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二年级下册质量标准教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二年级下册

一、学期内容目标

(一) 知识技能

数与代数

内容:有余数的除法(P2~10页);万以内数的认识(P13~27页);万以内数的口算(P28~30);估计(P31~33);万内数的加减法(一)(P46~61页);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P65~83页);解决问题(P91~96页)及总复习中的相关内容。

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5)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几百几十加减几十、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和不退位的)。

(6)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混合运算。 (7)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8)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 图形与几何 1.图形的认识

内容:千米、分数、毫米的认识(P35~44页);观察物体(P62~64页);图形与拼组(P84~90页)。

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3)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 (5)能结合实际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统计与概率

内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课本98~104页)。 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综合与实践

内容:奇妙的动物世界(课本45页);智慧广场——简单的周期问题(课本11~12页);智慧广场——数字谜问题(课本82~83页);漂亮的花朵(课本105页)。

目标:

(1)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谜”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4)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类统计的方法。

(二)数学思考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认识万以内数及比较相关数大小的过程,感受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4.在解决简单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5.在对长方形及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6.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工具性,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三)问题解决

1.能用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统计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5.经历观察、操作、画图、计算、推理等活动,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6.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情感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单元质量标准

第一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一

质量标准

1.在平均分若干物品的过程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能正确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结合具体情境,在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中,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理解余数与除数关系中的重要性。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案例

案例: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册P2~3信息窗1)。

【说明】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且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具备了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如果没有丰富的直观感受,很难形成清晰的概念,尤其会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造成困难。因此,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意义的基础,要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注重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及作用,体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教学建议】

1.情境引思,提出问题

出示郊游情境图,他们准备了哪些食品?他们会怎样分这些食品? 谁能提出帮图中小朋友平均分食品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意图: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探索兴趣,同时联系以前学过的除法的意义,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明确要分什么,怎样分,为后面分的结果中商与余数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从学生提的众多问题中选择最简单的进行解决:12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为什么用除法算?除法中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再解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意图: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便于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同时渗透从

简单入手的数学研究方法。]

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除法算?分的结果会是什么?先猜想。

[意图:猜想是为了引起新旧知识的冲突,让学生发现用以前的知识能列式但不能表述出分的结果,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用小棒分一分,交流中重点思考: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了? [意图:通过动手分小棒,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感受余数产生的必要性。] (3)根据分的过程尝试写出分的结果,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再教学规范写法,并结合操作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以及读法。

[意图:引导学生尝试写出结果并交流想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操作经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算式中各数的具体含义。]

3.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小组分工,继续分其他食品,并写出算式。

交流后观察算式,把算式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根据。

再观察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发现?余数可以比除数大吗?为什么?余数和除数一样大,可以吗?

[意图: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然后交流分法,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第一次观察算式分类是为了找不同——有或没有余数,也是分类的标准;再观察有余数除法算式是为了找相同——余数比除数小,交流探讨中结合现实情境深刻认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信息窗二

质量标准

1.经历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体会有余数除法与以前所学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并运用“用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

二年级下册质量标准教材

二年级下册一、学期内容目标(一)知识技能数与代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P2~10页);万以内数的认识(P13~27页);万以内数的口算(P28~30);估计(P31~33);万内数的加减法(一)(P46~61页);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P65~83页);解决问题(P91~96页)及总复习中的相关内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dpmw46bs20zdc523xwm17c19373fh00gq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