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应用举例
【课题】:1.2.1 解三角形在测量宽度上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解决“测量平面上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和“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的问题,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2)进一步提高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亲自实施对“测量”问题的解决,体会如何将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2)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着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教学重点】
重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解斜三角形的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难点】
分析、探究并确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路是难点和关键. 【课前准备】Powerpoint课件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1、如图,为了测量某障碍物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最好选用数据( ) (A) α,a,b (B)α,β,a 复习(C) a,b,γ 利用正弦(D) α,β,b 定理与余生:最好选用的数据是C,可以弦定理解直接根据余弦定理求出AB的距三角形, C 创设情景 离,其他数据也可以求出AB的距离,但不是最佳. 通过探讨问题2、为了测量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高度,某人站在A的形式,0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75.5,前进38.5m后到达B处,测提高学生0得塔尖的仰角为80.0。问这个人怎么才能计算出塔的高的学习兴度? 趣. 生:第一步:在△ABC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C的长; 第二步:在Rt△BCD中,利用CD=BCsin∠CBD即可求出塔的高度。 75.50 A B 80.00 D 新题探究 测 量 距 离 问 题 例1、如图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0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6 m,∠BAC=75,∠ACB0=60,求A、B两点间的距离. 通过对例题1及其变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总结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思路。让学生在探讨 B 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 A C 生:根据正弦定理,得ABAC ?sin?ACBsin?ABCACsin?ACB56sin600??286 故AB?sin?ABCsin(1800?750?600) 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286m. 0变式:某观察站C在城A的南偏西20的方向(如图),由城出发的一条公路,走0向是南偏东40,在C处测得公路B处有一人距C为31公里,正沿公路向A城走去,走了20公里后到达D处,此时CD间的距离为21公里,问这个人还要走多少公里才能到达A城? A 200 400 D C B 222生:在△CDB中,由CD=BD+BC-2×BD×BCcosB得 23, 3135300故sinC?sin(180??CAB?B)?sin(120?B)? 62CBAB设AD=x,在△ABC中,由正弦定理 ?sin?CABsinC3120?x??20?x?35,故x=15 得0sin60sinC21=20+31-2×20×31cosB,解得cosB?222答:这个人还要走15公里才能到达A城. 师:从上面两个例题,可以总结出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主要步骤有4步 ① 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② 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③ 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④ 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学生总结时,可能会漏第④步,教师注意提醒) 师: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生: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三角形)→数学问题的解(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解. 例2 如图所示,两点C,D与烟囱底部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在点C1,D1,利用高为1.5m的测角仪器,测得烟囱的仰角分别是=45°和β=60°,C,D间的距离是12m.计算烟囱的高AB(结果精确到0.01m) 测 量 高 度 问 题 深化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与策 略,提高0000生:在△BC1D1中,∠BD1C1=180-β=180-60=120 学生应用0000∠C1BD1=180-∠BD1C1-α=60-45=15, 所学知识C1D1BC1解决问题?由正弦定理,得 的能力。sin?C1BD1sin?BD1C1并利用巩C1D1sin?BD1C112sin1200 BC1???(182?66)(m)固练习,0sin?C1BD1sin15通过反馈矫正,了2BC1?18?63?28.392(m) 从而A1B?解学生对2本节教学因此AB=A1B+AA1≈28.392+1.5=29.892≈29.89(m) 内容的掌答:烟囱的高约为29.89m. 握情况,0巩固练习: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α=60,在及时给予0塔底C处测得点A的俯角β=45,已知铁塔BC部分高32米,求山高CD. 调整。 解:在△ABC中,∠ABC=30°,∠ACB =135°, ∴∠CAB =180°-(∠ACB+∠ABC)=180°-(135°+30°)=15°, 又BC=32, 由正弦定理BCAC ,得 ?sin?BACsin?ABCAC?BCsin?ABC32sin30?16??sin ?BACsin15?sin15? 在等腰Rt△ACD中,故 221682AC????16(3?1) 22sin15?sin15?∴山的高度为16(3?1)米. CD?让学生尝试高考尝试高考 选取相距1003米的C、D两地,并测得∠ADC=30°、∠ADB=45°、∠ACB=75°、题,激发∠BCD=45°,A、B、C、D四点在同一平面上,求A、B两地的距离. 学生的成(2004年江西高考题)如图所示,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B之间的距离,在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