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视窗
国内画廊的国际步伐
上世纪90年代,西方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介入,带来了西方收藏理念的同时,也唤醒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意识,引入签约代理艺术家是国内画廊更新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显著标志性。最近的十几年,国内藏家的强劲购买力和巨大的潜力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画廊的涌入,这些大牌画廊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抢夺和对中国本土画廊的威胁,刺激着本土画廊进行自我改革;西方画廊的进入,也带来体制和经验的借鉴,促使国内画廊行业逐渐规范;当代艺术的话语权握在西方人手上,导致处于边缘化的中国画廊处于被动的角色,为发出自己的声音,国内画廊努力寻找国际诉求。至今,成功进入国际视野的中国画廊不多,但这些范例让我们看到了迈向国际的出路。
艺博会,国际化的绿色通道
从年初的Frize艺博会到年末的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全球十几个重要的艺博会轮番开幕,一级市场一整年都处于亢奋状态。渴望在全球领域内分一杯羹的国内画廊纷纷作出积极回应——投身国外艺博会成了他们链接国际的主要渠道。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热,更是为这些画廊的国际化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今年落幕不久的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上,我们看到了5家中国本土画廊的身影——长征空间、站台中国、博而励画廊、香格纳画廊和维他命艺术空间。香格纳画廊和维他命艺术空间作为巴塞尔艺博会的常客,是中国画廊走向国际的典范。与香格纳画廊比较,“维他命”是更纯粹的本土画廊,除了第6次参加巴塞尔艺博会、第5次进入主画廊区的显赫战绩外,“维他命”负责人之一张巍更是成为2013年巴塞尔香港艺博会甄选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亚洲画廊的挑选。
“维他命”注重品牌的树立,除了在北京和广州开设空间外,还出版书籍和开发艺术衍生品。“维他命”的商业气息隐藏在其学术诉理中,其对艺术市场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知,在选择和推广艺术家方面非常明确。“维他命”每年的展览数量不多,做项目是其主要特色,在项目前期,策展人和艺术家在讨论和互动中碰撞出创作理念,这种“引导”的方式让艺术家的作品更加易于获得藏家的青睐和在艺术市场流通。而在国际销售策略方面,“维他命”瞄准国际各大艺博会,活跃于弗里兹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艺术柏林当代、都灵艺术博览会等,丰富的艺博会经验,让其在挑选参展艺术家和作品方面拿捏得更加到位——针对不同的艺博会,带去符合相应藏家口味的作品,通过做项目的方式,把所带来的艺术家作品巧妙地搭配在一起,这无疑又是一次成功的推广。
香港,国内画廊的助跳板
除了通过参与国外博览会换取与国际接轨的入场券外,以香港为跳板也是不错的
19
契机。巴塞尔艺博会选择香港作为亚洲势力扩张的根据地,既是对香港艺术中心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画廊行业的看好。这种方式跟早期海外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性质一致,艺博会期间,大量国际优秀画廊的涌入,一方面会带来极大的竞争,另一方面无疑也会拉高国内画廊的水平。无论主动吸收还是被动接受,国内画廊的水平将慢慢跟上国际的脚步。即将更名为巴塞尔香港艺博会的香港艺博会,明年将预留50%的席位给亚洲画廊,这对国内画廊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稍有实力的画廊都在为争夺明年的一席之地而蓄意待发。
但参加大型艺博会,犹如一次冒险,需要大量的金钱和资源投入,但结果却充满变数。另一相对稳健的方式是打国际牌——通过与国外或具有国际实力的机构合作推广自家代理的艺术家和寻求与国外艺术家的合作。其中一个例子是北京公社代理的艺术家王光乐,以6月21日在纽约佩斯画廊开幕的个展向外界宣布佩斯画廊为其美国的代理画廊。而同时作为北京公社和佩斯北京负责人的冷林在这个事件上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两个画廊相互配合的方式把艺术家推出去,不仅对艺术家是一个突破,对机构而言也是有利的。偏锋新艺术空间与香港半岛·维画廊的合作关系也是很好的例子。通过艺术巡展,合力推介艺术家。地域的差异和藏家群体的不同,使艺术家在艺术市场的各个层面都得到很好的推广。
此外,香港国际性和本土化(隶属中国领土)的双重身份让它变成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市场区域,无论是国际的大牌画廊还是国内的本土画廊,都把香港作为进入中国或者走出国门的缓冲地带。近几年频频有大陆画廊在香港开设分部,把其作为打开海外市场的窗口。今年高调入驻香港的东站画廊、龙德轩画廊位于离香港艺博会展馆场地很近的Art One区域,凭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即便不参加艺博会,也能间接吸纳藏家。
国内画廊,国际路的艰辛
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面临全球范围的竞争,必须承受强大的压力。在国内画廊行业还处于摸索阶段、国际市场的多层面和复杂性的大环境下,缺乏经验的国内画廊缺少市场竞争力,不少国内画廊在国际舞台上昙花一现便黯然退下。资金是画廊生存之本,资金的充裕程度影响到代理艺术家的层次以及经营策略。打入国际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保持在国际当代艺术圈的曝光率和影响力,则需要更多资本的持续介入。目前,国内以中小型画廊为主,资金的限制让他们在国际路上停滞不前,吸纳不到国际藏家群;另一方面,国外画廊不断侵蚀国内市场,中小型画廊面临艰巨的生存挑战。中国艺术市场已被纳入国际市场,国内画廊是积极应对还是囿于自身的小圈子,取决于画廊的实力、定位和策略。
“国际化”,既是一种身份定位,也是对画廊的要求——内外兼修才是立足国际之道。国际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但如何在大浪淘沙的国际化艺术市场里屹立不倒并有所获,是对画廊实实在在的考验。
2012-08-29 来源 : 《画廊》
20
艺术市场
投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四个诀窍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艺术品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品市场之一。虽然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艺术品交易数量中仅占有十分之一的份额,但据国际权威艺术品市场信息网站Art Price发布的《2011年艺术品市场趋势报告》显示,中国艺术品市场2011年全年48亿美元的交易额在全球艺术品交易总额中占据41%的份额。
2011年在中国成交价格超过100万美元的画作超过700幅,而相比之下,在世界第二及第三大艺术品市场美国和英国,这个数字分别为426幅及377幅。三年前,只有一位中国艺术家跻身全世界10大最畅销艺术家之列,而去年,有六名中国画家位居该列。
在中国收藏品方面的明智投资已帮助那些买家成功跻身中国最富裕人群。这些收藏家包括以7.5亿美元资产净值在201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排名第222的徐其明。
诸如中国嘉德等中国拍卖行从中成功获利,同样获利的还有历史悠久的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苏富比拍卖行计划今年10月7日在香港举办一场20世纪中国艺术品拍卖会)。
该如何进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呢? 目标锁定最佳艺术品
这既需要对中国艺术有深入的了解,又要具备胆识。胡妍妍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在拍卖会上迅速做出购买的决定。比利时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盖伊·尤伦斯(Guy Ullens)就曾展现出这样的气魄,在中国嘉德2002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他总共支付了280万美元购得一幅宋代书画作品,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普遍较低,区区100万元(约合1.2万美元)的成交价就会吸引到很多关注。尤伦斯在2009年以810万美元卖出了这幅宋代书画作品。
瞄准某个特定的主题或艺术家
一位收藏家典范:张振宇,由于对共产党有非常强烈的感情,他收藏了数百幅“红色题材”的绘画作品。今年5月,他又斥资2,000万美元添置一幅中国现代大师李可染的画作——《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了解供应面
一些顶尖艺术家们手握未售出的作品,而中国收藏家经常拥有数百幅画作,这均为潜在的新供应可能会压低收藏品价格。另一方面,当需求高企时,供应面并没有多少风险。据说诸如香港亿万富豪刘銮雄及台湾亿万富豪林百里等实力最雄厚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购入艺术品是出于个人爱好而不是为了通过买卖牟利,这也有助于约束供应量。
21
小心仿冒品
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上,仿冒品常常引起麻烦并造成损失。一旦某种艺术风格获得拥趸之后,市场上就经常会涌现出一大批仿冒品。然而,由于缺乏原创性及创造力,这些仿冒品市场在价格出现一轮上涨之后,可能会突然暴跌。胡妍妍认为,最有潜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将中国诸多传统元素与个人特征融为一体。何家英就是一位这样的艺术家,他采用中国水墨来描绘现代人物及女性裸体。
今年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应当尤为谨慎,因为自2011年年底以来,中国艺术品价格已表现出疲态。胡妍妍指出,这是过去十年里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呈现井喷式增长之后第二次有所放缓。在2005年秋季,由于艺术品供应不断增加,加上市场上充斥着赝品,艺术品价格有所降温。
然而,中国艺术品一直是一种很好的长期投资选择。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画每年平均升值25%。鉴于各拍卖行竞相争夺客户,加上中国政府改善相关规章条例,艺术品交易的监管与经营正变得越来越完善。
在这种背景下,有关购买艺术品的另一个策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买你喜欢的就可以了。
2012-09-05 来源: 福布斯中文网
艺术品私募基金未解顽疾风险隐现
进入2012年以来,持续火爆的艺术品投资热潮似乎戛然而止了。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仅有13只艺术品基金成立,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大幅度下降。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今年以来艺术品投资领域相继披露违规和风险预警,这个曾经在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开始变得有些“黯然神伤”。
不过,对于正处在爆发式增长的国内艺术品投资市场来说,这样忧愁的日子显然有些不太合理。事实上,艺术品投资热潮非但没有消减,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从目前艺术品投资市场情况来看,国内艺术品基金的发行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私募化正渐渐成为主流且势头凶猛。
所谓艺术品基金的私募化,就是指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并投资于艺术品的私募基金。据了解,该类私募基金的投资标的以现代书画与中国当代艺术为主,其中最主要的是油画和雕塑两种,其增值速度一般为13%~14%,年化收益率更是最高可达31%。换而言之,公开数据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艺术品投资市场的转冷。恰恰
22
相反的是,艺术品基金发行正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服务特定人群的专属对象。
那么,艺术品基金缘何纷纷选择私募发行呢?
一方面,相对于艺术品公募基金,选择私募途径可以获取更丰厚的利润和回报。就目前市场情况而言,艺术品公募基金不仅在发行上存在重重限制,而且由于其中间费用过高,导致无法为基金管理方带来足够的利润,从而直接减少甚至打消发行艺术品公募基金的进度。据了解,发行艺术品公募基金仅仅只能赚取2%的管理费,而作为利润重头的分红必须要在达到一定的销售额之后才能获取,存在相当大的变数。因此,在利益至上的市场环境下,选择利润更丰厚的私募发行方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由于艺术品私募基金在操作上更简单和灵活,也深得投资者青睐。比如私募基金只需要“跟庄” 公募基金,就可以做到稳赚不赔。具体来说,私募基金只要跟定某只公募基金“建仓”,把公募基金宣传推广的艺术品收购过来,再等公募把价格做上去,随之转手就可以获取不错的利润。毫无疑问,这样的操作方式虽然实质上是在挖公募基金的墙脚,让公募基金为其“做嫁衣”。但不可否认的是,私募基金也借此更加凸显了其自身的优势和存在价值,不失为一种正名自身的举动。
此外,除了“跟庄”行为,私募基金就地“坐庄”也是最为常见的操作方式。一般来说,私募基金通过买断某位艺术家的作品,然后采取各种营销方式为其包装,比如拼命提升名气和组织巡回画展,最后在各类拍卖场合自卖,借此抬高其作品的市场价格,从而在退出时能以高价抛出获取超额利润。
由此可见,艺术品私募基金骨子里的投机味确实很好地迎合了大多数投资者的潜在需求,从而也为艺术品投资开辟了一块新的战场。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整个国内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悲哀。事实上,艺术品私募基金的走俏虽然有效弥补了公募基金留下的市场空白,延续了整个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火爆,但是其并未有效解决当前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顽疾,如何辨别赝品、如何合理估值艺术品依旧是悬在国内艺术品投资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艺术品私募基金在这方面的贡献实在是相当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从目前披露的艺术品投资风险预警的案例来看,公募基金所存在的艺术品鉴定风险、艺术品保管风险、市场风险、不可抗力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基金投资运作风险、管理风险等,在私募基金中也存在。更何况,私募基金往往是相熟的玩家之间出于彼此的信任促成,极少有书面约定。一旦产品发生风险,在法律上也难有保障。
如此说来,转战私募的艺术品基金并非就此可以“春风得意”,其未来发展依旧扑朔迷离。在国内艺术品投资市场的体系规范之前, 艺术品公募基金的今天也只会是私募基金的明天。就算是换种“玩法”,也不过是短暂延续了艺术品投资的“香火”,其结果甚至可能是“玩火自焚”,令人唏嘘不已。
2012-09-05 来源: 东方早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