析]
㈠
随着九爷推子嚓嚓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
1
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
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的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
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的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
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
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晓尧:《修面》)
例文叙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剃头师傅九爷为“我”去世的父亲修面。事情的经过是:初步推去大胡子,用热水润胡碴,再剃去胡碴,最后再擦脸,叙述过程中,反复渲染的是“一辈子认真工作、操
2
劳过度的父亲终于得到了空闲”。除此以外,在叙述剃胡碴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了一段父亲用胡碴扎“我”、忘我工作的往事;显然,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表现作为慈父的父亲的认真工作精神。虽然说没有插入部分,中心故事也基本完整了;但是,“补叙”了这一段往事,为中心意思的凸现增添了砝码。
㈡
忆得插队第八个年头,老天发怒,茅屋为秋风所破。多亏了乡里人动了恻隐之心,唤来泥水匠木匠,顶风冒雨为我重筑新巢。
鞭炮声中上梁,要喝上梁酒,道是习俗。每每逢此吉日,屋主总要“磨刀霍霍向猪羊”。
入乡要随俗,我焉能有悖乡风民情!环顾四壁,荡然一个我,何来“猪羊”犒劳众匠呢?听李家大嫂说过,她娘家的堂哥,上梁时没有摆“上梁酒”,?结果第二天下大雨,将新房子浇了个透,以后室内一直湿漉漉的;听张家大妈说过,?她娘家的邻居,上梁时没有请工匠吃“上梁酒”,结果房子没过多久就斜了,只得推倒重来……虽说自己素来唯物,虽说坚信泥水匠木匠们定能以诚相待;但是,借此慰劳慰劳,却也是人之常情。说是容易做却难,“猪羊”?“猪羊”在哪里?真是急死人。
许是有灵,屋前绿油油一片金花菜田里,“扑楞”出一只大公鸡,我不由得动了“杀机”:这不正是人间一碗菜么?莫怪主人无情,只得磨刀相向了。
想不到,这一急之法,果真有灵。香喷喷、色艳艳,大碗小碟上桌,?平日里自称吃千家饭的众匠瞠目结舌起来,不嚼不尝似知美味,诧异这红黄绿白是如何变出来的?要说这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红辣椒点缀出红烧鸡块;咖喱粉烹调出土豆玉米鸡丁,宛如金玉满堂;金花菜末炒鸡丝,绿似翡翠;蛋白鸡片娇若芙蓉;头翅颈爪称“全福”;五脏六肺谓“十锦”。又是炒又是汤,热热闹闹也算是上梁了。 众匠围而歼之,齿颊留香。迅速乡间传开:“我们吃千家吃到上海滩,没吃到一只鸡吃得眼睛吃花。” 乍闻之,半是惭愧半是喜,区区一羽鸡,救了一场戏,道是无情却有情。大公鸡,你若有灵,一定不会去枉死城告主人一状吧!
我渐渐有所悟,烹调有烹调的奥秘,食也真能传情达意,死规矩束缚不了活厨师。豆腐做得好,可与燕窝媲美。
(洪梅瑛:《津津有味烹调情》)
杀鸡慰劳工匠,是例文叙述的主要事件,具体叙事脉络是:上梁时无物待工匠,正发愁看见大公鸡,一只鸡烧出一桌菜,众工匠吃得皆欢喜。在叙述无物待工匠时,作者暂时荡开一笔,插入了“李家大嫂”、“张家大妈”所讲的故事,然后再回到“正路”上。虽说这故事与“我”无关,但却与“上梁酒”有关,插入这段文字,可以增加趣味性,使行文错落有致。当然,如果没有插入部分,中心故事也基本完整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