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18讲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什么
本讲重点考查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间的关系,实验研究在此有重要意义。现将本讲内容小结如下:
(二)考点例析
[例1] 阉割幼兔以利育肥,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性激素 D. 信息激素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行为与激素间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兔的发情及生殖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影响其育肥。所以幼兔切除性腺,兔体内因缺乏性激素,其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性细胞的生成都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减少了兔体内的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同化作用,使其长膘以达到育肥的目的。
[答案] C
[同类变式] 用鸡作活体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动物性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处理:
实验组(一): 实验组(二): (3)实验现象:
实验组(一): 实验组(二): (4)结论:——
[解析] 在激素研究史上,各激素的生理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生理实验得出的。研究动物激素的生理功能的常用方法有:①切除法、②移植法、③注射法、④饲喂法。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具体实验要求和激素分子大小而定。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器官是性腺,因而用动物做实验时,应将其性腺切除,然后对比该动物的正常个体,看切除性腺后动物的表现,以此证明性腺分泌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功能,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功能最好待失去性腺、充分暴露缺陷后,再给该动物补充性激素,若症状得到控制和缓解,则初步验证了性腺分泌的性激素的功能。另外,由于性激素对动物的第二性征有激发和维持作用,应选择成年的鸡为好。
[答案](1)成年健壮雄鸡或母鸡 (2)切除性腺的鸡; 先切除性腺,过一段时间后再给该鸡每天注射一定量的性激素(母鸡注射雌激素、雄鸡注射雄激素)(3)第二性征消失; 注射性素后又恢复第二性征。(4)性腺能分泌生长激素;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延伸拓展] 实验研究是动物行为分析的主要方法,实验研究的方法有多种,实验变量的控制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本例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必须从结论分析过程的要求确定什么样的实验动物合适。
[例2] 猫在饥饿时对纸片都感兴趣;饱食后,老鼠的叫声也常常不能引起猫的反应,这说明
A.猫的行为刺激来自于身体内部 B.鼠叫不是猫行为的刺激因素
C.饱食后的猫,其神经系统变得迟钝 D.猫的行为是内外刺激共同作用的结
果
[解析]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是反射。引起动物反射行为活动的刺激可来自机体的内部或外部,或二者的共同作用。饥饿状态下,猫对各种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强,说明内部刺激强化了外部刺激,猫的行为是两种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A也不是B。胃的充盈(饱食)对猫是一种刺激,猫对这种刺激的反应是不再进食(是一种行为),神经系统没有变得迟钝。
[答案]D
[同类变式]193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洛伦佐做了一个实验,刚刚孵化的小鸭看到的第一个运动物体是他本人,而不是母鸭,下图展示了其中的一个结果,这表明了生物的
A.印随 B.模仿 C.条件反射 D.学习行为
[解析] 图中可看到幼鸭随洛伦佐游动,而题干中提示这些小鸭最先看到的运动物体是他本人,应符合印随的特征。
[答案]A
[例3] 下列关于动物趋性行为的叙述,哪一句是不正确的
A.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刺激的最简单的定向反应
B.趋性行为一定是由大脑皮层下(如脊髓)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的
C.趋性是应激性的一种方式 D.低等动物也具有趋性行为
[解析] 动物的趋性是对环境刺激的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当然也就属于应激性的一种方式。生物具有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观点。动物趋性行为应纳入生物的应激性特征来考虑。教材中讲述动物的趋性行为是放在“神经调节与行为”中讲述的,但我们要知道趋性是所有动物具有的行为,没有形成中枢神经的水螅也有趋性,甚至没有形成神经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也具有趋性行为。高等动物的趋性是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完成的,没有形成中枢神经的低等动物如草履虫由原生质完成。
[答案] B 二.能力提升技巧
本讲内容中基本概念较多,要理解并能正确应用。下面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以利判断。
1.趋性是动物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它甚至不需完整的神经系统。
2.反射是一切有神经系统的生物都有的行为,但一般只局限身体一部分的运动反应。 3.本能则是系列非条件反射的组合,比反射要高级。
4.后天性行为与生活体验和学习有关。印随强调刚出生。模仿强调是幼年,而判断与推理特别要求后天的学习,也是动物后天行为的最高形式。
[例4] 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鸥作出隐蔽反应,这种行为是
A.印随 B.判断和推理 C本能 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解析] 四个选项都是动物行为的不同表现。小鸥不是刚孵化的幼雏,不可能是印随行为,
也不是一系列非条件反射组成的本能活动,更谈不上有判断和推理行为的表现。因此,A、B、C是错误的。小鸥的亲鸟发出报警鸣叫,给它一定的信号刺激,小鸥受到此信号刺激后,马上做出反应---隐蔽,以躲避敌害袭击。
[答案] D
[同类变式]下图中的蟾蜍捉住一只蜜蜂后又把它吐了出来,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解释为什么蟾蜍会有如图B所示的行为。
(2)如果另一只蜜蜂飞过,蟾蜍可能会怎样做?给出一个理由支持你的预测。
(3)蟾蜍的哪种行为可能来自它的经验?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行为的建立过程。蟾蜍对飞行的昆虫的捕食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因蟾蜍的的发育过程是在无母体照看情况下进行的,捕食行为若需要母体的教育会使蟾蜍失去生存的机会。但蟾蜍在捕食的过程中会通过学习逐渐总结经验,使捕食的技巧更加成熟,而且对捕食对象作出正确判断,如捕食蜜蜂后受伤,以后就不会再捕食了。
[答案](1)蟾蜍在受到伤害后,在非条件反射的作用下,本能地避开这种伤害而保护自己。(2)蟾蜍不会再捕食蜜蜂。蟾蜍通过后天的学习,可建立条件反射,对有害刺激会自动避开。(3)蟾蜍主动避开蜜蜂的行为可能来自于它的经验。具有发达神经系统的生物具有一定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它们能形成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行为。
[延伸拓展] 本题要求能在未知条件情况下推理相关结论,因此实践生活经验犹为重要,生物学有些问题与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科学原理,并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本题中蟾蜍的发育过程是否有母体的照顾就是解题的关键。 三.基础能力测试
1.下列属于后天性行为的是
A.某些昆虫(如蛾)的趋光性 B.鸡用爪扒地觅食 C.人的眨眼反射 D.哺乳动物哺育后代
2.母狼的幼仔丢失后,会将人的婴孩哺育成狼孩,这个事实说明
A.母狼试图使婴孩成为自己的孩子 B.母狼有哺育幼体的本能
C.母狼对人有报复行为 D.母狼有较高的哺育能力 3.动物后天性行为的最高级形式是
A.反射活动 B.模仿学习 C.印随 D.判断和推理 4.下列关于动物行为产生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动物行为的形成中,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B在动物行为的形成中,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都有一定的作用,而以激素调节为主 C.在动物行为的形成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都有一定的作用,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D.在动物行为的形成中,神经调节有重要的作用,而激素调节没有影响
5.“鹦鹉学舌”在动物行为上属于
A.印随 B.模仿 C.本能 D.趋性
6. 以下有关在不同地点的同一种鸟类地方口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在不同地点的同一鸟类的鸣声没有地方口音
B.生活在不同地点的同一鸟类的鸣声有地方口音,这种地方口音是由生态环境决定的 C.生活在不同地点的同一鸟类的鸣声有地方口音,这种地方口音是基因决定的 D.生活在不同地点的同一鸟类的鸣声有地方口音,这种地方口音是由基因和生态环境共同决定的
7.有些蛾初羽化时只靠味觉来找食物,因此不能找到无味的花。但当它采访过无味的花后,最后建立了视觉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后就能采访无味的花了。这种行为称为
A.学习行为 B.取食行为 C.贮食行为 D.繁殖行为
8. 一只蜜蜂X在一个地点发现了花蜜源,它在蜂巢中的舞蹈如图所示。另一只蜜蜂Y也发现了有食物的地点,见图所示。在A---D图中哪个表现的是蜜蜂Y的舞蹈
四.潜能挑战测试
9. 动物普遍具有学习能力,但动物的学习能力是随着动物的进化而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些较低等的动物虽有学习能力,但都是简单的学习行为,只有到了人类才有最复杂的学习行为。根据目前所知,尚无肯定的证据可以证明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具有学习能力。实验证明,扁形动物已开始有初步的学习能力。例如,把涡虫放在培养缸中,当给予一个短暂的光照后,再给予一个电刺激.就会引起身体收缩。用同样的方法.经过100多次重复训练之后,单给予光照而不给予电击,也能引起蜗虫身体收缩,也就是形成了条件反射。有
人把经过训练形成了条件反射的蜗虫切成两段让其再生,再生后的个体同样保留了这种学习到的行为。蚯蚓能够被训练走简单的T形迷宫。试验时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另一臂为潮湿的暗室。在实验过程 中,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侧时,就会受到电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能够学会选择向另一臂爬行。昆虫可以被训练走比较复杂的迷宫。学习对脊椎动物行为的影响.显然要比无脊椎动物更为重要,复杂程度也有所发展。
(1)由上述材料可以知道,动物学习行为产生的生理结构基础是必须具有______________。 (2)涡虫受到电击后身体的收缩属于动物的____________行为,它是一种____性行为。 (3)在训练蚯蚓走T型迷宫的实验中,电极起着________功能,必须不断地应用这种刺激强化已形成的_________。
(4)只所以说,学习对脊椎动物的影响较无脊椎动物更重要,是因为脊椎动物有复杂的学习行为,如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_能力为高等动物所特有。
10. 鼠妇是一种小型的陆生节肢动物。现计划对鼠妇的某些生活习性进行验证性实验,请你根据需要选择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以了解鼠妇是是否喜欢生活在常温下的湿土中。
材料用具:鼠妇若干只、圆形纸盒若干个(半径为40cm)干燥土壤若干千克、清水、冰箱。
实验方案: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五.标答与点拨
1.B (该行为是模仿行为) 2.B(哺育幼仔是一种本能) 3.D (该行为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4.C (高等动物中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 5.B 6.D (生物行为是生物特征的一种表现,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7.A (这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需要学习) 8.C(食物与太阳的连线代表舞蹈的方向)
9.材料分析中要.不同行为发生于什么样的动物,该动物的神经系统的发达程度。答案: (1)较完善的神经系统 (2)本能 先天性 (3)条件刺激物 条件反射 (4)印随学习、 模仿学习、条件反射 判断与推理
10.实验设计注意不同对照组如何确定,而每次实验只需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如湿度和温度分开研究。答案:实验方案:选取健康状态相同的鼠妇若干(40只),平均分为4组。取圆形纸盒两个,其中一个一边装干燥土壤,另一边装加有清水的湿土。在另一个纸盒内都放湿土,一边放冰块,另一边不放。然后在这两个纸盒中均匀放入鼠妇(每边10只)。
结果与分析:若在装湿土和干土的盒中,鼠妇向湿土转移,说明它喜欢在湿土中生活。在装有湿土的盒中,若鼠妇向未放冰块的地方转移,说明鼠妇喜欢温暖的地方。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