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浅释》-第5课-讲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浅释》第五课

酿杰钦布作旦涅咪香 荣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巴嘎达鄂灿图谢么到 敦巴图杰坚拉香擦洛

内钦热俄贼诶香堪色 坚花图吉新拉耶拉们 晋美彭措夏拉索瓦得 共觉稻巴颇瓦辛吉洛

丹波道博丹巴夏吉嘉 涅沃色界班哲杰迸宙 帕白希求德么囊若德 永夏希阿荣博索瓦得

十方恒沙佛 六通照知我 今秉二尊教 广开净土门

各位道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浅释》第五课。正式讲闻之前,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并如是作意: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无上圆满佛果,我要以菩提心摄持来如理如法地听闻。

结合净土法门来说:“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

在讲解新课之前,首先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

1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圣境五台山大净土中 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 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

佛法教主本师释迦王 八大近侍智成王臣友 诸多印藏大德游舞身 普现希阿荣博诚祈祷

上堂课我们已经圆满讲解了《观经四帖疏》的“七门料简”。

第一,介绍佛开演《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的缘起;第二,解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的题名;第三,指明《观经》的地位——此经属于菩萨藏,宣讲的是顿教法门了义的法;第四,《观经》是佛陀以娑婆世界教主的身份亲自宣说的;第五,《观经四帖疏》中对定散二善的划分——定善对应的是第一观到第十三观,散善对应的是第十四观到第十六观和“净业三福”;第六,善导大师对于《观经》所应机的众生进行了辨析,确定《观经》中提到的“十念往生”真实不虚,是佛的究竟密意,是在今生今世就可以成办的往生功德;第七,介绍了韦提希夫人等于何时获证无生法忍。

上堂课我们还对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答疑。疑惑的要点集中在担心临终或中阴境界现前时,冤亲债主或是魔的化现前来干扰自己。其实,如果我们生前能够努力地依靠《观经》进行修持,那么临终时现前诸多瑞相与经论所说相符,是正相,会更加坚定且增上我们的信愿;如果临终时确有冤亲债主误导或是干扰我们,这也是自己恶业所致,届时完全由业力牵引,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所以,临终时是冤亲债主障碍,还是随善业感召现前佛菩萨接引,主要是观待我们生前的修行。

还有人疑惑:依照十六妙观起修,观想极乐世界的正依庄严,是不是一种著相?答曰:“著相在心,不在外。”另外,诸多经论中都提到净土难信易行,是什么原因导致净土难信?一方面是外在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内在的障碍,比如妄自菲薄,或是对轮回存有不正确甚至是颠倒的见解,这些障碍会导致我们无法趋入净土法门的学修。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印光祖师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方法:第一,要深信持佛名号的功德;第二,要广阅净土经论;第三,要能虚心参承净土善知识。希望大家针对这几个方面反观自心,看看自己现在是否具足信心,是否对闻思有热情,是否有足够的因缘和福报依止善知识。如果我们具足这三方面因缘,那么在修学净土的道路上就会非常顺畅。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彻悟禅师的一段教言:“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卷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意思是说修净业的人要具足十种信心。上堂课我们讲解了前两种信心:第一,信生必有死;第二,信人命无常。对应大圆满前行的四个共同外前行来说,即“寿命无常”。

有的道友会有这样一个疑惑:有没有必要在修净土的同时修加行?修净土也要思惟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虽然我们目前可能并没有正式以座上修的方式去修四个共同外前行,但如法如量的修持的确可以使我们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而修

2

学净土又非常重视欣厌二门——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如果我们对娑婆世界没有足够的出离心,那么所谓的欣求极乐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所以即便自己没有因缘正式修加行,但是通过修习共同与不共加行而生起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以及福慧资粮,同样也是修净土法门所应具足的。虽然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希望大家能够反复地观察自己是否具足出离心、菩提心、资粮、信心,如果尚有欠缺,应该如何生起并稳固增上。

【本课思考题】

1.依照《观经四帖疏》科判,本经可分为哪五部分? 2.什么是证信序和发起序?

3.结合讲记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如是我闻”。 4.解释本课所讲经文原文(发起序——化前序)。

5.如何结合“因果不虚”理解轮回路险,反观自心是否真正生起对轮回痛苦的怖畏心?

今天我们正式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我们在学习“七门料简”时已经解释了本经的经名。“佛”独指释迦牟尼佛;“说”有两层含义,即“应愿随缘”(应众生心念、随众生因缘使其得到相应的利益)和“悦可众心”;“观”是指起用我们的智慧来进行妙观,以净信的双手持智慧之炬,照见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之事;“无量寿佛”涵盖了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和依报庄严,是我们所观的对境;“经”即修多罗藏,有贯穿义理、摄持众生、恒常不断等含义。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地复习之前的讲记。

在正式讲解经文之前,我们首先对本经的译者进行简单介绍。本经是由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翻译。

“宋”,这里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朝刘宋政权时期,那是一个战争不断的时代。

“西域”指古印度,古时候也称为天竺。

“三藏”指三藏法师,一方面自己精通经、律、论三藏,另一方面能为别人宣讲三藏。

“疆良耶舍”是梵语直译,就是此经译者的名字。传记中有关他的记载不多,有记载说他“性刚直,寡嗜欲,善通三藏”。疆良耶舍于刘宋初期到达京城,当时的皇帝对

3

他赞叹有加,而且特意安排他在一处精舍安住。在此期间,有一位叫含的出家人祈请疆良耶舍翻译了《观经》,他还翻译了一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这两部经典都收藏在《大正藏》中。

通常在经名和经文正文中间会标注译者的名字。我们读到他们的名字或看到他们的传记时,一定要毫不吝啬地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大家所熟悉的汉地本土译师玄奘三藏法师、义净三藏法师等,以及其他民族的译师鸠摩罗什大师、不空三藏法师、安世高法师等。学习过外语的道友应该知道,即便是学英语几十年,做到以“信、达、雅”的原则把英语作品翻译成汉语,或是把汉语作品翻译成英语都是难度很大的事。而且这些译师所处的时代,常常是战乱纷飞,交通不便,经文的流通和保存也非常困难。这些大译师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去西域取经,或是来到汉地弘扬佛法,才令佛经得以留存于世间,留存于具信者的心相续中。以《观经》为例,我们有共同学习的机会,一方面要感恩自己多生累世的福报,另外一方面则真心感念这些大译师以及参与保存、流通这些经书的所有善知识的恩德。大家以后读诵经论时,应该把译著者的名字也读一读或者心中忆念,同时发自内心地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如前所说,这次讲解《观经》的次第为:科判、原文、译文、注释、实修引导。希望大家学一段,就要把这一段经文的意思踏踏实实记在心里,进而指导自己的实修。

科判

依《观经四帖疏》的判分方法,《观经》分为五个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得益分;四、流通分;五、耆阇一会,又分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有其他一些高僧大德按照传统“三分科经”的方法将《观经》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在此,我们将按照善导大师的判分方法来学习。

三分科经

“三分科经”是指将一部经文分为三部分:第一,序分,通常是指开演这部经的缘起,是佛陀自说,或是佛陀接受弟子的祈请而说。第二,正宗分,即“正陈所说”,是指这部经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三,流通分,即“欲以所说,传布末代,叹胜劝学,付传于后”,是指如何将这部经流传于后世,使末代众生获得利益;还包含对这部经的赞叹,以便令众生了知其功德继而增上信心欢喜受持。

这种“三分科经”的方法源于晋朝道安法师讲经时的规矩。由印度的大论师所造的《佛地经论》中也将科判分为三分,即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这种划

4

分科判的方式与道安法师使用的方法大致相同。道安法师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说。其实最初中土的出家人是从师姓。比如某位出家人的上师来自天竺,那么他就姓“竺”;如果他的上师来自大月氏,那么就姓“支”。各位上师门下的徒众姓氏都不一样,从而会产生不必要的分歧。道安法师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所以提议自此之后出家人一律以“释”为姓。

一、序分

序分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叫证信序,一个叫发起序。这在很多经文里面是相通的。大家在读《华严经》《法华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等诸多经典也会发现这两种序文的类型。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

证信序

证信序者,阿难禀承欲传末代,先对众生言,如是法我从佛闻。证成可信名为证信。 证信序是阿难尊者秉承佛陀的教言和嘱托,把这部法流转于末代众生,使末代众生受益,所以他会先对众生说“如是法我从佛闻”,简称“如是我闻”。以这句话来证成这一部经的可信性,所以称为证信序。

发起序

言发起者,佛将说经,先托时处,神力集众。起发所说名为发起。

证信序后面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主旨,比如,佛陀将要演说经法的时候,有时候是弟子请法,有时候会假借一时、假借一处;或者是以大神通,有时是放光微笑,有时是大地震动,以“神力集众起发所说名为发起”。佛陀将要演法之前,会有一些不共的缘起,称为发起序。

大家在读其他经的时候,也可以去对照一下这两部分,对于理解这一部经的结构脉络会有很大的帮助。

按照《观经四帖疏》当中的判分方法,证信序对应的是“如是我闻”,发起序对应的是“一时佛在王舍城……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如是我闻”是“通”,从共同的角度来说,几乎所有经文的证信序都是“如是我闻”。发起序是“别”,从不共的角度,每部经各自有其不同的缘起。这叫作“通别有异”。

(一)证信序 【如是我闻】

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学习:首先解释“如是我闻”;第二,在大部分经文前面

5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浅释》-第5课-讲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浅释》第五课酿杰钦布作旦涅咪香荣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巴嘎达鄂灿图谢么到敦巴图杰坚拉香擦洛内钦热俄贼诶香堪色坚花图吉新拉耶拉们晋美彭措夏拉索瓦得共觉稻巴颇瓦辛吉洛丹波道博丹巴夏吉嘉涅沃色界班哲杰迸宙帕白希求德么囊若德永夏希阿荣博索瓦得十方恒沙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doui7wr851lh1d7s0l19lpyv23wp8008k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