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人的脸面文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人的脸面文化

——读《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和社会表征》有感

一、前言。

英文中有个词组叫“lose face”,它最初是中国式英语,后来进入正式的英语词汇中。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在逐渐影响着西方,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中国人的面子的微妙特殊难以准确描绘。“面子”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常常出现的词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积极的方面包括讲面子、爱面子、争面子,消极的则包括丢面子、撕面子,即“破罐子破摔”。另外有给面子、双面子等等。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面子”等同于“脸面”,果真如此吗?中国人重视脸面,西方人呢?带着种种疑问,本文将通过对翟学伟教授的《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一书的解读,对中国人的脸面观展开分析。

二、脸面研究历史简述。

对脸面的研究,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学课题。19 世纪末,美国传教士史密斯1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第一次把脸面归结为中国人的第一性格,揭开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人脸面观的序幕。20 世纪40 年代初,胡先缙2女士首次用人类学的方法,对中国人脸面的历史、内在含义、运用情境进行了研究。50 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脸面问题。60 年代,脸面研究在台湾学者中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有大陆学者研究脸面问题。其中代表人物便是翟学伟教授。翟教授综合前人研究,对脸面进行了重新定义和本土化研究,其基本观点是——脸与面是不同的。脸在中国表示个体据其所处的社会圈而认同的做人标准,根据这种做人标准进行形象展示后,便会受到来自该个体所处社会圈的各种反应、议论和评估。而面子就是该个体根据他人的正反评价而形成的自我感受和认定。

.三、脸面的含义初界定。

1、脸面与戏,戏与人生。在对脸面研究的早期学说中,美国传教士史密斯把脸面、戏曲、表演、台词合为一体,旨在说明中国人的脸面与做戏有因果联系。这一点在南京方言中巧妙展示出了。若一南京人生了女孩,朋友会说一句“你么得戏啰!”对此翟教授在书中表态:认为其观点值得商榷,脸面与戏的关系不是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解释,而是一种行为的两种表达。生活被看成是一台戏,讲究脸面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事故、中国文化的老道与玩世不恭的态度。

2、脸面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出现发挥作用,如果离开了人与人的互动过程,意义即不存在。即脸面是社会化的产物。

3、中国人的脸面并非仅指社会的正面形象。它可以正面也可以负面,形象丑恶成功失败都有。

4、脸面是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产物。一位领导在下属面前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一定会觉得很丢脸。若是换成了在妻子面前,可能倒也视为寻常。衣锦还乡者必然觉得自己非常有面子。以上都是些琐碎的例子。研究脸面的学者杨春认

1 19世纪的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在中国待了22年 2 与黄光国合著有《面子》

为:脸面与角色的关系在人的交往中是不同的。在平等交往关系中,地位越高对脸面似乎越敏感。一位有地位的人向另一位有同等地位的作出某项请求遭拒绝,可能被拒绝者觉得很失脸面,而同样的情境如果发生在两个农民身上,可能不会有这种感受。在不平等的交往关系中,水平高的人输给了水平低的人其也会认为很失脸面。由此可见,一个人何时觉得丢脸何时觉得有面子,和他的角色与地位紧密相关。

5、脸与面子是有差异的。脸是中国人所具有的人格 特征及理想,面子表示中国人所讲究的一种关系状态,其内涵为自我掩饰与虚饰。(关于这一点本文在第四部分“脸与面”中将作详细阐述)

6、脸面是社会圈中的概念。这一句话包含了两点涵义:(1)、对于有无脸面的判断必须要放到特定社会圈里遵循其特有的价值观进行判断。比如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放在一个不读书的群体中——大家视为读书好的人视为书呆子,有钱或者是打架斗殴很厉害才在这个圈子里才视为有面子——那这位学生必然是在其中没面子的。(2)、强调社会圈的另一点是,成功不等于有面子,只有受到社会圈的认可,才叫有面子。比如出生在医生家庭的著名歌手罗大佑,却不能说是为家庭长了面子,因为在台湾的社会圈中,学了医学那是最有面子的。个人成功却不能在家族圈子中不被认可。由此可见社会圈对其评判对其是认为自己有无面子的关键。正如书中所说,“脸面的目标来自于他的生活群体要求,即个人所处的生活群体对其成员提供的规范与期待。”“他要做的是力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同群体的价值观统一起来”。

7、与西方文化中脸面的比较。西方学者戈尔夫曼3将中国人所讲究的脸面纳入世界共有范畴之内。其实中国文化中的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行为准则、荣誉、尊严、地位等。从二者起点来看,西方的脸面的起点是个人主义,而中国的脸面的起点则是关系。进一步来说,在中国人的脸面观中,脸和个体接近,面子与关系接近,个体与关系是有联系的,中国人认为所有的个人都是活在关系中的,如果一个中国人要做出决定,必然会征求父母、朋友等意见,这些意见甚至会左右你的意见。而在西方的原子社会中,个体与关系完全独立。

四、脸与面 翟教授认为,脸与面子是相互独立的。脸是指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心理与行为。面子是这业已形成的心理与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即心理地位。脸与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面子与社会互动关系较大,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在两者的相互联系上,脸是指个体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而这种形象是以其所处的社会圈为依托的,当社会圈对脸的评价出现时,面子也就出现了,有面子即正面评价,没面子即负面评价,但是有面子不等同于个体形象和表现方式的正面。脸是由人对社会贡献和道德表现得到的,有实荣性质,面子是由社交圈根据情璄需要所赋予的人生虚拟生活是虚荣心理。

这样一种的脸与面的分离使得“架子”出现了。架子是脸和面子趋向分离时的行为表现,即在脸和面子不协调时同时兼顾到脸和面子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因为这种不协调更容易出现在长辈、文人、官人、富人以及师长中,因此他们是最有可能游离于脸与面的人,一方面要显得很有品德与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很

3 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世故,摆出各种各样的架子使自己不失身份地位。

五、在与西方脸面观的对比中再次挖掘。 以上简要论述,似乎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人格产生形象,形象产生心里意味,即面子,接着会有关系的建立。而西方社会学中戏剧理论似乎与之相似:自我带着面具到台上面对观众表演。真实自我在后台表现,站在台上面对观众则永远戴着面具。这样一来,如果用“人格产生形象,形象产生心里意味,即面子,接着会有关系的建立。”来说明中国人的脸面观似乎还远远不够。

现在我们将目光再次放到西方社会中。在以个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的西方,人们认为个人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和具有脸的资源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和他人关系的建立和获得面子的多寡,即如果个体自己先获得了脸的资源,他就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具有了面子资源;如果他自己不具备脸的资源,也就相应地得不到面子上的资源。

而对比之下,中国人的脸面观并非由个体为起点,中国人强调社会是关系的存在,起点在于关系,即中国人的脸面观是一个连续体的翻转。翟教授在书中的这样一幅图可以很好说明这一点:

中国人的人情与关系对面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人所讲的做人不是指自己表现如何,而是指自己关系建立得如何,中国人关系的建立往往是从亲缘和地缘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意义建立的关系从理论中发展起来,无需人格和形象作为前提。人情是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基本样式。意味着中国人的做人中心已不落在自己的人格与品性的施展上,而是放在以他人为重或表面应酬上,即处处考虑情面。中国人的处世原则是形成心理地位终于树立自己的形象。

六、脸面观在实践中的困境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人信奉的至高无上的做人准则,以品德为重,以地位为主,在仪表、内在修养、言行与关系方面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然而,将其放入实践中,真正修成正果的却很少。儒家思想对君子的种种界定很难做到。这种界定是经过概括、抽象、综合而来的一种人格,这种理想型人格照着去实践基本不可能。此外,这种要求内部矛盾与选择的多标准化——比如忠与孝之间的博弈——也造成实践中难以操作,而且这种多样性的标准在操作中有一些回旋与自慰的余地。

由此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一下子被拉回了现实中,导致了脸和面子在价值上的分离,最后走向了形式主义,也导致中国人在做人认识上的不平衡,他们试图坚持一种“方”的行为标准,却未想到这却造成了自己无法适应现实的社会关系,无奈只能迎合“圆”,又被中国人的价值观排斥。

七、中国人的脸面观

在本书最后,翟教授给出了其多年研究成果——脸面观四分图,如下:

在这张图中,第一类人叫“有脸有面子”,即古代最受推崇的“君子”。第二类人叫“有脸没面子”,即讲骨气的人们,自己“有脸”,可别人不给“面子”,“不会做人”。第三类人叫“没脸没面子”,大抵可称为“小人”。第四类人叫“没脸有面子”,即“伪君子”。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中国人的脸面观的结论

1、每个中国人都在社会生活中追求脸面,但大多数人在第二、四类人中,第一类人为数极小而为中国人所崇敬,第三类人透过相反的方向来实现这一目标。

2、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排斥第三、四类人。

3、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因关系的介入,中国人在更认可一、四类人,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4、中国人无论在价值层次还是在现实层次都认为第一类人好,第三类人坏; 5、才价值观上看中国人的脸面管,中国人对第二类人做高评价,对第四类人做低评价;

6、从现实生活上看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对第二类人做低评价,对第四类人做高评价。

7、第二类人在价值和现实之间的认知失调倾向通过精神胜利法来调整,表现出架子式的行为。

8、第四类人在价值和现实之间的认知失调倾向透过人情法则来调整,表现出社会交换行为。处于第三类的中国人最有可能选择越轨行为来获得脸面。

八、脸面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史密斯认为中国人的脸面与戏的关系是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儒家思想是脸面观的基础。然而真正让中国人把人生看作一出戏,并自欺欺人表演下去的是老庄思想,中国人在这种出世思想熏陶下,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入世生活。人们很少能够逃离世俗生活,又无法做到儒家要求的君子准则,却又想要得到社会圈对自己的认同,于是人们“在此生活中把脸面的正经性摧毁了”。

脸面观四分图表示了中国脸面观在中国文化系统、行为及资源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过程。文化系统即产生脸面的价值系统构成了脸面观的原型,这一套文化价值体系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为人处世的原则;当人们将此原则付诸实践时,开始进行印象整饰从而获得心理地位,即进入了行为及其资源系统。这种获得道德心理地位是来自于社会圈,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对社会评价尤其是社会赞颂的重视及喜爱,导致了脸与面子分离,面子甚至高于脸。面子作为心理地位表现来夸耀自我,人情把规范、心理平衡及象征合为一体产生出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

脸面对中国人而言是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和最重要的社会理想,脸面的张力也体现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系统与社会功能系统的协调或不协调上。

翟教授在书中最后一个章节开头写了这样一句话“儒道互补,是中国人崇尚人生如戏的基础。”

九、结束语 翟教授在课上说“社会上的一点一滴都值得你去思考,你一定要回头思考你是怎样的一个中国人。”西方的理论实践逐渐被世界接受,人们只是接受却不问是否好是否适合自己,中国人在逐渐失去它的原有的精神文化。

参考资料:

《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和社会表征》翟学伟 《说不尽的中国人——翟学伟访谈》郭之恩 《印象整饰与中国人的脸面观》李鹏飞 《中国人的脸面观研究述评》高明

中国人的脸面文化

中国人的脸面文化——读《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和社会表征》有感一、前言。英文中有个词组叫“loseface”,它最初是中国式英语,后来进入正式的英语词汇中。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在逐渐影响着西方,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中国人的面子的微妙特殊难以准确描绘。“面子”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常常出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ch1w6hfw73z01x0bvw21wxgu8k84a00nh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