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自理能力训练中的程式化
作者:王立辉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04期
智障即智力残疾,指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智商低于70),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困难。智障是永久的缺陷,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病,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
智障儿童学习能力低下、感知觉迟钝、缓慢、语言发展迟滞、注意力不集中,抽象思维能力极差,记得慢忘得快,以机械记忆力为主。智障儿童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对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应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以进入社会生活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融入一些读、写、算等学科知识的生活能力训练。这样,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减轻社会负担,对智障儿童今后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自理能力训练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应该坚信,作为儿童,智障孩子同样有着发展的潜能,因而他们是可教育或是可训练的。通过教学和训练,他们很多可以自理,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我们切不可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或者因为训练过程的漫长、艰辛而放弃对他们进行自理能力的训练。 二、明确训练内容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脱衣、进食、个人卫生、大小便、收拾餐具、整理物品和打扫卫生等自理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自理技巧,照料个人的起居、饮食和个人卫生,应付生活上的需要,并在训练中加以强化,使其形成习惯。 三、程式化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程式化训练是说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智障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做事,一步也不能改变。日复一日,经过反复训练,重复实践,让训练的行为在身上固定起来,成为儿童自己的固有模式,形成一种习惯。这样训练的行为就会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进而达到训练目的。
1、系统地规划训练流程。
由于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训练时,我们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比如:
穿衣服训练:(1)把衣服的领子朝外,抓住领子;(2)再把衣服翻过来,顶在头上;(3)把右手伸进袖筒里;(4)把左手伸进袖筒里;(5)把衣服的下摆对齐;(6)从下往上扣纽扣。
脱衣服的训练?:(1)解纽扣(或拉链);(2)分开前襟;(3)左手拽右袖,右臂顺右袖退出;(4)右手拽左袖,左臂顺左袖退出;(5)右手拿衣服领,将衣服放好。 穿鞋训练:(1)右手拿起鞋;(2)将右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4)把右脚指头对准鞋口;(7)把右脚伸进鞋口;(8)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9)伸出右手食指插入鞋后跟;(10)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
洗脸训练:(1)拿洗脸盆到水龙头处;(2)用右手打开水龙头(打开一半即可);(3)接水到脸盆一半;(4)双手捧一捧水;(5)由上到下将脸弄湿;(6)右手拿香皂,放于左手心;(7)双手搓,手上出现香皂沫;(8)放下香皂;(9)双手由上到下洗脸;(10)双手捧清水洗掉香皂沫;(11)用毛巾将脸上清水擦掉。
进食的训练:(1)洗手、坐在桌前;(2)左手扶住碗;?(3)右手拿好小勺;?(4)舀一小口饭送到嘴里;?(5)舀一勺菜送到嘴里;?(6)吃完饭后,擦嘴、洗手、洗脸等等。
2、布置环境
训练学生自理能力时要注意要在模拟的环境中训练,学生会更易接受。布置学校环境时,考虑到要遵循智障儿童教育的直观化原则,采取各种直观的手段,在丰富学生表象的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与已有的表象发生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要把实物和文字结合起来,在不同的物品上贴上标签,比如让学生在扫地的时候可以看到扫把上有“扫把”两个字,在开门的时候看到“门”这个字等等,这样一来,就有意无意的让学生把文字和实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联系,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做到:看到实物想到文字,看到文字找出实物。 3、寓教于乐
把自理能力训练寓于游戏中,设计与训练内容相关的游戏,让智障儿童参与进来,学生身临其境,从游戏中学习知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印象深刻,效果更显著。
4、因材施教
由于智障程度不同,智障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智障儿童,培养目标要有所差别。
四、程式化训练注意事项?
1、程序化训练内容按一日生活的规律组织好,使之程序化,让孩子自然地去做。如早晨起床后穿衣服、穿鞋袜、刷牙、洗脸、梳头、吃早饭。让一系列生活自理活动,按一定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孩子一项接一项按次序地学与练,强化动力定型,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应将各种技能或活动分解成很小可操作的一步,手把手教孩子或向孩子解释,注意每次的教授的方法和过程都是一致的。
3、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
4、教育内容环境化,就是根据智障学生接受慢,遗忘快的特点,将教育培养的内容,尽量的贴在教室里或走道上进行环境强化刺激。
5、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要与学校充分配合,要有充分的耐心,训练放低要求,要做好高投入,低产出的准备,要为孩子迈出的一小步而高兴,为孩子的细小进步与改变而惊喜,并多给予赞赏。
总之,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经过一两次训练就取得显著效果,家长和教师要对其进行反复训练,要有耐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细致地指导、帮助、扶持,不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失败,而灰心放弃。手把手地教,手把手地练,滴水穿石,总会有成功希望。扶的最终目的是不扶,在培养智障生自理能力中,教师要寓放于扶,扶中有放,扶放相济,边扶边放先扶后放。由帮扶到独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智障学生自理能力训练中的程式化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