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
(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点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点,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 使用
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只有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
1
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水平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实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材首先从增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度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协助学生增强法制观点,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最后,培养学生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引导学生提升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性,在将来走向社会后,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学情分析
因为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薄弱,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心智还不成熟;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来说,需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
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学习法律知识
2
的积极性,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活动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初中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钱和首饰偷出~结果被判刑。 ,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说明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第十课第二个大问题,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看一看教材首先提到什么观点, 一、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做出的,大家来说一说小华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很显然,小华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而且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据为己有。概括地说,就是贪婪自私,价值观扭曲。那么,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对未成年人实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116—117页,我们阅读课本上的案例,再继续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3
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略)
读得不错~下面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案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师把每个问题布置给我们几个学习小组,由各组派代表来总结发言好不好,
?龙某为什么打伤医生李某,
?龙某故意伤害他人受到了什么法律处罚, ?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为什么要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进一步探讨总结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找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层层推动,深入探究,即时拓展。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实行思维整合~解决问题:对未成年人实行预防犯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据教材内容回答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并结合课本上的案例讨论,分析说明龙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总结发言。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总结: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点,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常见情形 (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一张纸条被即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简要说明他们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
总结: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就是因为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点扭曲,不能准确对待父母、邻居和金钱。
归纳: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认知水平低,价值观点扭曲,缺乏准确的交友观。比如龙某就是因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价值观点扭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给他人、家庭和自己带来严重的损害。
由学生叙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略) 4
(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
讨论总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水平,充分使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