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Section Five Crafts of Wei-Jin-North and South Dynasty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在交流融合中相互补充,使得工艺品的样式、工艺技术、品种、装饰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一 陶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瓷器在东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于政权南北分裂,

瓷器也渐渐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南秀北雄,两大瓷系正式确立。白瓷的产生,为瓷器向丰富多彩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国时期,烧造青瓷的中心地区在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西晋时期,江苏宜兴、均山一带制瓷技术也相当成熟。仅宜兴周墓墩出土的青瓷就达20多种。此外,绍兴西面的肖山和宜兴南面的吴兴,在西晋时期也开始烧造青瓷。东晋是青瓷大发展的时期,肖山上董、德清戴家山、余姚鳌唇山、金华五珠堂,郭县小白市、浙江南部的永嘉夏瓷山等地都烧造青瓷。到了南朝,除旧有的地点以外,又出现了一批新产地,如临河三孔岙,丽水吕步坑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而且相当密集。江浙之外,湖北、河南、四川、广州等广大地区也都有青瓷器出土。

北方瓷器,西晋、北魏、十六国时期仍以青瓷为主,且发展不大。东魏、北齐是中原陶瓷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土的瓷器从外观、化学组成烧成温度等方面与南方青瓷有明显不同。北方白瓷发展较快,70年代在河南宋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首先发现了北朝的白瓷器。这批早期的白瓷有明显的特点是,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士。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可以见出它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青瓷和白瓷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白瓷的产生为以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

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一项新工艺。瓷土中含少量铁成分可烧成青瓷,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加重铁釉着色则可烧成黑瓷。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黑瓷著名。

青瓷虎子 三国 吴 高15.7,长20.9,口径4.8厘米 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士岗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虎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是便溺之器,一是贮水之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常见的器物,墓葬中多有出土。青瓷虎子多作虎形装饰,或塑成虎形,堆塑、刻划兼施,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瓷羊 三国 吴 高23.4,长32厘米 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吴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青瓷羊虽在墓中历一千多年,仍完好如初,尤其是釉色之精,甚至可以与唐宋青瓷相媲美。有关青瓷羊的用途,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烛台,其头顶的圆孔可以插蜡烛。也有人考证这类动物造型的瓷器是用作祭祀和宴饮的酒器,可称为尊。

青瓷兽形尊 西晋 高27.9,口径13.3厘米 1976年江苏省宜兴县周墓墩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此尊出土的墓中有刻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的铭文砖。兽形尊随葬墓中,可能作镇墓祛邪之器,因其堆塑兽面狰狞,与当时的镇墓兽、辟邪风格相近。

青瓷扁壶 西晋 高23.2厘米 1970年8月江苏省金坛县白塔惠群出土 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藏

扁壶在陶瓷器皿中不多见,此壶通体施青釉,造型独具特色,并有铭文,是西晋青瓷中的珍品。

青瓷釉下彩盘口壶 三国吴末晋初 南京市博物馆藏 通高32.1,口径12.6,腹径31.2,底径13.6厘米 1983年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长岗村墓葬出土办法

这件盘口壶胎质灰白,通体施青釉,釉层厚薄均匀,透明度较强。褐彩装饰是其显著特征,是用一种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在坯体上绘制纹饰,然后施釉,经高温烧成,因此称之为釉下彩。它是迄今已发现最早的釉下彩装饰瓷器,证明我国早在三国末期已掌握了烧制釉下彩瓷的工艺。

青瓷刻花壶 南朝 高21.5,口径11,底径12.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莲花纹装饰自东晋开始流行,至南朝更盛,与佛教的传播有直接关系。南朝青瓷莲花纹较为常见,多采用刻划手法,此器纹饰较为典型。此外,所饰卷草纹,波状结构,循环往复,婉转流动,节奏鲜明,是已知运用于瓷器装饰的最早实例。它与北魏云岗石刻忍冬纹很接近,有人认为是受到外来艺术影响的产物。

青瓷仰覆莲花尊 北朝 高63.6,口径19.4厘米 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

关于莲花尊的用途,有不同见解,一种认为是酒器,另一种认为是陈设礼器。器体所饰莲花、菩提树叶、飞天、忍冬纹皆与佛教相关,而佛教是戒酒的,似乎不会在酒器上装饰复杂的佛教题材纹样。南北朝佛教兴盛,建寺、开窟造像十分风行。莲花尊造型庄重、气势恢宏,与当时的佛教造像神相通,而与普通的日用器皿迥然不同,将其作为佛教供器较为恰当。

黑釉鸡头壶 东晋 高18,口径8厘米 浙江省德清县出土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壶是德清窑黑瓷的代表作。

黄釉乐舞纹扁壶 北齐 高19.5,口径6.4厘米 1971年河南省安阳市范粹墓(575年)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此壶通体施黄釉,色深光亮,经测定,属铅釉陶器。因其制作精美,过去曾被误认作瓷器。

3cdar0p7216trx0166c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