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毕业论文范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内容摘要】

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太平天国运动既是对以往的农民起义的继承,又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区别。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太平天国运动是以引入西方基督教教义的拜上帝为基础,其矛头直指向封建的满清王朝及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从表面看,太平天国似乎与传统文化势不两立,将传统文化彻底的抛弃了。其实不然,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至结束,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在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显现有传统文化的踪迹,太平天国运动始终挣脱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 儒学思想 经济政策 变革思维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其影响远远的超过了以前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引进西方基督教教义,以教会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以推翻封建的清王朝统治为目标,全盘否定和摧毁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势力所到之处,庙宇、祠堂被毁,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的打击。但是,从太平天国的开始到失败,传统文化的影子始终都伴随着太平天国的沉浮,对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出现政策冲突 (一)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和前后抵牾

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的太平天国力求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几乎是“有传必反”,但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成长的太平天国看似与传统文化决裂的政策中却产生了很多抵牾,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和前后抵牾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层面上的冲突。比如太平天国它一方面要实行有无相恤、有福同享的政策,另一方面又是极力宣扬什么贫富天排定,叫人们要知命安贫,各守本分。一方面要建立人人不受私的圣库制度, “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另一方面则又坚持“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等级制。一方面提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另一方面则要“着佃起征田赋”,“按亩输钱米”;一方面是“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解归圣库”,另一方面又是“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等等。

1

这一切充分反映出了“上帝”与“天道”的冲突,均等思想与礼制秩序的矛盾,既想宣传实施全盘否定传统传统的政策又不得不用传统的经文维护统治。

(二)政策宣传中割不断中国传统的血缘脐带

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方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但却始终没有割断中国传统的血缘脐带。所宣传的上帝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仍旧是借用“父子”、兄弟姊妹之类的血缘伦理语言和内容加以表述与维系的。太平天国虽然想引入上帝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又不得不采取“政教合一”的国家管理方式。很快便回到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等级制,从而使太平天国很难摆脱传统社会拉帮结派、“朋党相争”、“窝里斗”的社会怪圈。正所谓“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楚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1](p35)事实上,太平天国在文化层面上的特殊规定,及政策措施的效应是与传统的文化意识非常吻合的,具有很强的相通性和一致性。

二、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上帝”所有制里的平均分配方式闪烁出传统文化的影子 太平天国的许多经济政策是根据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及拜上帝教的教义颁行的《天朝田亩制度》所执行的。根据《制度》规定,在土地和其它生产物上实际要执行的是带有很强的公有制色彩的“上帝”所有制;在分配上,太平天国领导者及其民众追求的则是一种“处处平均”、自给自足的供给制度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不仅详细规定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分配原则,而且还规定了副业生产和分配的方案。“凡天下田,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2](p321~326)这种带有均等色彩的分配方式,体现出了太平天国对沿袭几千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彻底否定,它企图建立人间太平天国的愿望,符合千百年来农民“处处平均”的传统思想。

(二)传统思想影响下按照传统方式运行的经济政策

2

企图执行《天朝田亩制度》的太平天国在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和传统思想影响下经济低效率的事实,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得不面对现实,按照传统的经济政策来运行。

在土地政策上,早在1853年太平军西征时便在江西南昌城外实行了“计亩征粮”。后来东王杨秀清等奏请天王洪秀全在安徽江西照旧征粮纳税:“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3](p275)实际上,太平天国的各个时期在各个地区实行的土地政策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概括而论,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以实种作准”、“计亩造册,着佃收粮”,向农民直接征收钱粮的方式。这一政策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曾一度被广泛推行,这样在事实上承认或半承认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

2、向地主征收钱粮,允许地主收租。一方面对地主收租情况进行监督和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地主这一阶层的力量保证谷米粮食的收集,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推行的最主要的土地田赋政策。

3、到了后期,太平天国更是设租息局、总仓厅,帮助地主收租。甚至对农民的抗租斗争进行镇压,以应付战争对大量谷米粮食的急需。

这都表明太平天国为统治需要,不断调整土地政策,这是传统的封建社会里通用的土地政策。认可和支持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前朝各代几无二致。

三、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农民战争变革思维模式

太平天国运动它用上帝教号召和组织群众,说明它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它所运用的变革思维又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通用的模式,它始终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一)、“顺天”“应天”的起义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均自称是“天子”,说自己是天帝的儿子,是天派来的,用以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也往往反其道而用之。陈胜、吴广起义时用“篝火狐鸣”的办法;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高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大旗,元末红巾军起义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传言,都表示自己是上天安排来领导起义的。太平天国起义

3

也不例外,在起义前的文件中就宣称“道之大原出于天,谨将天道觉群贤”,进行传统“天道”观的宣传。起义后在进军途中发布的几个文告,均是以“真天命”三字开头,打着“奉天讨胡”、“奉天诛妖”的旗号。其用意无非就是要说明太平天国的到来是上天的安排,这与历来的农民起义运动的传统思想完全一样,在“天”上做文章。

(二)、“均等”“太平”的发展模式

中国从进入封建社会开始,就是地主占有土地,农民无地和少地,农民千百年的梦想是有自己的土地。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触及了土地问题,往往表达了一种平等、平均的愿望。唐代王仙芝起义,称天补平均大将军,突出“平均”的要求;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相号召;明末李自成起义则打着“均田免粮”的旗帜。“太平”的本义是极大的公平和平均,太平天国在自己的文件和文献中,一再标榜自己建立的是“太平天国”,“天下大家处处平匀”。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只是意欲把“平等”“平均”作为一种政策措施,而太平天国则试图把它化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显然是对中国农民战争传统思维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四、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为统治服务

独尊拜上帝教、反孔、排儒看似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决裂,实际上为了统治需要它又对儒学思想加以利用。为自己的统治、政策施行等服务,而援引儒家经典和儒学思想,可看到它与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解说儒学思想为拜上帝神学服务

洪秀全是在从西方引来的拜上帝教的组织下发动起义的,太平天国运动披着厚厚的宗教外衣。但是对中国广大人民来说,拜上帝教非常陌生,与中国传统不着边际。因此洪秀全和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教义,征引各种儒家经书,验证其所宣扬的“独一真神唯上帝”的思想。在《天条书》初刻本中征引了许多儒家经典,其中引自《诗经》的有:“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引自《尚书》的有:“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上帝弗顺,祝降时丧”。引自《易经》的有:“先代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等。洪秀全断章取义的征引这些儒家资料都是为了说明历史上我们都拜皇上帝,但是到秦

4

汉以后则差入鬼路,致被阎罗妖所捉。引用传统文化的儒家经典为阐发拜上帝神学思想服务,其意都是想要人们复行拜皇上帝,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二)、利用儒学思想为“皇权”统治服务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农民生活在以家族主义和家长制为本位的宗法制度下小农思想浓重,可以说他们都是皇权主义者,都盼望有“好皇帝”。洪秀全他把儒家的皇权主义与拜上帝教的神学思想相结合,尽力装点自身作为天王的神人合一的形象。所颁布的诏书为树立“天王”专制主义权威大量征引儒家思想和言论为其服务,颁布的《天命诏旨书》中,充斥着宣扬天王专制主义的言词。如辛开(亥)三月十八日在东乡:“我差尔主下凡作天王,他出一言是天命,尔等要遵。”辛开(亥)七月十四日在紫荆山茶地:“皇上帝曰:自古死生天排定,那有由己得成人。”此外,在旨准镌刻的《幼学诗》中说,“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牝鸡若司晨,自求家道苦”。另如在起义后所作的《太平救世歌》中说:“人伦有五,孝弟为先。”[5](p436)显然,洪秀全是在利用儒学思想,极力的引用传统文化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太平天国运动从表面上看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但实际上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就其思想模式来说,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它仍是承袭历代农民战争的传统的变革模式。

不管太平天国是宣传“天下一家”的反封建思想,还是标榜“共享太平”的反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而却以“肃体统,大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传统农民起义运动形式为归宿。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无论是开始的时候还是发展、顶峰时期或者是尾声、低谷直至失败,都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5

[注释]: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洪秀全等.天朝田亩制度[A].史学会.太平天国:第一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

[3]张德坚.贼情汇篡:卷十[A].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第三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

[4]苏台麇鹿记:上卷[A].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第五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

[5]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二册[M].北京:神州国光社,1952.

[参考文献]

[1]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罗尔纲.太平天国文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6

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内容摘要】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太平天国运动既是对以往的农民起义的继承,又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区别。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太平天国运动是以引入西方基督教教义的拜上帝为基础,其矛头直指向封建的满清王朝及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从表面看,太平天国似乎与传统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ccjg4ract1od1e2lz2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