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检测 [学生用书P373(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4年5月16日,山东省规划设计的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上海庙—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和榆横—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三条新通道全部获国家批复,“外电入鲁”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到2017年三条输电新通道全部建成后,可新增省外来电1 800万千瓦时左右。读“外电入鲁”通道规划示意图,回答1~3题。
1.“外电入鲁”是由于山东省( ) A.能源匮乏 C.距离电力输出地近 2.“外电入鲁”使山东省( ) A.能源结构更趋合理 C.硫氧化合物排放量增多
B.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 D.电力生产成本加大 B.经济发达,能源耗费多 D.酸雨危害日益严重
3.“外电入鲁”使内蒙古、山西等电力输出地( ) ①运输成本加大 ②经济效益上升 ③物流费用上升 ④基础设施改善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山东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能源消耗多,尽管本省的能源较为丰富,但还是赶不上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第2题,“外电入鲁”后,山东省的煤炭使用量将大幅度下降,能源结构更趋合理,二氧化碳、硫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减少,电力生产成本减小。第3题,内蒙古、山西等电力输出地将煤炭资源转变为电力资源向外输出,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当地经济水平,有利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此同时节省了物流费用,使运输成本下降。
答案:1.B 2.A 3.D
(2019·德州模拟)2015年1月30日,中缅石油管道全线贯通。缅甸西南临印度洋,东北靠中国,在中部①地带种植小麦、棉花,南部及②地区种植水稻和黄麻。读缅甸区域图,完成4~6题。
4.修建图中输油管线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主要有( )
①多次跨越山脉、河流 ②地质条件复杂 ③多寒潮、洪涝等气象灾害 ④夏季多暴雨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5.关于①、②两地农业发展差异的自然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地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 B.②地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C.①地降水相对少,日照较充足 D.②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6.中缅石油管道全线贯通有利于( )
①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运输渠道,保证石油运输安全
②促进缅甸能源结构优化 ③从根本上满足我国能源需求 ④优化国家现有石化工业布局,推动西南经济发展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中缅石油管道穿越大山大河,沿线地势起伏大,①对;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质条件复杂,②对;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④对。A项正确。第5题,图中①地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日照较为充足;②地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且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故选A项。第6题,修建中缅输油管道为我国建立了多元化的石油运输渠道,为石油运输安全提供了保证,也能够优化国家现有石化工业布局,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故选C项。
答案:4.A 5.A 6.C
(2019·惠安模拟)2017年3月28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三周年之际,全国二十多家主流媒体走进位于河北沧州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参观并调研了这座北京现代最先进、最绿色的工厂。读图,回答7~8题。
7.与北京相比,沧州发展汽车制造业的优势是( ) A.邻近大中城布,市场需求量大 B.拥有货运港口,利于对外贸易 C.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支持 D.钢铁产量较大,科技水平先进
8.为了防止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沧州应( ) A.加快物流速度,增大环境承载力 B.促进人口迁移,实施生态移民 C.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城市等级 D.推进产业升级,采用清洁生产
解析:第7题,联系生活和所学可知,北京在市场、劳动力素质及科技水平等方面都比沧州更具优势,但相较于北京,沧州靠近渤海,拥有货运港口,对外贸易更便利。第8题,推进产业升级,采用清洁生产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与物流速度无关;生态移民与题干无关;发展循环经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污染,但城市等级的提高需要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且其与减轻环境污染无关。
答案:7.B 8.D
下图示意相邻两国家的基本情况,读图回答9~11题。
9.甲、乙国家最有可能是( ) A.印度、巴基斯坦 C.印度尼西亚、日本
B.法国、德国 D.墨西哥、美国
10.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有( ) ①资金 ②技术 ③劳动力 ④原料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11.关于两国家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国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乙国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甲国,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乙国向甲国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国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乙国向甲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甲国城市化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第9题,据图可以判断,甲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能为发展中国家;乙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发达国家。甲、乙两国是相邻国家。第10题,根据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可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送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送劳动力和原料。第11题,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成本高,可考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转出部分第二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化。
答案:9.D 10.D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简述其优势条件。(6分) (2)说明企业把研发和总部留在北京的主要原因。(8分)
(3)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实现互利共赢,分别说出三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赢”在哪里。(8分) 解析:(1)从劳动力、地价、资源、土地空间、工业基础、交通等方面分析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2)从研发和总部需具备的科技、人才、社会协作、经济条件等角度分析留在北京的原因。(3)从京津冀三地各自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三地协同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1)具备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低、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重工业基础好。(交通便
利、距离近。)
(2)社会协作条件好,专业化服务水平高;地处中心地带、交通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政治中心;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3)河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分散首都职能,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交通、就业等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天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等。
13.(2019·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渭河流经甘肃、陕西,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引汉济渭”为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汉江水穿越秦岭隧洞引入渭河,以缓解该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穿行于高原山地间,像一把刀子切穿了黄土高原黄土层,深达黄土下的坚硬基岩,多数河段为石质河床。
“泾渭分明”一般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该现象因时而异,据考证历史上泾渭两河的清浊变化曾有过六次反复,年内冬夏季也不同。下图为陕西省局部区域水系图。
(1)现今冬季“泾清渭浊”极为明显,简析冬季“泾清”形成的自然原因。(4分) (2)渭河流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水的问题。概述该问题的具体表现。(8分) (3)简析“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自然条件的优劣。(6分)
(4)某校学生在探究陕西省境内秦岭以北河流开发利用方向时,形成两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分析评价。(6分)
观点1:渭河流域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应大力开发渭河航运,以缓解运输压力。 观点2:北部地区地形坡度大,应梯级开发水电,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短缺,保护植被。 答案:(1)①冬季降水量少,泾河流量小,侵蚀搬运能力弱;②河床为石质基岩,沙源物质少。 (2)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等。 (3)优:引水源地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支流众多,河流水量较大,水质好。 劣:线路穿越秦岭,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隧洞开凿工程量大。
(4)观点1:不正确。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含沙量大,河道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