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水产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手册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二)加强养殖管理

?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是提高单产较好的措施。放养 密度越高的池塘,发生鱼病的机率越大,根据不同的鱼类之间有着不同的食性和栖息特点,合理混养,对预防鱼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合理的投饵施肥: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常用肥水剂有

?严格管理制度:定时巡塘,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尤以早晨巡塘最为重要。要经常性的改善鱼塘卫生环境,勤除杂草、残饵和死鱼,定期消毒,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三)药物治疗 1、鱼体消毒

即使是健壮的鱼种,也难免有病原体寄生,所以在鱼种放养前,最好进行鱼体消毒。通常采用洗浴法,将鱼放在浓度较高的药液里,经短时间药浴,杀死鱼体上的病原体。药物有食盐、“水菌净”、“菌毒双效灵”、“菌毒双杀”、“菌毒净”、“敌百虫”。

2、食场消毒

食场是鱼群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寄生虫和病原菌密集之处,故经常性地食场消毒,是有效地防病措施之一。常用的方法有悬挂法和泼洒法两种。常用药物有:“水菌净”、“菌毒双效灵”、“菌毒双杀”、“菌毒净”、“高效菌毒灵”。

3、水体消毒

在鱼病流行季节,应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以杀死水体中或鱼体上的病原体。常用的水体消毒药是:“水菌净”、“菌毒双效灵”、“菌毒双杀”、“菌毒净”、“高效菌毒灵”。

4、定期投喂药饵

一些内脏器官的疾病,需要应用内服法来防治,将药物拌入饲料中投喂。目前常用的内服药物有:“菌必治”、“暴血停”、“武四止血宁”、“整肠舒”、“鱼虾康泰”、“阿苯达唑粉”、“三黄散”、等。在日常的饲料投喂中,定期内服“消食保肝宁”、“肝胆康”等保肝护肝药物,再结合每天投喂一餐“水产多维”,可以显著增强鱼类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做好药物预防工作,实际上是鱼病防治常规管理工作之一。经验表明,坚持药物预防所花的药物预防经费要比发病后的治疗药物费用节省,而且鱼产量远比未防病的高。

在养殖鱼类过程中,应贯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预防措施既要注意切断传染病的来源途径,又要尽可能地阻止病原体的传染和侵袭,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为养殖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章 水质管理技术

一、水质管理的意义

水石水产动物的生活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抵抗疾病的能

力。每种水产动物都有自己适合的水质条件,满足了才会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水质的某些指标超出其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可使水产动物生长缓慢,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下降;重则能造成水产动物应激、过敏,甚至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养鱼先养水,养好水石养鱼成功的一半。

影响水质好坏的化学指标主要有::PH值、溶解氧、总碱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有机物耗氧量等指标。这些指标都必须满足水产动物的要求。重金属、农药、化工污染物等,如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则不利于养殖生产,应加以改良。因此,水质的化学指标应定期检查,分析。如果存在问题应科学处理。若单凭生产经验判断,往往出现错误,可能会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影响水质好坏的生物因素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指标。这些指标要求水中不含有毒的甲藻、蓝藻、金藻等,若有应控制其发展;浮游动物的数量也要合适,如果过多则水质易变瘦,甚至出现严重浮头;底栖生物应以满足鱼类饵料生物的要求为主,幷防止底泥厌氧分解而过多产生有毒物质。总之,水体生物因素应有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必须符合以促进鱼类快速生长为目标,并且保持长时间的平衡,否则会造成养殖水体多次水变,严重时会造成泛塘。

综上所述,科学检测水质,准确记录分析,可以告知养殖人员水质的状况,为正确改良水质、鱼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因施肥、投饵、用药等日常管理失误而造成的鱼类死亡损失。

二、怎样判断水质的好坏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渔民把好水概括为:肥、活、嫩、爽。肥就是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大,且鱼类容易消化;活就是水色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常有变化,这时浮游植物属于繁殖盛期且鞭毛藻类占优势的标志;嫩就是指水鲜嫩不老的意思,这是浮游植物种类好且不衰老的反应;爽是指水质清爽,无浮膜,浑浊度小,是水质无污染,水中溶解氧充足,水体达到正常生态平衡的反映。

水质的好坏还可以通过水色水华得到正确的观察。水色指水体所特有的颜色,通常认为混养塘一褐色水较好;主养吃食鱼的池塘,水色以淡绿色较好;特种养殖的水色以绿黄色或黄绿色较好。水华是浮游生物繁殖到一定程度时,水体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花纹,一半认为较好的水华有:绿色带状水华、三级云彩装水华、黄色溶液状水华等。

三、水质变坏的标志

水质变坏一般发生在炎热的夏季,由于投料、投草、施肥量过大,水中的腐植质过多,进而分解等原因引起。其主要标志是:

1、水色呈黑色且带臭味,是池水中腐植质严重超标,进而分解过快引起。这种水质往往偏酸性,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和生长,对鱼类生长有害,若不及时增氧,有可能造成泛塘。

2、水中出现绿色沙粒状浮层,这是水中蓝藻大量繁殖的标志,蓝藻不能被鱼类充分消化利用,而且当其老化死亡后,会放出生物毒素,并且大量消耗水中的溶氧,往往容易造成毒鱼性浮头,在生产商应加以注意。

3、水面出现大面积油状浮膜,是池水中生物失望腐败后的脂肪体,粘附上水中污物后形成。颜色多以灰黑色常见,鱼吞食后,易引起肠炎;同时浮膜长期大面积覆盖,易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和作用而

降低水中溶氧。

4、水面上常有气泡上浮,池水发白带腥臭味,这是因为底泥种有机质含量过高,底层水长期缺氧,有机质厌氧分解后产生大量碳酸气、硫化氢、氨氮、沼气等造成,这些气体毒性较大,对鱼有相当大的危害。

5、鱼类活动反常,如:鱼类每天浮头提前,且日出后迟迟不下,或鱼类长时间在进水口集结,吃食量逐日降,也是水质变坏的具体反映,应及时化验幷采取措施。

如果发生以下现象,又检查部出鱼病,则是池水转坏的征兆,应加强管理、科学实治,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调节水质的主要措施

1、提高水中溶解氧

A、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 B、经常定期加注新水 C、适时开动增氧机

D、选用三效灵消毒,同时可提高水中溶氧 2、调节水体PH值

A、水质偏酸:全池泼洒生石灰

B、水质片碱:全池泼洒氯杀宁消毒,或采用过氧乙酸消毒,或使用醋酸降碱 3、降低氨氮

A、降低水的PH值,减少氨氮浓度 B、适量换水,稀释氨氮浓度

C、使用肥水宝、塘中保肥水,可逐渐降低氨氮的浓度 D、泼洒塘毒净壳降低氨氮的毒性 4、降低亚硝酸盐 A、尽可能多换新水 B、保持水中高溶氧

C、使用三效灵黄昏泼洒,每天一次,连用两次,可有效氧化水中亚硝酸盐 5、降解硫化氢

A、使用塘毒净化全池泼洒 B、定期换水

C、清除塘底的有机底泥 D、合理泼洒适量氯化亚铁 6、调节水色透明度

透明度最好保持在20-40厘米为宜。水质偏瘦可用肥水宝肥水;水质过肥可用净水宝瘦水,同时也可加注新水。

第四章 水产养殖常见鱼病的防治

1、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图1) 【病原】呼肠弧病毒。

【流行】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危害草鱼鱼种要比成鱼大,青鱼也有发病。该病是鱼种培育阶段广泛流行、危害极大地病毒性鱼病,从2.5-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往往造成大批草鱼死亡。每年6-9月,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随之消失。

【症状】在草鱼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以下症状:?剥去鱼体表皮,可见肌肉点状出血或全身肌肉充血呈鲜红色,对着太阳光看时尤为明显。与此同时,鳃瓣失血变白,这种症状一般在较小(体长7-10厘米)的草鱼种中常见。?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眼眶等明显充血,但体表充血不明显,这种症状一般在较大(13厘米以上)的草鱼鱼种中常见。?鱼的肠道全部或部分呈鲜红色,但体表和肌肉症状不明显。这三种症状分别为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出血病。三种类型症状有时也混杂出现。

【防治方法】

(1)可注射草鱼防治疫苗 (2)外用消毒剂内附药饵

外用:“渔瘟灵”、“抗暴灵”4-5亩/米,“菌毒双杀”、“菌毒双效灵”2-3亩/米 内服:“菌必治”、“暴雪停”、“三黄散”、“维生素K3粉”,详见产品说明书

(3)调水:若水质差,则用“水质解毒保护剂”或“解毒改水宝”、“活水爽”等产品

2、烂鳃病(又称“乌头瘟”)(图2) 【病原】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

【流行】此病在草鱼、青鱼、鳙、鲤等鱼都可发生,但主要危害草鱼。此病在全国各养鱼地区终年出现,在水温15℃一般少见,20℃以上开始流行,28-35℃是最适宜流行。尤以夏季多常与肠炎病同时并发。

【症状】病鱼常离群独游水面,行动缓慢,食欲减退或不吃,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肉眼检查,病鱼鳃丝腐烂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面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防治方法】 (1) 外用:“渔瘟灵”、“止血烂鳃灵”、“菌毒双效灵”、“高效菌毒灵” (2) 内服:“多菌灵”、“菌必治”、“武四止血灵” (3) 调水:“水质解毒保护剂”“活水爽”“EM菌原液”

3、肠炎病(图3)

【病原】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此病在草鱼、青鱼中非常普遍,鲤、鳙中也有发现,尤其对当年草鱼和一龄青鱼最易得病,死亡率高,一般在50%左右,有的鱼池可达90%以上。此病中有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主要是1-2龄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往往和细菌性烂鳃病同时并发。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似火山口,严重时鳍条亦蛀蚀破坏。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成紫红色,场内一般无食物,含淡黄色的粘液或血脓。病鱼失去食欲,行动缓慢,离群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 (1)外用:“渔瘟灵”+“食盐”复配,“高效菌毒灵”、“菌毒双效灵” (2)内服:“武四止血灵”、“整肠舒”“、多菌灵” (3)调水:“解毒改水宝”、“EM菌原液” 4、赤皮病(图4)

【病原】病原体为荧光假单孢菌。

【流行】此病广泛流行,遍及全国各养鱼区,每年放养及捕后最易发生此病;因为鱼的皮肤在捕时及搬运过程中受伤,病菌乘机侵入鱼体。严寒冬季,水温很低,鱼的皮肤也会冻伤而感染此病。此外,鱼在水中与固体物摩擦以后,伤口而发生此病,此病从早春至严冬终年可见,常与肠炎并发,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症状】鱼体出血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基部充血,鳍的稍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也被破坏(亦称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坏状斑,鳃盖中部有时色素消退或烂去一块,有时鱼的肠道亦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 (1)外用:“菌毒双杀”、“菌毒双效灵”、“菌毒净”、“渔瘟灵”、“络合铜” (2)内服:“多菌灵”“菌必治” (3)调水:“水质解毒保护剂”、“优藻素”

5、细菌性败血症(又称暴发性出血病)(图5)

【病原】病原体为嗜水气单孢菌和温和气单孢菌。

【流行】此病主要危害鲫、鲢、鲤、鳙、鳊,鲮等也感染此病。该病可使鱼类在三四天内出现大批死亡。2月底至11月均有发病,以5月下旬至9月为甚。

【症状】病鱼离群狂游、暴躁不安,鱼腹部或体侧有点状或块状充血,腹部肌肉充血,鳃盖、鳍基、下颌、眼眶充血,鳃丝发白,肛门红肿外突,腹腔有腹水,肠道内有少量食物或无食物,肠壁薄而透明,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红。

【防治方法】 (1)外用:“渔瘟灵”+“食盐”复配,“渔瘟灵”+“络合铜”复配 (2)内服:“武四止血灵”“暴血停”、“多菌灵”、“整肠舒”

6、白头白嘴病(图6) 【病原】病原体为粘球菌。

【流行】该病通过接触感染,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鳙、鲤等鱼苗和夏花鱼种。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一日之间能造成数千上万的夏花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发病原因与水质不良、病原体大量滋生、密度过大、缺乏足够的适口饲料以及鱼体抗病力降低等因素有关。

水产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手册 - 图文 

(二)加强养殖管理?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是提高单产较好的措施。放养密度越高的池塘,发生鱼病的机率越大,根据不同的鱼类之间有着不同的食性和栖息特点,合理混养,对预防鱼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合理的投饵施肥: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常用肥水剂有?严格管理制度:定时巡塘,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尤以早晨巡塘最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dxah8ahuz3uh255bmq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