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早期增长缓慢,现代以后增长迅速。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2.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注:①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②人口数量的变动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3.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
4.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根本原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①生物学规律;②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③上层建筑(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④其他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等。
5.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社会经济因素。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②制度因素。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③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
6.人口老龄化会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对策:①鼓励生育,接纳移民,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7.人口增长快:利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8.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发达 国家 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 水平 人口增长 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典型国家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俄罗斯、德国、日本 人口增长很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吸引接纳外来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9. 我国60年代后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
1 / 5
地理2
10.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 生产力水平 分布 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高高低”模式 高 高 极低 极为缓慢 高 高 较低 过渡模式 高 低 高 快速增长 “三低”模式 低 低 低 零增长或负增长 ????? 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不断增长1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促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2.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①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②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③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 ——“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很多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等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②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
2 / 5
地理2
对策:南水北调;修水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3.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生活消费水平。(前五个与人口容量为正相关关系,唯有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为负相关关系)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
(1)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2)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判断:①空间移动:跨越行政区域,县级以上;
②居住地改变;
③时间限度:永久或长期(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分类
按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 条件和原因 流 向 1.地理大发现与新航1.从欧洲 到 美洲、非洲 线的开辟 2.从非洲 到 美洲(贩卖黑奴) 3.从东亚、东南亚 到 美洲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开发区到未开发区 特 点 2.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如:中国人到美国、东南亚秘鲁、非洲、澳大利亚 民主义的扩张 日本人到美国、巴西、秘鲁 印度人到美洲、非洲、大洋州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原 因 流 向 特 点 经济生产发展不 1.从北非、东欧、西亚、拉美到西欧 1.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平衡 2.从拉美到北美 2.定居移民减少、短期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3.从东南亚、非洲 到 西亚、大洋洲 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原苏联西部欧洲部分流向乌拉尔山以东, 美国东北部流向西部、南部 日本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 3 / 5 地理2
巴西向西 德国向南 按移动方向分类分: ①农村到农村;②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的迁移形式);③城市到城市; ④城市到农村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
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 ②战争(战争难民)、
③政治中心变革等(如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首都的变更)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4.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
1954~1984年中国人口迁移
特点 —— 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量小 主要是国家政策有组织的迁移,自发迁移少.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
方向:由东部地区的城市到西部和边疆地区。由东部农村到西北和东北等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
1、特点 —— 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量大。流动人口增多,自发迁移为主. 2、目的: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分配工作
3、人口迁移方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③从山区到平原 4、人口迁移原因: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
第二,放松户籍管理制度。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利: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
②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③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不利: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迁入地:利: ①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②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 ③改善综合环境
不利:增加人口,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4 / 5
地理2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2.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初婚年龄的大小 婚姻的稳定程度 宗教 3.中国文化与人口 婚俗制度 逐渐革除的陋习 早婚早育 多子多福 生育 多育多子 重男轻女 “学而优则仕” 重农轻工、轻商 安土重迁 发扬光大的文化 晚婚晚育 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 少生、优生 全民皆商 “四海为家” 积极意义 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力;积累社会财富 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类联系日益密切;社会文化交流频繁;促进经济的发展;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现象 早婚盛行,生育时间延长 晚婚乃至不婚、不育 较稳定 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 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提高出生率 降低出生率 提高出生率 降低出生率 提高出生率 婚俗 为了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父母在、不远游” 人口流动规模空前 婚姻地域范围扩大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