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练习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命题人:董铁花
(一)基础知识 (1—5每题3分 共15分) 1.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迤俪(lǐ) 玷(zhān)辱 酒馔(zhuàn ) 搠(suò)倒 B.连累(lěi) 髭(zī)须 洗漱(shù ) 剜(wān)心 C.提(dī)防 彤(tóng)云 庇(pì)佑 仓廒(áo) D.赍(jī)发 供(gōng)桌 央浼(měi) 模(mú)样 2.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盘缠 救济 勤谨 陷害 B.刺配 绵衣 缝补 暴响 C.胳嚓 毡笠 应承 溯风 D.絮烦 吹撼 草帚 时晨 3.选出对加点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结束,了结) ..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惹事 ) ..B.我自来又和你没甚冤仇(从来) .. 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就着菜把主食吃下) ..C.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人讲了礼(说明礼节) ... 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给) .D.权在营里开了个茶酒店(姑且),多得林冲看顾(多亏) ...
4.下列句中的“将”与“只见林冲走将入店来”的“将”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B.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 C.林冲钻将出来。 D.果品酒馍只顾将来。
5.下列的“与”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
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 B.独卿与子敬与孤同。 进,与操遇于赤壁。
C.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D.传令与诸将。 报与三藏。 6.填空(16分) (1) ___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概括了农民起义________、 ________直至________的过程。课文节选自原书第十回,题目是《 》,主人公是________,原是 ________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2)写出下列人物对应的绰号
宋江 卢俊义 吴用 柴 进
花荣 鲁智深 武 松 李逵 孙二娘
(二)课内阅读(12分)
7.能说明林冲反抗意愿的语言或行动描写的两项是( )。
A.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B.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
我,只叫他骨肉为泥!” C.(林冲)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D.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 8.对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分析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草料场被烧,已无宿身之地,只得上了梁山
B.是因为杀了陆谦、富安等人,罪责难逃,不得不投奔梁山。
C.是因为林冲已认识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对它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的原故。 D.是反动统治者一“逼”再“逼”,“逼”之不已的结果,也是尖锐的矛盾斗争发
展的必然结果。
9.对下列环境描写,判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那雪下得正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
A、全部的环境描写,为小说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为人物 活动渲染了气氛。
B、环境描写中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C、第①句描写风雪初起,照应了本文的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它与后 面的环境描写相互照应,使全文的结构更加紧密。同时,典型的环境描写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D、第③句称这场大雪为“瑞雪”,暗示了林冲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10、本文揭示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被迫反抗的转变过程及原因。下列各句是林冲不同阶段 的语言描写,反映出林冲什么样的内心活动,从句后的答案中分别选择恰当的项: ①我是罪囚,可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
②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 ③泼贼!我日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 A、心地善良,为人正义 B、安分善良,认识糊涂 C、忍无可忍,感到不平 D、奋起反抗,报仇雪恨 E、委曲求全,得过且过 F、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三)拓展延伸(17分)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文后11——14题。
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
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胞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进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 11.文段中打虎三个回合动作描写极为传神。请找出第二、三回合描写武松打虎的主要动词。(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本意是要突出武松的神武,但是文段第一自然段却具体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武松并不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一闪”“一闪”“又闪”。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二自然段写武松“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联系上下文分析“打折哨棒”的原因和结果,说说这个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7分)
原因: 结果: 作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答案
1.B(A“玷”读diàn “搠”读shuò ;C“庇”读 bì D“供”读gòng) 2.A(B“绵衣”应为“棉衣”;C“胳嚓”应为“咯嚓”;D“时晨”应为“时辰”。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加点词都是宋元时期的口语,辨析词义时要结合语境去理解。A项中的“生事”不作“惹事”讲,应当理解为“设计制造事端”或“找麻烦”;B项中曲“下饭”在句子中作“菜肴”讲,而“就着菜把饭吃下”是今天的意思;C项中的“讲了礼”应该理解为“互相致礼”。排除A、B、C三项。正确答案是D项。 4.D 5.C 6.(1).《水浒》 发生 发展 失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 北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同步练习题1



