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其化学式为:N2,故选B。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A、豆浆富含蛋白质,符合题意; B、糖水富含糖类,不符合题意; C、生理盐水含无机盐和水,不符合题意; D、苏打水富含无机盐和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硝酸由H、N、O三种元素组成,则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即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KMnO4由K、Mn、O三种元素组成,则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即不属于氧化物,故B错误;
C、五氧化二磷由P、O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氢氧化铜是由Cu、O、H三种元素组成,则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答案第1页,总10页
A、闻气体气味,不能直接闻,要用扇闻法,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进入鼻孔,A错。 B、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如果水倒进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小,浮在硫酸的上面,硫酸溶解时放出的热量不易散失,使水暴沸,带着酸向四处飞溅,有可能发生意外,B错。 C、测定溶液pH值,pH试纸不能放入待测液中会污染待测液,C错。
D、气密性检查,把导气管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好,D正确。 故选:D。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使其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通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生铁是由铁、碳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B、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直接接触,涂油漆可以隔绝氧气和水,起到防锈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工业上常用赤铁矿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冶炼铁,不符合题意;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答案第2页,总10页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钠具有咸味,可以用于调味品,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亚硝酸钠的外观与食盐完全相似,但是亚硝酸钠是有毒的,不能代替食盐腌渍食品,故错误,符合题意;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与面粉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用于培制糕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钾中含有农作物需要的钾元素,故可以用于化学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医用酒精是75%酒精溶液,其消毒杀菌效果最好,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不慎打翻酒精灯,可用湿抹布盖灭,用湿抹布盖住酒精,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使酒精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在五粮液厂区附近就能闻到酒香,是因为酒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不符合题意;
D、乙醇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2)6)1)=12:3:8,符合题意。故选:(1×:(16×D。 9.C 【解析】 【分析】
某固体物质溶于水过程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可见该物质溶于水时吸热。 【详解】
A、NaCl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B、NaOH溶于水放热,不符合题意; C、NH4NO3溶于水吸热,符合题意;
答案第3页,总10页
D、CaCO3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中催化剂将反应物吸附在自身的表面,加快了反应的速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分子的结构图可知,
的化学式为C2H4O2,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原子的数目、种类不变,而分子的种类改变,数目由2个变为1个,故错误,符合题意; D、故选C。 11.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锌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可以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后能除去硫酸铜,但是引入了新杂质硫酸锌,故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
B、氯化钾能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故溶于水后过滤,将二氧化锰滤出,蒸发溶液获得氯化钾,故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镁可以与稀盐酸反应,而铜不能,故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D、氮气不能与灼热的铜反应,而氧气能与灼热的铜反应,故可以除去氧气,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X、Y、Z、W的质子数分别是1、8、6、11,则对应的元素是H、O、C、Na;据此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第4页,总10页
是乙酸,是二氧化碳,它们的水溶液都显酸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详解】
A. X是氢元素,在第一周期,Y是氧元素,在第二周期,不属于同一周期,不符合题意; B. X是氢元素、Y是氧元素,它们能形成化合物:H2O、H2O2;Z是碳元素与Y(氧元素)形成化合物:CO、CO2,符合题意;
C. Z是碳元素,核电荷数是6,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次外层的电子数是2,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不符合题意;
D. X、Y、W三种元素是H、O、Na,形成的化合物是NaOH,属于碱,常温下,NaOH的水溶液pH大于7,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与硝酸钾不相似,说法错误;
B、由于C点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C溶液可看作B溶液升温至t2℃,故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C、A、B分别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S?100%,
S+100gA>B,C溶液可看作B溶液升温至t2℃,溶解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故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A>B=C,说法错误;
D、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得较快,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说法正确。 故选:D。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OH-表示氢氧根,A正确。
答案第5页,总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