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张海燕
【摘 要】摘 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重要意义,并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建设,要把握舆论导向,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队伍建设等建议。
【期刊名称】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年(卷),期】2016(000)025 【总页数】2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 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发达国家重视程度较高,普遍把对国民的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项根本内容来抓。当代大学生承载着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追求和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恰恰利用这一点,把单纯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通过网络、游戏等多种手段诋毁改革开放成果、否定伟人功绩,使某些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形态发生偏离,从而动摇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与决心,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 网络舆论热点的控制力不足
快捷传递大量信息内容的互联网是群众经常用来表达民意的工具。一些敌对势力常常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散播谣言,上传反动言论,进行攻击,各种错落不齐的信息纷纷流入互联网,妄图破坏国家秩序和社会稳定。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判断力不足、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群体,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信息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并快速扩散。因此,作为高校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网络舆论热点,探析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主动应对各种可能扭曲和误导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不利因素。 (三) 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倾向
当前,高校大学生受到经济大潮、社会转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环境优越,并未受到艰苦生活的磨炼,有时还会受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爱虚荣,摆阔气,急功近利,学习懈怠,贪图享受,害怕吃苦的状态,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目标的最大追求,这样会对实现共产主义的认识更加迷茫,动摇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
二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的需要
数字化、信息化的生长环境,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这一代大学生从小就开始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环境的复杂性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群众思想活跃,乐于接受
新事物,他们作为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文化传承、思想传播的主流群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仅是意识形态教育和创新的实际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 应对各种信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冲击的需要
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丰富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但客观来看,其具有两面性。首先,网络等新媒体冲击了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使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发生淡化;其次,网络媒体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反复渗透,冲击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方法;再次,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抢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应对各种信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冲击。
(三) 构建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学生的整体质量呈下降趋势。同时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物质其础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二是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紊乱;三是价值取向自我化、功利化。因此,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构建和谐国家的其本前提。
三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几点建议
(一)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但实际效果却与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相适应,究其根源,不外乎学生兴趣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一方面,
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准确的解释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自觉意识到:政治理论课是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学生的自愿认同,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不再是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切实提高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二) 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在全球化、网络冲击、社会转型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成国家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我们要借助各类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媒介传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培养和巩固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三) 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建设
网络媒体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造了强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网络这块阵地,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开展立体式、多元化宣传,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建立特色网站,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网络传播正能量典型,传递真理,对网络舆论要正确引导,优化网络文化环境,还要借助网络发展的技术优势,实现网络新媒体教学,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可以建设微信平台、博客、微博、人人网平台、QQ群、手机报、校园网、等新媒体网络,每天向大学生推送图文新闻,并提供大学生所需要的信息查询业务,多渠道畅通了与广大学生的沟通机制,将网络神经脉络触角根植于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
(四) 把握舆论导向,丰富教育内容
高校要通过充分整合各类网络媒体资源,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路径,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重点建设网络新媒体有效掌控、正面引导的新格局。内容上要发展优秀的网络文化,丰富网络教育内容。方式上要通过寓教于乐方式,利用学生平时接触最多、最喜欢的网络平台,开设大学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专栏,有效发挥新媒体融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为一体的传播优势,向大学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大学生潜移默化的认同。
(五)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队伍建设
引领全校师生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学校党委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努力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院两级负责、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格局。作为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从制度和政策上鼓励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熟读马克思主义其本著作,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帮忙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坚定政治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结语
在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的复杂环境下,加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问题并保持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帮助大学生
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校园思想阵地、凝聚广大学生共识。 参考文献
[1] 王杨.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1-94.
[2] 陈联俊.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理论考量[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169-171.
[3] 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 山东大学.2012. [4] 揭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前沿, 2014,Z3:133-135.
其金项目: 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网络媒体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6lslktmks-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