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实质和焦点
长期以来“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一直是经济发展中十分热门的问题。
尤其是在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更是倍受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典型的就是杨小凯和林毅夫的论战。
“林杨之争”的实质和焦点其实就是“技术模仿”和“制度模仿”的争论,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于如何宪政转轨。杨小凯先生在他著名的《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和劣势》的文章中有个著名论断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经常谈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他们很少注意西方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后发劣势。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又被称为'对后起者的诅咒'。它是指下列现象:经济发展中的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因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痛既得利益,更多模仿技术的空间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缓。这种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的策略,短期效果不差,但长期代价极高。” 其最后的结论是:真正要利用后发优势应该提倡“制度兴国”,“民主宪政兴国”。而林毅夫先生认为“技术模仿”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的必备条件,因此林先生用大量篇幅来证明“技术模仿”的重要性,同时也举了那些虽然实行了民主宪政却没有繁荣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的例子来反驳制度模仿。
因此总结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实质和焦点可以概括为:要不要“制度模仿”,以及“制度模仿”是不是首要的?如果只有“技术模仿”而没有“制度模仿”,或者“制度模仿”不及时的话,那么会不会转化为“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实质和焦点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实质和焦点长期以来“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一直是经济发展中十分热门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更是倍受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典型的就是杨小凯和林毅夫的论战。“林杨之争”的实质和焦点其实就是“技术模仿”和“制度模仿”的争论,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于如何宪政转轨。杨小凯先生在他著名的《经济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