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 .. . .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荣昌安富中学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有批判的部分,从中可以得到借鉴,也有继承的部分。当然,继承也不是毫无批判地硬搬和摸仿,而是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加以弘扬、改造和创新,使之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

一、“博文”“约礼”,德智并重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包括思想意识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前者的阶级性是明显的,后者中有的文化知识具有阶级性,有的则不具有阶级性。然而,作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包含教育目的、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等则在本质上具有阶级性。《论语》于此有充分反映。

在《论语》中,孔子十分强调“礼”,他明确地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和核心。孔子不仅多次地向弟子们讲解“礼”、“仁”的涵义和要求,教导他们遵“礼”、依“仁”,还提出了对弟子们的全面要求。孔子两次谈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即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献,并用礼节来加以约束规,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孔子也正是这样要求弟子的,所以颜渊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弟子们“弗畔”,这就是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很明显,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执

S. . . . . ..

.. . .. . .

守于“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朱熹于此注说:“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孔子在教学容上,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

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这从《论语》中孔子随时教育弟子们遵“礼”守“仁”可以看到。孔子明确要求弟子:“不知礼,无以立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关于“君子”的标准,《论语》多次谈及,总的就是遵“礼”守“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孔子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正因为孔子特别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所以当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时,孔子气愤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弟子进行德育的具体容很多,在《论语·季氏篇》中较为集中,他提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益者三乐”(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损者三乐”(骄乐、佚游、晏乐);“侍于君子有三愆”(躁、隐、瞽);“君子有三戒”(色、斗、得);“君子有三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上述这些,既有政治修养、道德人伦,又有处世为政、待人接物。

S. . . . . ..

.. . .. . .

二、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

作为人师的孔子,要求弟子们德智并重,也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德智并重,除了他在一生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礼”、“仁”,做君子式的儒者外,在教学态度上也是严肃认真的。

孔子要求自己和弟子们都服从于“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仁德,纵使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无论老师或学生都得遵循于“仁”。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教弟子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还教育弟子虚心向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的弟子评价孔子对事情的了解、知识的获得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并且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省

S. . . . . ..

.. . .. . .

也”,“过,则勿惮改”。他还教育弟子要言行一致,为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全面地教育弟子。 孔子倡办私学,他的一生招收和教授了许多弟子,这些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屡见不鲜。诸如弟子们的道德、品行、为政、待人、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并能作出明确评价。孔子和他的弟子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颜渊死了,孔子“哭之恸”,并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噫!天丧予!天丧予!”正因为有这种师生情谊,孔子死了,弟子们如丧父母,失声痛哭,为孔子守墓,“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教育者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对学生高度的全面负责,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

三、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

在孔子的教学方法中,虽然他也注意教学与为政、待人的实际相结合,但由于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他不能把教育与生产实际、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这是评价孔子教学方法时不能忽视的。然而,孔子的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论语·子罕》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

S. . . . . ..

.. . .. . .

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渊说,孔子的道德学问高深而难以掌握,但他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弟子学习,致使弟子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采用循循有步骤地引导,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前者是指温习旧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是孔子治学经验的总结。温习旧的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学习收获,还能因知识面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加,从旧有的知识中得到新的认识。“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

在教学中,孔子注意启发式。“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启发式的教学,是以学生积极思考为基础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一味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怠于钻研,疏于思考,就会为书本所囿,为旧说所囿。相反,只要认真思索,求

S. . . . . ..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荣昌安富中学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有批判的部分,从中可以得到借鉴,也有继承的部分。当然,继承也不是毫无批判地硬搬和摸仿,而是吸取其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dbuv6ib2c7916095eiv3gyk618jli007x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