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定位专业建设目标
2015-2018年的4年建设期,金融管理专业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将迎来新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要基本达成“国领先、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品牌建设目标,成为在国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专业,在中国南部树立起一面高职金融专业建设的旗帜,满足金融强省和金融强市对于职业金融人才的需求。 专业建设目标:打造“国领先、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职金融专业,专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人才培养模式和部分课程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适应移动互联时代需要的网络教学资源得到广泛的应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课程和体制机制等支撑条件实现跨越式提升,把金融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省高职教育的品牌专业,适应金融产业信息化和国际化需要,为金融强省和金融强市培养一流的一线金融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按需培养,适度超前,主要面向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培养一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和热情服务的职业素质,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综合金融业务技能(柜面、咨询、营销、客服、理财等业
. . .
. .
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能适应金融机构一线岗位的工作需要,且能与时倶进。要尽力培养和育成学生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使其初步具备国际交流和处理国际业务的能力。 (二)突出专业建设三大特色
首先,突出信息化特色。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学习无处不在的新形势,将学习资源从PC端拓展到移动终端,对所有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进行新一轮信息化改造。一是升级现有教材,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推出本专业原有系列项目课程教材的第三版,通过教材在移动互联条件下运用二维码技术的立体化,实现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对接。二是升级现有课程资源,将已经形成体系的国家、省、学校各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资源库的各种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和颗粒化处理,通过教材边白二维码将教学容与教学资源对接起来,教学资源通过扫码随扫随看,实现真正的教学资源立体化和学习无处不在。三是升级现有各种业务训练平台,如:银行柜台业务平台、信贷风险控制平台等,将平台软件移植到移动终端,将互联网+条件下的各种金融产品集成到移动终端,使学生在通过扫描二维码资源的同时,
. . .
. .
能够在移动终端实现对应的业务操作。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形态,借鉴翻转课堂原理,将讲授的容分散学习,将课堂变成讨论、操作、活动的场所。五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随时随地在进行的学习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提供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其次,突出国际化特色。专业的国际化是金融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金融行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行业环境,学习借鉴国外教育机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课程体系。以已经启动的与美国大学、华尔街金融机构、中国旅美金融协会共建的“国际金融数据分析中心”和与默西学院、Nassau社区学院的深度合作为核心,充分运用已经实现的学分互认的有利条件,通过国际化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借鉴美国金融专业课程改造本专业课程,首先是30个学分互认的课程要与美国同步更新与时倶进,时刻保持与世界金融行业前沿同步。其次是利用本专业群中美合作创新班由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默西学院45学分网络在线课程的机会,升级本专业的课程,同时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提升国际化水平。再次是利用美国教师来本校为中美合作创新班授课15学分的机会,采用教师跟堂听课以及与美国教师协同工
. . .
. .
作的机会借鉴美国的课程。二是充分利用中美合作运行国际金融数据分析中心的机会,全面采用华尔街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以英语为金融数据分析语言,以华尔街的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以大数据处理平台作为分析工具,保持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平台和数据与美国同步。三是利用本专业与美国多家大学达成的合作备忘录,批量派出教师到美国学习进修或到华尔街实习锻炼,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
再次,突出产学融合特色。在与企业已经形成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提升。具体建设容包括:一是校企协同共建组织机构,形成新的运行机制。通过实施市已经立项的特色学院建设,设立二级学院董事会,吸收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广发证券、中国人寿、美国德通环球等公司参加,借鉴美国私立大学董事会管理的做法,采用创新的机制运行,实现更深入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二是校企协同共建硬件设施,保持实训设施与企业设施的同步更新或适度领先。通过引进企业共同建设5号实训楼1楼800平米的金融服务大厅,实现真正的校中厂。通过与建设银行合作建设“E融通”创新的金融环境,实现实训场所的概念性超前。三是直接使用合作企业硬件设施,实现教学与工作的同步进行。根据协议共享中国
. . .
. .
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华泰证券等合作企业的运营场所和培训室,一方面作为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作为财经学院与企业共享的培训平台,建立开放、高效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四是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通过提升教学企业项目系列课程、综合技能训练系列课程以及顶岗实习课程,与行业企业协同建立开放、高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全面共享优质金融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型产学融合机制。 (三)推进专业建设八大工程
1.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育、引进相结合,专职、兼职相结合,本土与海外相结合,形成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既能开展研究又能从事教学、既有本土特色又有国际思维的层次清晰、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培育重点首先现有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学历、职称和岗位操作技能的提升,其次是有选择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国际化教学等;引进重点是博士和年轻的副教授、教授。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上是培育、引进相结合,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上,通过建设兼职教师人才库,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沟通和遴选,选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