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戊戌政变
一、课标要求: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 识记新旧势力的交锋;慈禧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 分析评价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推行新政失败的原因。 2. 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3. 对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统治权力,是反动的。维新派试图尝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
2. 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
3.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引言,让学生对“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刽子手操起了屠刀……”进行情景想象,让学生看到当时掌权者的残暴、冷漠。然后通过提问“六壮士为什么要遭屠杀?”“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悲壮失败呢?”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和曲折。
(一)针锋相对——新旧势力交锋
在这场改革变法中,主要是两大势力在针锋相对,一是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一是以光绪为首的帝党。
思考1:慈禧和光绪一开始就是死对头吗?帝党和后党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事实上慈禧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光绪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很勤奋,懂英语,
懂现代政治,研究宪政,研究西方宪法。1888年,光绪帝刚刚17岁,亲政是必然的。光绪要开始亲政,开始见习处理政务,慈禧也处理政务。大家有没有发现问题?我们常说一山不容二虎。
帝后之争,新旧势力的交锋,说白了就是权力之争。
1898变法开始的时候,其实慈禧已经退位,住到颐和园去。但光绪帝对变法操之过急,直接引爆了他与慈禧的关系。把礼部的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全部罢免了。还迅速提拔谭嗣同等人进入军机处。罢免、提拔,这些涉及到什么权力呢?——人事任免权,这个权力当时实际上仍在慈禧手中。光绪事前没有跟慈禧商量,而且处分太重,也没有请示,这让慈禧感到,不把光绪皇帝的权力拿过来,局面将不可收拾。再加上被罢免的人,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手段,跑到慈禧面前告状,添油加醋。慈禧还能坐得住吗?肯定是要出面干涉。
思考2:慈禧要来干涉什么呢?她是不是真的反对变法?
假如慈禧一开始并不主张变法的话,光绪根本连百日维新都做不到,所以变法她还是允许,她也不是一个完全守旧的人。
那么,慈禧的底线是什么呢?——权力
第一,不能损害她的权力。第二,不能损害满洲贵族的既得利益。第三,不能搞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特别是不能触动专制主义政体的根本方面。在这个前提之下,她可以赞成变法,但是光绪帝的做法,恰恰违反了她的底线。
一方面,光绪帝把那几个部长、副部长给罢免了,打得很重,当中还有三个是满人。另一方面,迅速提拔谭嗣同等人进入军机处,这是重用汉人一种表现,而这些都没有经过她的同意。同时,他又裁撤了很多衙门,准备精简机构,裁掉好多冗官,但又并没有给他们安排出路,损害了相当一大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势必会激起保守派、权贵者激烈的反对。变法开始的第4天,慈禧就出手了。 【慈禧让光绪帝颁布三条上谕】
(1)三条上谕的内容对谁有利?——慈禧太后和守旧派
①翁同龢是谁?是光绪帝的老师,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最受维新派敬重和信任,是新党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他的职务,大大削弱了维新派的力量。
②二品以上新授职的大员,不是到皇帝面前谢恩、批准,而是向太后谢恩,这样,慈禧就控制了人事任免权。
③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并统率北洋三军,北洋军是清政府军队中的精英,驻守在首都北京和天津一带,也就是说驻守在清朝的腹地。这表明太后还掌握什么权力?——军权。
这样,变法就能在慈禧的严密监视下进行。所以三条上谕对谁有利?——太
后
(2)如果你是光绪帝,你会下这样的命令吗?——当然不会
那光绪帝为什么还要下这几道诏令呢?是他自己主动下令的吗?——不是,他是不得已,被逼的——被谁逼呢?——太后——太后一逼,皇帝就得照着做,连自己的老师都保不住,说明什么?权力在谁手中?——慈禧。
(3)通过刚才的分析,很明显,在这场针锋相对中,谁有优势?——慈禧及旧势力处于主宰地位,而新势力较软弱,处于劣势。
【历史短剧】我们通过一段历史短剧来感受一下这场针锋相对谁胜谁劣?
思考3:既然实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为什么维新派还要依靠光绪帝?光绪帝与维新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1)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2)既然不是,那光绪帝为什么要答应和维新派合作? (3)那光绪帝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4)维新派和一个帝王合作,那他们反对封建制度吗?是否反对清政府?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和皇帝合作呢?维新派的翅膀太小,力量还比较薄弱,只能是通过依靠皇帝、通过变法的捷径来实现他们的目的。所以他们并不反对清政府。
所以维新派与光绪帝相互依靠、相互利用,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光绪帝的软弱。 【问】在变法中,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大多抵制的。慈禧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光绪帝和维新派怎么做?
拉拢袁世凯,游说列强支持,找这些人帮忙,有没有问题?他们都是真心想要帮忙的吗?——不是的。
(二)风云骤变——慈禧发起政变
那么政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按顺序把下列的事件进行排序。 ①慈禧太后训斥光绪帝:光绪帝许多事情自作主张,慈禧自然恼怒,训斥他。 ②光绪惊慌失措觉得自身难保,授密谕,让杨锐带着这份密谕去找康等人想办法救自己。
③杨锐和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商量后,决定去找袁世凯起兵勤王,杀禄围园:为什么要杀荣禄?——因为他有兵权,他统率北洋三军。慈禧太后住在颐和园,把她围起来。把这两个人控制住了,那光绪帝的权力就可以充分发挥,新政就可以继续推行了。
9月18日晚上,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想说服他杀禄、围园。袁世凯有没有
答应?——没有——他为什么不答应呢?
谭嗣同走后,袁世凯有没有马上去告密呢?——没有——为什么没有呢? 那慈禧突然发起政变,说明什么?说明她其实早就做好准备,一旦事态发展触碰到她的底线,她就要发动政变。所以前面,她要把人事权和军权控制在手中。
④9月20日,政变前的最后一天,也是光绪亲政的最后一天,他接见了伊藤博文。而慈禧当时正坐在席子后面,监视着他们两人的谈话。这场接见最终只是礼仪性的谈话。
⑤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将光绪囚禁起来,对满朝文武打了一声招呼,宣布帝国大小事务重新由她掌管。这个简单到了极点的情节,史称戊戌政变。意味着新政到此结束。
⑥此时,袁世凯正将杀禄围园一事如实告知荣禄,当他们正在苦恼要怎么处理时,接到从北京传来慈禧重新训政以及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弟的电报。
所以袁世凯告密是在慈禧发起政变之后。而袁世凯的告密,导致了政变的程度加剧了。刚开始太后没有下令抓谭嗣同,等到得知袁世凯告密的内容,她才下令抓捕谭嗣同等人。
⑦关于戊戌六君子
(三)推本溯源——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思考4:假如袁世凯答应维新派,杀禄围园,变法是否就能成功呢? 就算袁世凯答应杀禄围园,估计也很难做到。袁世凯手里有兵,但也仅有7000余人,而驻守在京城和天津一带的军队,加起来是他的20倍之多。何况他的兵在天津小站,就算他答应了,估计等他的兵到京城,皇帝早就被围困了。
那么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1)变法比较激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2)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3)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1)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改革到了一定程度,有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侵犯到旧势力的利益。那些跟着打江山的王爷啊大臣啊,他们的特权历代相传,犯罪都不被治罪,但如果走向君主立宪,他们的政治特权就没了。而他们的特权世代相传,根深蒂固,想要打倒他们,很难。——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变法是不是就没用了呢?
①爱国性(从背景看)---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
尤其是在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这是一场爱国的政治改革运动;
②进步性(从内容看)---变法在政治上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在当时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③启蒙性(从过程看)---在变法的过程中,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所以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生讨论发言】
思考5:从变法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中国接下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教师总结】
改革过程需要:统治者的支持,改革者的智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